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 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 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 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关键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学术评价梁启超无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之一,通观学界对其主要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他国学思想、 宪政思想方面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作为梁启 超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主义思想研宄却相对薄弱,特别 是对他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及其学术评价方面,仍有继续深 掘之必要梁启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认识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与理解有 着明显不同据史料记载,古时“民” 一般指“百姓”、“平民”和被统治者,“族”指某个群体,表达家族、种族、 宗族等多种意思,而“民族”旧时主要指宗教范围内的人, 与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含义的理解截然不同但从语言学 的角度分析,古时民族观念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族观念相通于种族观念;第二,民族观念疏离于国家观念① 鸦片战争爆发后,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民族观 念悄然生变。
受此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 在1899年的《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并高频率使用“民 族” 一词,随后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又对 西方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做了阐述随后梁启超在 借用瑞士政治家伯伦知理所著《国家学》中的民族定义时, 对伯伦知理所理解的民族做了具体阐释,而且对民族特征进 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此外还对伯伦知理的“民族”定义进 行了初略评析190 2年梁启超著述的《新民说》,首次对 民族主义做出了概念诠释:“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 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 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②这表明梁启超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较以前有较大变化,表现在轻地域与血统: 而重历史与现实整合因素的民族认同,用“同种族、同言 语、同宗教、同习俗”标准限定了民族的范围,在这个范 内的人都是“同胞”,从而应该求得民族自决、民族自治, 并且组织政府以谋求“公益”、抵御外族,主张中华共同体 内各族平等此时,梁启超对“民族”的理解己经比较深刻 明确了民族的范围,并划出非此即彼的界限,进而用“民 族”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近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标志着他 已成为一位民族主义者。
二、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不断丰 富的演进过程纵观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 了从强调夷夏种族的“种族民族主义”到中华各族合为一 体的“合族民族主义”,由中国即天下的“天下大同主义” 到以建立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民族国家主义”的演变第一阶段:甲午战争前,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合族 民族主义”维新变法前,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服膺于“今文学派”, 以“公羊三世说”为理论核心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以“世界 大同”作为其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此时的梁启超只知有天 下,而不知有国家,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仍然停留在强调“华 夷之辨”、“华夏中心主义”和“尊夏攘夷”的世界秩序观 上,认为在华夏民族之外,其他各民族都属于“夷狄”、蛮族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部分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游 离于日本、美国及澳洲之间在这期间,西学的大量接触使 梁启超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1902年他在《新民说》 中就首次表达了对“民族主义”的看法,接着在1903年 《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 中又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能实现自 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③。
这种 思想与他轻蔑地称之为“种族民族主义”的反对满族思想 是相对立的此后,以“保种救国”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勃 兴,试图通过“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合 举国四万万人之心为一心”,提出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 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 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④,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的目 标上述资料表明,梁启超己经认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极端 重要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各部族不断融汇化合,形成 ‘民族意识’”,“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之一大 民族”⑤梁启超对民族主义概念的区分较好地厘清了自近 代以来国人在民族主义观念上的混乱,这也充分表明梁启超 已经摆脱了传统上以文化、种族主义为标志划分族类的狭 隘民族观念第二阶段:甲午战败后,从“天下王朝主义”至“民族 国家主义”对中国近代史颇有研究的美国学者列文森曾经说过,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可以说是一个使‘天下 变为‘国家’的过程”⑥甲午惨败、山河破碎、国衰力 弱的现实将中华民族潜在的民族主义情感激发了出来,“吾 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之役始也”⑦公车上书”可以说是维新变法思潮从兴起走向高涨的里程碑,同时 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族主体意识开始萌芽的标志。
流亡海外的梁启超,随着与外界接触的日益广泛,系统 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促成了他世界观、民族观的 转变,“万国并立”的观念开始萌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在梁启超心灵深处的碰撞与对接,必然产生“思考中国未来 之路”的火花,他逐渐背离良师康有为的“三世说”理论, 进一步意识到传统的“天下主义”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 去”的问题,而只有将“天下”与“中国”分离、“国家” 与“朝廷”异位,进而确立民族国家思想,建立民族独立国 家,使国家成为国人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才是解决中国问 题的出路所在他认为,处于亡国境地的中国,其图存之道 关键是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增强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塑造 近代社会理想人格的“新民”形象将“种族民族主义” 与“合群民族主义”加以区分,也是希望人们摆脱传统的 “天朝国家”、“天下大同”的陈腐观念他在《爱国论》 中说,“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 自知其为国也”,“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 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自数千年 来……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⑧从这里可以看出,梁启 超的民族主体意识逐步摆脱传统的天下王朝观念,走出了国 人对世界传统影像中国即“天下”的误区,意识到中国仅居 世界一角,是一个地域上拥有边界、政治上拥有主权的多民 族国家。
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成为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基本 诉求三、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熏陶、 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启迪及日本民族运动巨大潜力的助推 所形成的强劲动力,促成了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族观念对梁启超民族平等思想 的影响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 “华夷之辨”的消极意识、落后观念不绝如缕,但中华文化 在民族问题上倡导的“天下一统”、“爱及四夷”、“华夷一 家”、“协和万邦”等思想,仍包含民族之间和平共存和自由 交往的内容在民族问题上,儒学的基本思路并不是着力强 调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别,而是更加注重各民族在平等基础 上的“合”、“和”交流,形成和谐民族关系的理想状态 在民族间交往中越来越牢固的文化共识逐渐建立起来,这就 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观念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可能性 清代郑观应的中华民族优越观及民族平等观等民族思想所具有的超越时空和阶级的意义,适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唤醒民 众的时代需求传统民族观念特有的积极意蕴,自然成为梁 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二)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吸收了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近代中外不少思想家把卢梭的“天赋人权”学说看成 是民族主义之原动力。
1898年10月,梁启超因变法失败长 期流亡日本,后又辗转到美国、澳洲等地短暂停留在流亡 期间,他接触了西方思想家康德、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 孟德斯鸠等人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日译著作, 以及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人有关 资产阶级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财学的著述这些 逐渐改变了他的知识结构,更新了他的思维方式,使他得以 用更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与中国,尤其沉醉于对中国民族 国家问题的思考因此可以说,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是梁启 超人人有权、个个平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此外诸如政 治学家伯伦知理的民族建国思想、洛克的“以强力对付强 力”的公民维权理论亦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 了积极影响三)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了西方进化论与社会 有机体论的影响梁启超对达尔文、斯宾塞等西方学者的“进化”理论、社会有机体论是相当推崇的戊戌变法前梁启超读到严复 翻译的《天演论》手稿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观念对其 影响颇深,强调满汉等各族合群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条件,认 为自达尔文的理论问世以来,“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 此告鹄以进,近世民族帝国主义所由起也”⑨从一定意义 上说,除旧布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在游学日本期间,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日本思想界的支配地位也使他深有所触 从日本回国后,他借助报纸、书刊等载体开始对进化论大加 宣传,以此增强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并提高人们对推行民族 主义教育之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总之,梁启超汲取了社 会有机体论的思想营养和进化论思想的合理内核,把它变成 了倡导民族自立自强、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武器四)日本民族运动的巨大潜力对梁启超启迪梁启超抵达日本后,亲眼看到这个国家在近代民族主义 思潮的冲击下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潜力,惊叹日本民族接受西 方文化的态度和短短30年间飞速崛起的能力在对日本的 历史及现状进行研究并与中国比较后,对日本国民中高昂的 民族主义情绪有了切身体会与此同时,梁启超也深切地体 会到近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此民族与彼民族 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今日世界之 竞争,国民之竞争也”⑩为此,他在19 02年以“欲新吾 国,当先维新吾民”为创办《新民丛报》的宗旨,以图通过此举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四、对梁启超民族主义的粗浅评价研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写的《马克思恩格 斯论民族问题》获悉,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有两条典型 的路径:一条是以法国为代表,强调主权在民权的政治民族 主义;另一条是以德国、意大利等国为代表,重视民族精神 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
其实,近代法国的政治民族主 义和德、意等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只是在不同环境下强调侧 重点不同的两种表现形式,就两者的关系来说,他们互为表 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文化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梁启超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 秀文化充满骄傲和自豪,表现了他主张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 道德信条的思想和情感清朝的国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轰 开后,国外各种政治文化潮随之大量涌入,梁启超出于对儒 家文化历史命运的担心,开始醉心研宄中华传统文化并全面 提升儒家文化的地位对梁启超的有关论著细加斟酌不难 发现,他所倡导的文化民族主义,其目的是强调和宣扬本民 族固有、特定文化的价值,肯定该民族的独特性与价值这 从学术角度看,似乎很肤浅,甚至有错误,但从文化民族主义 的角度去理解,梁启超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唤起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重塑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陶铸华夏民族崭新的 “国魂”甲午战后不久,已系统接触西方学术思想的梁启 超思想又有了新的变化,转而通过“开民智,兴民力”之举, 依靠提高国民素质、建立民族国家以挽救处于危亡境地的 中华民族透过其思想的转变不难看出,梁启超志在完成从 中国传统的种族主义向国族主义的过渡,以培育国民新的国 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综上所述,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 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