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TPB和TAM模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58KB
约11页
文档ID:209642482
基于TPB和TAM模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_第1页
1/11

基于TPB和TAM模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 摘要:文章以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和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PB和TAM模型对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均有较强的解释力,且TPB拟合度优于TAM;两个模型中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对实际行为均有间接或直接的显著影响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理解,可为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教学运行管理等提供参考关键词:信息化教学,TPB,TAM,行为意向,实际行为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及方法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1],它涉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关注人与技术、人与教学的本源关系,追求人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其教学行为理应得到更多关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自我评价并不理想[2][3]那么,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本研究拟以TPB和TAM模型为基础,一方面确定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对比这两个模型对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解释力的强弱,以选择更合适的模型来预测和干预行为变量。

一 模型简介与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设计出高品质的技术促进型课程(Technology-enhanced Lesson),实现教师的技术促进型教学(Technology-enhanced Teaching)和学生的技术促进型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因此,只有教师愿意接受并持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才可能生成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技术接受和采纳行为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从信息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逐步发展出一系列个体技术采纳和应用模型,如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理性行为理论)、TPB、TAM、TAM2(扩展技术接受模型)、DTPB(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分解的计划行为理论)等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每个模型被赋予不同的变量和因果关系,但基本上都是在TRA的基础上修订和扩展的这些模型围绕一条主线——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由行为意向(Intention toward Behavior)加以推断,通过研究影响行为意向的变量,来解释个体使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行为的影响因素。

虽然每个模型对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影响因素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可为新技术的发展及使用提供重要参考和实践指导,因此研究者基于这些模型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本研究从技术采纳的研究视角,选取其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TPB和TAM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各种因素1 TPB模型1985年,Ajzen[4]对TRA加以改进,在保留“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同时,增加了第三个行为意向的决定性因素——感知行为控制,形成了TPB模型(如图1所示)有关TPB的研究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积极影响和较高的解释力,而行为意向对主体的实际行为亦会产生直接作用基于TPB模型,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1: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对其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H2:行为态度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H3:主观规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H4:感知行为控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2 TAM模型1989年,Davis等[5]建立了TAM模型(如图2所示)——这是一个聚焦技术应用行为的模型大量研究成果表明,TAM模型在行为的解释力和理论的简洁性等方面颇具优势TAM模型中的行为意向直接决定实际行为,且行为意向受感知有用性和态度的共同影响;态度取决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大重要因素;一些外部变量作用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再进一步间接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

基于TAM模型,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5: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对其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H6:态度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H7:感知有用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H8:感知有用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态度有正向影响;H9:感知易用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态度有正向影响;H10: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检验1模型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为保持研究的一致性,本研究对TPB和TAM模型中核心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进行了界定:①行为态度(AT)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判断;②主观规范(SN)指外界力量对教师是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程度;③感知行为控制(PBC)指教师认为执行信息化教学难易的程度;④感知有用性(PU)指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表现的程度;⑤感知易用性(PE)指教师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容易程度;⑥行为意向(BI)指教师打算未来持续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倾向程度;⑦实际行为(AB)指教师顺利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程度2 测量工具与样本测量工具的第一部分内容是人口学信息;第二部分内容是包含有38个题项的Likert五点量表,用以测量行为态度(8题)、主观规范(6题)、感知行为控制(6题)、感知有用性(6题)、感知易用性(3题)、行为意向(5题)、实际行为(4题)等7个核心变量。

各题主要参考Ajzen[6]的TPB量表和Davis[7]的TAM量表,按1~5赋值,3为中间值本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的400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样本涉及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地理科学、数学、历史学、英语、生物学、物理学等10个专业,最终共获得336份有效问卷3 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 19.0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其中,一般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检验和建构效度检验——由于测量工具来源于相对成熟、广泛使用的TPB量表和TAM量表,且涵括了7个核心变量,故问卷具有内容效度;建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所能测量模型概念或特质的程度,可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来判断在建构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判断38个因子(实测变量)的载荷量是否达标,以及这些因子能否抽取到7个主因素(潜在变量):①KMO=0.902,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P值为0.000),说明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②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法,能够萃取到7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素,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201%;③每个因子的载荷量均大于0.5,删除或合并载荷量小于0.6的因子,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最终保留了31个因子。

之后,对每个潜在变量的CR(Construct Reliability,建构信度)和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平均方差提取)加以统计,得到模型变量的收敛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每个潜在变量的CR>0.6、AVE>0.5,表明模型的内在质量良好,有较充分的收敛效度同时,进行模型变量的区分效度检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各潜在变量AVE的平方根(对角线上数据)均大于此潜在变量与其它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同行同列上的其它值),说明因子间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在信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25,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实际行为等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00、0.880、0.879、0.907、0.758、0.945、0.674——说明除实际行为分量表之外,总量表和其它分量表的信度较好三 TPB和TAM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1 TPB与TAM模型检验本研究运用AMOS 17.0评估TPB与TAM模型的拟合度,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路径系数值。

TPB模型的绝对适配度指标(卡方与自由度比CMIN/DF=4.180,GFI=0.986,RMR=0.028,AGFI=0.928,RMSEA=0.097)和增值适配度指标(CFI=0.979,NFI=0.973,IFI=0.980)都比较理想,说明TPB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较高,参数估计较有意义TPB模型的拟合路径如图3所示,该路径显示: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对实际行为的正向影响极其显著(P<0.001),但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之间并无显著性相关同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联合解释行为意向变异的50.1%,行为意向解释实际行为变异的14.7%而在TAM模型的绝对适配度指标(卡方与自由度比CMIN/DF=5.500,GFI=0.974,RMR=0.038,AGFI=0.902,RMSEA=0.116)和增值适配度指标(CFI=0.947,NFI=0.937,IFI=0.948)中,除了CMIN/DF和RMSEA稍微超出建议值,其它也都比较理想TAM模型的拟合路径如图4所示,该路径显示:感知有用性对态度、行为意向,态度对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对实际行为的正向影响极其显著(P<0.001),但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态度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

同时,感知有用性解释态度变异的18.9%,感知有用性、态度联合解释行为意向变异的50.2%,行为意向解释实际行为变异的14.7%,而感知易用性仅解释了感知有用性变异的2.2%2 假设检验和模型解释力比较TPB和TAM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与模型解释力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从10个标准化路径系数来看,除了H3、H9、H10,其它假设均通过假设检验;两个模型中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都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实际行为;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在TPB、TAM模型中分别为0.452、0.461,感知有用性次之从模型解释力来看,两个模型对实际行为的解释力相当(R2值均为0.147);就变量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力而言,两个模型也几乎没有差别(R2值在TPB、TAM模型中分别为0.501、0.502)四 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TPB和TAM模型,分析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①两个模型都包含5个变量,对实际行为均有较好的解释力,且TPB模型的拟合度要优于TAM,故两个模型均适用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研究;②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对实际行为均有间接或直接的显著影响,但未发现主观规范、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实际行为。

1 行为态度通过行为意向正向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本研究发现,对行为意向影响最为显著的核心变量是行为态度,表明教师对待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越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向就越强烈,实际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如前文所述,量表按1~5赋值,3为中间值教师对行为态度的自我感知水平高于其它变量,均值为4.05;“开展信息化教学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和“开展信息化教学是个好主意”得分都超过4.1,而“我喜欢开展信息化教学”得分接近3.5,说明教师对待信息化教学的工具性态度高于情感性态度2 感知行为控制通过行为意向正向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包括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弱的感知和对外部促进或阻碍其实施信息化教学之因素的感知,与行为意向显著相关——教师感知的自我效能和控制力越强,产生的行为意向就越积极感知行为控制的判断结果仅为3.33,在与行为意向显著相关的三个核心变量中得分最低;“我的单位为我们实践信息化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和“我完全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得分均为3.46,“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