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2000教育学C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三)聚类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创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的热点,为了检验研究的稳定性及更加准确地进行研究分类,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聚类分析利用SPSS23.0,采用系统聚类得出聚类的谱系图,并结合因子分析和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聚类数,在图中用虚线表示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和因子分析得出的分类研究结构基本相似,说明分类较为稳定图4所示为输出的聚类谱系图,按照虚线所示进行分类图4 创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的聚类分析谱系(四)创业教育七大主题知识图谱分析上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创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采用相同方法对其他六个主题分析并确定研究的热点,连同本体论的聚类分析一起,勾勒出了创业教育的整体知识图谱,展示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宏观图景及具备较高公因子的热点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中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创业教育的国别与地区比较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许多研究者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他国实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施加影响其中,美国高校(0.801)、英国创业教育(0.942)、创业课程(0.852)和创业型大学(0.830)所体现的公因子数值最高。
说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创业教育参考和模仿的对象集中在美国和英国,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即课程体系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创业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课程设置(0.946)、课程建设(0.852)、课程开发(0.952)、课程设计(0.957)覆盖了此领域的几乎所有搜索关键词,值得注意的则是课程研究与创业教育体系的关联性非常高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内研究者将课程的完整性与体系化作为创业教育的关键组成;创业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经验性特征,地方高校(0.921)、创业实践(0.900)是其中公因子最高的分类这一结果与文献分类中的结果一致,说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推广的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集中在具有一定创业文化氛围、具备较长时间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高校,其中温州大学(0.778)的公因子指标已经反映了这一现象在创业氛围、区位环境、资源禀赋中具备较大优势的高校,却十分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或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是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特色与英美等国对创业教育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范式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往往关注“宏大叙事”,强调整体性的、结构性的框架研究,如创业教育体系(0.872)、高校创业(0.860)、创业教育模式(0.830)覆盖了此主题绝大多数的研究。
至于创业文化的研究则侧重于从创业型大学(0.926)、学术文化(0.779)的视角展开,对创业文化培育的研究多着眼于大学生群体(0.888),主要策略是通过高校形式不一的创新实践活动 0.779)推动创业文化的生成四、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一)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1.比较研究成果卓著,缺乏本土理论创建当前,本体论的研究是一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动摇的支点”,因为它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以什么作为支点去思考创业教育;第二,何以证明此支点足以撬动创业教育的全部领域创业教育的本体论研究涉及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在价值、创业教育的核心概念体系、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的等关键性议题,是创业教育理论扩展与实践探索的原点,脱离了对它的深刻关注,一切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甚为可惜的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关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创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或政策的解读,充其量只能算是他国经验的介绍总结而并非创业教育的理论思考,更遑论对创业教育本体论这个原点的关注可以说,目前的研究既不能从学理层面、以富有中国话语的理论框架来阐释我国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最终的价值实现愿景,也无法从事理层面、以具有本土化的思考来引领和规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路径。
伴随着众创时代的到来,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必须更加注重对涉及本质、价值、目的、合理性、同一性、多样性等严肃问题的研究只有如此,才能为中国创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奠定基础2.过多关注教育体系等显性问题,忽视制度保障等深层问题现有的研究对创业教育实施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学习理念与教学方式、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业师资的专业发展能力、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估指标体系等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在院校层面上基于差异性而展开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多元化的研究也依然缺失构建有效可持续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整体性工程,课程、师资、平台等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制度是整个工程的合理性基础目前,关于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与课程体系逐渐获得重视,然而对创业教育根本性问题触及较少,尤其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革新与制度选择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3.经验性研究过多,基于实证研究方法的代表性成果较少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着研究者专业性不足、研究样本覆盖范围较小、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等问题,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综合利用多种模型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
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其结论建立在研究者主观推断或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既没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也没有丰富的样本数据,由此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结论的苍白无力此类研究一方面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特色与功能,导致了研究结论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偏差;另一方面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过程陷入误区,如创业教育的评价指导理念过于强调服务外部社会组织的经济压力,以绝对量的变化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了创业教育评价中的“数字倾向”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1.注重对创业教育本土理论的建设通过严谨的学理论证和原创性的思考洞察,提出兼具中国传统创业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创业教育理论,对涉及创业教育本源性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严肃、深刻、合理的论证:创业教育概念体系的梳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创业教育的个性与共相、创业教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业精神与现代教育意蕴的融合等上述问题既是创业教育整体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对创业教育一切问题展开讨论的原点在中国社会创新创业意识觉醒、国家战略和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具有模式化发展的背景下,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主体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以中国特色的话语构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体系,以中国本土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2.建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事实证据为基础、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的创业教育研究范式创业教育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问题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在问题意识上要聚焦与众创时代相关的重大问题在证据方面则需要更多地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民意调查、专家咨询、听证会、文献检索、国际比较等方法掌握全面高校创业教育覆盖率、创业师资比率、创业经费投入增长率、自主创业率、大学生创业需求等各类数据;对已有数据综合运用SPSS、EVIEWS、Nvivo、AHP、多元回归、因子分析、内容分析、CITESPACE、Histcite等统计方法和应用软件,最终得出客观有效的分析结果,建立起在实证研究范式基础之上的结论,增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