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话语权视角下的大学学科评价研究以化学学科世界1387所大学为例 而编委排名与ARWU学科排名的相关性要弱于它与三个反映科研产出的单项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这也反映出编委排名与ARWU学科排名相比,提供了其他不同方面的信息,两者在内涵上并不完全一致ARWU学科排名除了论文数(PUB)、高质量论文比例(TOP)、高被引科学家(HiCi)指标外,还包括获诺贝尔奖的校友数量与教师数量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分别占有10%和15%的权重40)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科学奖项,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获奖者都是在本领域做出了世界级开创贡献的顶尖科学家,对人类的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力而高被引科学家(HiCi)是由汤森路透ESI(重要科学指标)数据库中基于论文被引位于该领域全球前1%而构建出的科学家榜单,能够当选高被引科学家意味着其成果对该学科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也是世界级的学术精英人才在编委排名中,尽管一些学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尔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慕尼黑大学、墨尔本大学、台湾大学、圣母大学等拥有较多的编委数量,但是这些大学却缺少诺奖教师、校友及高被引科学家这些世界级的学术精英人才。
因此这可能是编委排名没有与ARWU学科排名形成强相关的原因之一编委排名与ARWU学科排名、反映科研产出数量与影响力的单项计量学指标排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编委数量指标用作学科排名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同时,编委数量指标与ARWU学科排名、单项科研产出计量学指标并不完全一致,说明编委数量指标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与单项科研产出计量学指标以及学科综合排名相比,编委数量作为评价指标有着以下几点优势,考虑将其引入到现有学科综合排名中可弥补当前评价体系中的一些不足第一,如开篇所述,现有的学科综合排名体系中,科研产出类的指标如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被引频次等指标占有相当的比重然而,被引频次等指标有着下列不可回避的缺点,也常受到学界的批评:被引并不能完全反映论文的真实质量,比如论文由于其中的某种缺陷而作为“负面引用”时,再如论文属于不同研究方向时,被引频次不宜比较,热点领域往往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被引容易被人为操作,如自引现象;短期引文时间窗口容易带来不能反映论文长期的真实影响力等问题;一些已经较为成熟的成果往往作为常识不再被人引用等等41)而使用同样可以反映科研实力的编委数量指标则可以避免上述种种弊端,例如编委资格的当选通常基于学界的广泛认可,不存在“负面引用”、“自引”等问题,其更能反映学科的真实质量。
第二,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等科研产出类指标在统计计算过程中较为繁琐复杂特别是在处理多作者贡献、选择引文时间窗口时,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而期刊编委作为评价指标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不涉及这些繁杂问题第三,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声誉调查类指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也因此带来排名的波动性较大、不稳定等问题,且数据回收率无法保证而编委资格的获取同样基于学者在学界享有的长期声誉,编委数量指标则更加客观稳定,数据也相对更加容易获取第四,从指标设置的理念上看,以往科研产出类的指标更加注重科研产出的最终结果,而编委数量指标更加注重科研产出的学术话语权这一前置因素布朗等人认为,掌控着学术话语权的编委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单纯的科研产出指标更能反映一国或机构的科研实力,更能反映其对整个学界的影响力42)在学科排名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能考虑将编委数量这一重要的反映学术话语权及科研实力的指标纳入到学科综合评价体系中,可以丰富现有的排名体系学科排名是多元化的,某一学校在具体某一方面的表现也许比最后的总名次有着更大的信息量、有着更重要的价值考虑将编委数量指标纳入到学科评价体系中,有利于各大学监测评估其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大小,找出其在学术话语权方面的不足。
这也是编委指标纳入学科排名体系在操作层面的意义当然,编委排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编委也要承担审稿等工作,需要耗费一定的科研时间,一些非常优秀的科研人员基于这些考虑并未担任期刊编委笔者认为,编委排名与科研产出排名、学科综合排名反映的是学术的不同方面,在大学排名与学科排名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几类排名可以互相共存,互相补充借鉴,编委指标在今后研究更加成熟时也可纳入到学科综合评价体系中,几类指标共同促进大学学科水平的改进与提升五、结论本研究从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视角出发,选取国际期刊编委数量作为评价国际学术话语力量的重要指标,以化学学科SCI期刊中拥有编委的1387所大学作为评价对象,尝试构建了一个新的学科排名通过这一排名审视了我国化学领域名牌大学与国外一流大学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的差距,并将该排名与ARWU学科综合排名、三个反映科研产出数量或影响力的单项计量学指标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考察编委排名的特点与价值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化学领域的名牌大学拥有的国际期刊编委数量与国外一流大学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我国少数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南京大学等在拥有的国际期刊编委数量方面已经表现出不俗的实力,但整体上看,我国化学领域的名牌大学所拥有的国际期刊编委数量仍然与国外一流大学存在着一定差距。
建议我国那些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的高校应重视国际期刊编委的战略地位,在今后制定R&D政策时可以鼓励支持本校的学者担任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建立相应的编委人才奖励体系,将编委数量作为监测本校在国际上学术话语权大小的一个评价指标,同时注重加强国际学术话语传播平台的建设,加快期刊国际化步伐,以增强我国名牌大学的国际学术话语力量第二,编委排名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三个科研产出类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与涉及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两个指标总被引频次与h指数的相关性更强这说明编委指标与科研产出类指标具有较为一致的评价特性,评价方法较为合理,且更加侧重反映学科的质量建议今后编委排名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一种较为简单便捷的学科评价方法与科研产出类排名互相补充借鉴,两类排名共同构成学科评价的坐标系第三,编委排名与学科综合排名也有着积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程度要弱于上述三个科研产出类指标,说明编委排名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价值,具有推广的可能性编委排名与学科综合排名两者各有侧重,反映了学科的不同方面,学科综合排名相对编委排名更加全面综合化建议编委指标在今后研究更为成熟时可考虑纳入到学科综合排名体系中,作为学科综合排名的有益补充,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地促进大学学科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第一,本研究更加侧重于从验证编委数量指标可行性、合理性的视角将其与已有较为成熟的学科综合排名、科研产出类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数字统计上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这些指标背后真实的因果关系尽管本文就编委与学科综合排名、科研产出背后可能涉及的因果机制分别从科研产出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给出了两点可能的解释,但编委与它们是否一定存在着这种因果关系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实证检验就前述输入端的解释,今后的研究可深入到编委个人层面,通过统计一所学校中编委们的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以考察编委们对该校科研产出的贡献大小就输出端而言,今后的研究可在期刊层面对比一所学校在有编委任职时与没有编委任职时在该刊的发文数量是否有显著不同,或调查来自编委院校的文章是否与编委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具有相似性,并结合对编委的问卷与访谈,探明编委决策行为的动机这些可能会是很有意思的研究第二,如前文所述,编委成员按编委职位大体上可以分为主编类、副主编类以及普通编委成员,三类编委的权力与职责有很大不同,其学术话语权的影响大小应有所不同,本次研究并没有将三者进行区分此外,本研究仅是在化学学科中进行的实证,各个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还有待今后在其他学科中进行实证检验。
注释:①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方法[EB/OL]. 2014-07-05.②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ject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Methodology[EB/OL]. http://www.timeshigh-③ T. Braun, I. Diospatonyi, “The Counting of Core Journal Gatekeepers as Science Indicators Really Counts. The Scientific Scope of Action and Strength of Nations,”Scientometrics 3(2005):297-319.④刘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陆SSCI论文定量研究——兼论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邵娅芬.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郑燕.中国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工学基础研究产出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4):17-22.⑤叶赋桂.大学评价和排名:最新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的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56-71.⑥M. Foucault,“Orders of Discourse,” Social Science In formation 2(1971):7-30.⑦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2):27-34;胡钦太.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立体化构建[J].学术月刊,2013,(3):5-13.⑧胡钦太.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立体化构建J].学术月刊,2013,(3):5-13.⑨邵娅芬.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⑩周欣平.占据国际视野:提升中国话语权新思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2):47-52;张志洲.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J].红旗文稿,2012,(13):4-7;胡钦太.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立体化构建[J].学术月刊,2013,(3):5-13.⑪刘敬东.中国学者应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5-24(1);谢群.学术期刊国际化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J].学理论,2014,(10):172-173.⑫权衡.中国经济学:话语权、范式转换及其他J].探索与争鸣,2006,(3):38-40;秦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思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9):11-17.⑬胡钦太.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立体化构建[J].学术月刊,2013,(3):5-13;谢群.学术期刊国际化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J].学理论,2014,(10):172-173.⑭邵娅芬.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胡钦太.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立体化构建J].学术月刊,2013,(3):5-13;谢群.学术期刊国际化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J].学理论,2014,(10):172-173.⑮权衡.中国经济学:话语权、范式转换及其他[J].探索与争鸣,2006,(3):38-40.⑯周欣平.占据国际视野:提升中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