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规划纲要》国家与上海版本的比较与思考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60KB
约8页
文档ID:209424541
《规划纲要》国家与上海版本的比较与思考_第1页
1/8

《规划纲要》国家与上海版本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2010年上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出台,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国家《规划纲要》与上海《规划纲要》为基本框架,并站在教育自身的立场,分别对两份《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任务等进行解读,旨在了解文件背后的改革理念与精神实质,并以此进一步明晰我国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家《规划纲要》,上海《规划纲要》,核心理念,比较与思考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之后,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也纷纷制定地方的《规划纲要》,上海市也于2010年3月制定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上海《规划纲要》)本文以国家《规划纲要》与上海《规划纲要》为基本框架,并站在教育自身的立场,分别对两份《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任务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旨在了解文件背后的改革理念与精神实质,并以此进一步明晰我国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核心理念的比较  任何一份纲要的制定,其背后都有核心理念的支撑,教育的《规划纲要》也不例外,其体现的是对教育本质以及重要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是制定教育发展任务的思想基础简而言之,核心理念体现的是纲要的整体基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就国家《规划纲要》而言,其无论是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还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都把党在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针作为核心理念,并提出了“将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以教育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  毋庸置疑,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确实可在某种程度上加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而站在“富国强民”的立场,这一理念的提倡也似乎有它的合理之处,毕竟中国因为教育落后而导致国衰民哀的历史至今仍历历在目但若真正站在教育科学的立场,站在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我们难免会质疑这一核心理念放在国家《规划纲要》中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众所周知,关于教育的终极目标永远而且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乎人格的完善与人性的发展而任何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繁荣的动力与因素的观点,其所看到的都只不过是教育的附加值而不是其真正的内涵。

对此,“学习社会”的创始人罗勃特哈钦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对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在美国兴起的“教育投资论”热潮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以经济的目的培养人才,这实乃教育的失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人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与学习观,而这一变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创立“学习社会”  简而言之,无论是推动社会进步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繁荣,都不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的基本目标或者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合格公民”而合格公民的基本定义在笔者看来,首先是正直的、明辨是非的,同时又是善良的和睿智的因此把发展教育的目标与繁荣国家联系起来,那是拔高了教育的功能底线;而把教育与促进经济相提并论,则是歪曲了教育的本质同理,提倡“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从外在的角度来看,其似乎是重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但就内中的实质而言,其强调的似乎仅仅只是“才”,而忽视的则是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把一种蕴涵公平与普适意义的教育,与只关乎一小部分人的“成才之路”联系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对教育的极大误读与误导一言以蔽之,还教育之本来面目、化解教育之功利性弊端、促进教育之人性健全的真正内涵,并不让教育被功利性的诱惑牵着鼻子走,这实乃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予以反思的问题,而其同时也应该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重中之重的紧要课题!  而反观上海《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它提出的则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

换言之,处在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现代教育应着眼于培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意识并以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而学校教育也只有置身于终身教育的体系与框架之中,才能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从这一意义上看,上海《规划纲要》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其不仅体现了教育要“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宗旨,而且把一般教育、学校教育拓展到了终身教育的层面,由此实现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此举不仅强调了终身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逐步实现了学校内与学校外的教育因素的融合与延伸,这也真正有利于解决目前“育人”因素横向隔裂及纵向阻断的弊端  综观国家与上海两个《规划纲要》在核心理念上的异同,就可以发现国家《规划纲要》偏重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而上海《规划纲要》强调的则是教育自身的育人本质对此,笔者以为,对教育本质规律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与社会的层面,还必须深入到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来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合格公民因此,关注人格的培养和人性的完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乃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曾提出教育可持续发展(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的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推动教育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核心则是尊重——即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尊重环境、尊重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在“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幌子下,对人的潜能过度开发、对人的技能过度训练、对人的能力过度夸大,这些都导致了教育的异化,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人在思想与认识上的误区ESD教育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提醒,更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深刻反思  战略目标的比较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在起草《规划纲要》过程中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制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国家和上海的《规划纲要》虽然都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针作为战略目标的基础,但在具体内容及表现上却不尽相同  国家《规划纲要》对战略目标的表述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表述凸显了教育的国家意识和服务功能,即教育归根到底要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战略服务而上海《规划纲要》则根据自身教育发展的水平首先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激发”,即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并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表述一是体现了上海市对教育改革的决心与信心,二是再次重申了上海市对教育功能的深度认识,即教育要关注人格与人性的发展,要关注个人潜能的开发。

  就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来看,国家《规划纲要》提出了五点改革发展指向: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从表现形式上看,国家《规划纲要》在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及希望实现公平教育,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但国家《规划纲要》在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目标中仍然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观点,这种把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隔裂为两个体系的说法依然充满着学理与机制上的矛盾上海《规划纲要》则在总体目标的主要标志中提出了四个新,即“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形成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布局”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规划纲要》中的两个体系问题;而教育新模式则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和个性发展;教育新格局是为了打破原有教育机制的僵硬单一,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内与学校外教育的融合及加强区域交流;教育新布局更是为了推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发展任务的比较  1.学前教育  国家和上海的《规划纲要》都提出,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成长,应科学合理地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

就目标而言,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提出重视0~3岁幼儿的早期教育其具体做法是:以创建幼儿园为主要任务,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再从财政投入、师资建设和监管力度等方面予以保障而就上海的《规划纲要》来看,目前上海市的学前三年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因此上海《规划纲要》强调提升幼儿园的保育质量,并且更加注重早期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建设,如计划建立早教服务网络,连接家庭和相关机构,为每一个婴幼儿建立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等但是,上海市幼儿园虽然已经普及,不过幼儿园之间的差异却相当悬殊,收费差距也非常巨大,这一问题甚至已影响到了年轻人家庭的日常生计但就此问题上海的《规划纲要》却只字未提,由于学前教育目前尚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学前教育的差异化以及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都影响到了教育均衡化的改革步伐  2.义务教育  国家《规划纲要》提出要为学生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就义务教育的水平提高而言,国家《规划纲要》特别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在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方面,国家《规划纲要》关注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并特别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增强体质、发展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家《规划纲要》中还提到“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样一种用具体量化的指标进行规定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但关于锻炼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国家《规划纲要》并没有给以明确的规定,因此也有可能造成操作上的模糊化和边缘化上海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目前已经高达90%以上,因此上海的《规划纲要》更强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即无论是学习困难还是基础较好的学生,都要有适合他自己发展的环境,就此而言,上海《规划纲要》似乎比国家《规划纲要》的制定目标要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整体上由于优质资源仍明显不足,上海目前的择校现象仍然很严重,这也严重地阻碍了教育均衡化目标的推进因此如何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全面改革学校的评价制度,扩大优秀教师的流动,让每一所学校都有明显的进步,这是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  再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言,国家《规划纲要》特别予以强调,指出“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和升学的依据”,但与此相关,上海的一些初中仍然将奥数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一个条件而并未在纲要中予以强调,对此值得探讨因就奥数的效果来看,学术界早已有定论,奥数并不能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所以从减负的角度看,应有必要在纲要中予以明确立场。

此外,国家和上海的《规划纲要》都提到要进行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度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也已在全国开展了近10年之久,但就其成效而言,目前仍没有一种具体的方法对其进行测量和判断换言之,这一课改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若不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则有可能造成教育人力与物力的更大浪费因此对此问题的关注,应该有一明确的态度  3.高中教育  国家《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其内容又可具体分解为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夯实学生知识的基础,提升人文素养,注重实践能力国家《规划纲要》还强调指出,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但上海《规划纲要》则在“成长、成人、成功”方面作了强调相比国家《规划纲要》的普及与夯实知识的基础,上海《规划纲要》更强调高中的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尤其提倡学生要开拓视野,并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等,这些举措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前瞻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