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成本分担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捐赠机制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99KB
约7页
文档ID:209643116
成本分担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捐赠机制研究_第1页
1/7

成本分担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捐赠机制研究 摘要:根据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大学的教育成本应该由受益者共同承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提升,捐赠基金应成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社会力量我国大学捐赠基金存在发展历程短、规模小、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资管理落后等问题,大学基金会应从数量结构、资产总量、制度建设和投资运作等方面加强管理,构建社会捐赠成本的分担机制未来20年是我国大学捐赠基金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捐赠基金有望成为继财政性经费、学费之后大学经费的第三大收入来源关键词:社会成本分担,高等教育经费,大学捐赠基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大宗筹款运动’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DIA160332)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法律依据(一)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1986年,时任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的约翰斯通提出成本分担理论他在代表作《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支柱》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应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大学的教育成本应该由受益者共同承担,包括政府、学生及其家庭、企业团体以及社会[1]公共经济学认为,高等教育具有非竞争性,又有排他性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

其收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既有社会收益又有个人收益,国家及社会是主要受益者因此在成本分担方面,国家与社会应成为主要的承担者根据能力结构原则,以成本分担能力作为成本分担的主要标准,这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提升,社会捐赠应成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社会力量,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2]首先,社会成本分担可以提升大学的竞争性和创新性Burton R. Clark(1983)根据美国大学经费来源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为国家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系统比较而言,市场导向系统的大学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大学通过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以获得更多的筹资,对市场需求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责任性[3]Ingo Liefner(2003)认为,政府主导型虽然保证经费来源稳定,但难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多元化经费来源可以提升大学及教师的竞争意识,但可能会使大学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成效缓慢的学术研究[4]其次,多元化的经费结构可以保持大学的独立性Nicho-las A. Ashford(1983)认为,多元化的筹资结构使大学在资助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权,有利于实现大学的财务自主性[5]戴维拉伯雷(2010)持有相同观点,认为大学经费结构多元化可以降低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市场化的筹资模式使大学更具竞争性,思维敏捷行动有力,更注重建立合适的管理第三,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提升大学办学绩效。

王寰安(2015)研究表明,政府拨款比例指标对大学办学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学费比例未产生显著影响,而政府补助与合同、个人捐赠与合同比例、投资收益比例等指标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7]这说明有效的社会成本分担可以优化大学的经费结构,提升大学的办学绩效第四,捐赠基金是社会成本分担重要途径,对大学财务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史文森(2010)指出,大学捐赠基金对耶鲁大学总收入的贡献高达40%以上Heather Lynn Flabiano(2013)通过马斯洛的层级结构理论研究私立大学的捐赠基金积累,建立捐赠基金规模的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大学的需求层次与捐赠基金之间具有相关性[8]Jossey-Bass(1999)认为捐赠基金为一个机构的财务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并且为重要目标提供基金来源[9]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在成本分担与捐赠基金发展方面有着成熟的管理体系与运作经验,为我国大学社会成本分担提供了有力理论与实践基础二)我国高等教育鼓励社会捐赠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已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2015年最新修正后指出,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提出:为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高等学校捐赠,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配比根据各高校上年接受捐赠的情况,采取分档按比例核定的方式,并适当向财力薄弱高校倾斜整体采用“年度总量控制,高校分年申请,逐校核定”的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其中,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事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多元投入,合力支持;支持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健全成本分担机制;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些法律、政策条文将高等教育多元化经费来源作为增加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式,强调建立社会成本分担机制,鼓励社会捐赠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二、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社会捐赠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从一元逐渐走向多元,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

[10]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国家财政性经费所占比例保持在80%-90%的水平1997年,全国范围内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全面推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迅速由近80%降低到2000年以后的60%左右;与此同时,学费收入所占比重迅速提升至18%随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成本分担机制的发展图1 1992-2013年我国大学经费的构成比例资料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图1可以发现,自199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6年之后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事业费收入呈上升趋势,保持在20%-30%之间11而作为社会成本分担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社会捐赠却发展缓慢,占全部经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所占比例不足2%[12]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及其投资收益在一流大学经费中所占比例平均为30%左右,捐赠基金对美国公立大学的贡献也达到10%以上可见,社会捐赠在我国大学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方式已成为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目前,我国大学经费构成中财政性经费和事业费收入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过于依赖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经费结构单一且缺乏稳定性由于财政性经费面临政府公共预算的压力和限制,学费收入也受到家庭支付能力与教育公平的约束,在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大学捐赠基金无疑是社会成本分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发展社会捐赠,调整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13]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提升大学的财政独立性,有利于进一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三、我国大学社会捐赠基金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基于全国大学基金的调查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大学社会捐赠基金发展滞后的原因,本研究以在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登记并进行信息披露的400余所大学为样本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一)大学基金会起步较晚我国最早的大学基金会为1992年成立的浙江树人大学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教育基金会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成立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大学基金会发展缓慢整体来看,2000年以前建立的共有11所院校,2001-2005年建立的有24所院校,2006-2010年建立的共有168所院校,2011-2015年6月建立的共有207所院校。

数据表明,2000年以前成立的大学基金会只占目前基金会总量的2.68%,90%以上的大学基金会建立于2005年以后,相关情况见图2图2 我国大学基金会成立时间分布情况(二)原始资产较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全国性与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分别不低于800万元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我国在基金会中心网登记的410家大学基金会中,仅有4家为公募基金,其余全部为非公募基金在有数据可查得的351家大学基金会中,有286家的原始基金在200万元-500万元之间;有29家在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有26家在1000万元-5000万元之间,5000万元及以上的仅有10家,且全部成立于2005年以后可见,我国大学的原始基金80%以上集中于200万元-500万元之间,限于我国对于大学捐赠基金认知处于初级阶段,大学在筹款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大部分大学的初始基金也只是刚刚达到民政部对于非公募基金的基本要求相关情况见表3图3 我国大学基金会原始基金分布情况(三)净资产总量分布不均根据各大学基金会公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大学捐赠基金净资产总计251亿元。

净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有3家大学基金会,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净资产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有42家大学基金会净资产在200万元-500万元之间基金会,占比约为1/3详见图4图4 2013年各大学捐赠基金净资产分布情况其中有7家大学基金会的净资产在200万元以下,已低于民政部规定的原始基金200万元的最低要求同时发现,有30家大学基金会的净资产低于原始基金,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新增捐赠收入低于基金支出,大学对基金运作管理不利,使得资产不增反减,没有发挥大学基金应有的效益四)区域发展差异加大从全国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大学基金净资产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这几个省份拥有的大学数量较多,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捐赠收入排名靠前的大学基本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捐赠收入普遍偏后,这与区域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氛围有着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区域经济水平与大学捐赠基金发展关系密切,区域经济越发达,大学捐赠规模也越大相关情况见图5图5 各省大学净资产总量分布情况(五)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

目前,我国大学基金会的信息公开程度较低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