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209402634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27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名家精品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九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20世纪30年代前的“物价稳定”目标 1、金本位货币制度时,货币数量受到黄金生产能力的制约,币值稳定; 2、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券的流通,币值不稳定。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充分就业”目标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生产急剧下降,失业迅速增加。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三)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增长”目

2、标 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前苏联、东欧、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英美等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率不高。为了保持经济实力,他们关注经济发展问题,并把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四)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依赖程度加深。更主要的是各国实行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而且美元多次发生危机,各国备受打击,纷纷关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并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物价稳定 1、物价稳定的涵义 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

3、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如何理解“物价稳定”? 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个别商品的价格水平; 不是价格固定不变,是指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变化; 物价稳定并不排斥政府对扭曲的价格水平的调整。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2、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2)消费物价指数; (3)批发物价指数。 3、物价稳定的意义 物价不稳定的两种形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由于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使商品与货币流通中出现了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导致市场上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商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即谓通货紧缩。这种现象往往与经济萧条或经济衰退相

4、联系,因而通货紧缩也被理解为经济衰退之前与贯串于整个经济衰退过程中的一个经济现象。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1)通货膨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导致投资减少; 计价基础不稳定; 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导致收入的重新分配,一般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影响货币正常功能的发挥; 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状况的预期; 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二)充分就业 1、充分就业的涵义 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可以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如何理解“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可做

5、; 充分就业并不追求零失业率,而是要把失业率降到整个社会能够承受的限度;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对“充分就业”有不同的理解。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2、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 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全部劳动力人数 一般认为,维持在5%6%的自然失业率,就认为达到了充分就业。 3、充分就业的意义 失业对经济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1)高失业率会带给人们许多灾难; (2)高失业率意味着大量闲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三)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涵义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 不

6、仅要考察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还要考察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即人们常说的经济发展问题,所以,经济增长应该是指包括生活质量和福利提高的经济增长。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2、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1)GNP、GDP或NI的增长率; (2)人均GNP、人均GDP或人均NI的增长率。 二者都是指实际的增长率,不是名义的增长率。 3、经济增长的意义 (1)经济增长可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生产更多的产品, 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 (3)经济增长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四)国际收支平衡 1、国际收支平衡的涵

7、义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2、国际收支平衡的衡量标准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资本项目是否平衡。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3、国际收支平衡的意义 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1)巨额逆差:外汇储备下降,清偿能力不足,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不利于吸引外资。 (2)巨额顺差:形成外汇闲置,本国资源浪费,同时占用大量货币,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和货币升值压力。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

8、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矛盾性,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可能会干扰其他目标的实现。(一)物价稳定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 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关系 。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至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物价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提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见下页图)。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物价变化率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萨谬尔森的进一步验证:萨谬尔森与索洛利用美国大萧条后25年的数据进行测算,验证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意义: 一方面反映

9、了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央银行确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 因此,政府只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条件,在稳定物价和就业之间选择较合理的搭配。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二)物价稳定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 1、统一性 (1)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 2、矛盾性 (1)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2)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 (三)物价稳定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1、固定汇率制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1)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即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更多。但是,汇率并没有调整,本国货币没有相应对外贬值,将使

10、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朝逆差方向发展; (2)外国通货膨胀率高于本国,但本国货币没有相应对外升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朝顺差方向发展; (3)若国内外的通货膨胀率相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中性的。 2、浮动汇率制 假定汇率可以调整,二者关系就很不确定。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而通过调整汇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幅度更大,将促进出口,从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四)经济增长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 1、正相关 “奥肯定律”。即失业率提高1%,经济的潜在产出与现实产出的缺口增大3.2%。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必然采取刺激总需求

11、的政策,由此带动经济增长。 2、负相关 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知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动就业率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所以二者是负相关。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五)经济增长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1、正相关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使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由此会带来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2、负相关 由于经济发展,GDP的增加,必然增加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使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四、各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和冲突性,各个国家所选择的货币

12、政策目标是不一样的。 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一览表 国别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容 美国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制止通胀、平衡国际收支。 英国充分就业、收入合理增长、低通胀、平衡国际收支。 日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充分就业。 德国保卫马克。加拿大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反通胀。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 一、建立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意义 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 有利于在政策实施以后密切观察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随时修正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保证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偏离政策轨道,获得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最佳效果。 二、选择中间

13、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 (一)相关性 (二)可测性 (三)可控性 (四)抗干扰性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一)准备金 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银根的松紧。因此,中央银行选择它作为影响中间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 (二)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在货币乘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三)短期利率 主要是指货币市场的利率,最典型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四、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 (一)利率 1、优点: (1)能够反映资金供求的相对变化; (2)中

14、央银行可以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3)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 (4)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2、缺点: (1)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确计量; (2)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二)货币供应量 1、优点: (1)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 (3)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 (4)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2、缺点: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 (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

15、应量还存在时滞; (3)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指标的比较 1、可测性 预期实际利率比较难获得;货币供应量受货币乘数的影响,也较难把握,孰优孰劣难以确定。 2、可控性 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基础货币的增减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虽然可以调节再贴现率来控制利率,但只是名义利率,不能控制实际利率。 3、相关性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都对最终目标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哪一个的相关性更大难以测量。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结论:作为中间指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孰优孰劣难以作出结论。较多情况下,当以币值稳定为目标

16、时,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当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时,往往选择利率。(四)其他可作中间指标的指标 1、贷款量 优点: 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商业银行贷款是主要的信用供给渠道的情况下,控制住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数据较易获得,具有可测性; 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规定贷款规模,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缺点: 金融市场发达,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弱; 可控性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 2、汇率 尤其是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可以采用。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七点 四十分。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1995年以前的“双重目标” “发展经济,稳定货币”。 此目标提出后,在理论界引起较大争论。 支持者认为:二者没有矛盾,可以协调好并有机结合; 反对者认为:将“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一定会牺牲物价稳定。 原因:(1)政府追求数量型的经济发展; (2)投资欲望强烈,预算约束软化; (3)中央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