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上传人:清晨86****784 文档编号:209393812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逻辑学课件 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同一律 第三节 矛盾律 第四节 排中律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第十一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概 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充足理由律。前面三条由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提出并完善,充足理由律则由莱布尼兹于1000多年后提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对人的思维规律的概括、总结,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与各种逻辑方法所必须遵守的、共同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同时也是衡量思维过程是否合乎逻辑的标准。第二节 同一律一、概念 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中,任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保持同一。二、公式:A A三、同一律的运用(一)概念上的

2、运用 运用概念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二)判断上的运用 在运用判断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判断的同一性,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第三节 矛盾律一、概念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二、公式 AA 不能既肯定A又肯定非A三、矛盾律的运用(一)在概念方面:不能出现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二)在判断方面: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都是真的。 违反矛盾律的错误叫“两可之说”。 四、矛盾律的作用矛盾律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防止“两可之说”,但决不要求我们确认其中哪一方“不可”。五、悖论 悖论

3、产生的原因是“涉及自身”。(2004年A类)85. 亚里士多德学院的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逻辑者不得入内”。这天,来了一群人,他们都是懂逻辑的人。如果牌子上的话得到准确的理解和严格的执行,那么以下诸断定中,只有一项是真的。这一真的断定是( )。 A. 他们们可能不会被允许进许进 入 B. 他们们一定不会被允许进许进 入 C. 他们们一定会被允许进许进 入 D. 他们们不可能被允许进许进 入【答案】C(A)【解析】矛盾律,必要条件假言推理。A和C矛盾,必然一真一假;牌子上的话等值于“只有懂逻辑的人,才能入内”。来了一群懂逻辑的人,肯定了前件,不能肯定后件,所以C假,则A真。 (2003

4、年A类类)37. 四个小偷偷(每人各偷偷了一种东东西)接受盘问盘问 。甲说说:每人只偷偷了一块块表;乙说说:我只偷偷了一颗钻颗钻 石;丙说说:我没偷偷表;丁说说:有些人没偷偷表。经过经过 警察的进进一步调查调查 ,发现这发现这 次审问审问 中只有一人说说了实话实话。 下列判断,没有失误误的是: A. 所有人都偷偷了表 B. 所有人都没偷偷表 C. 有些人没偷偷表 D. 乙偷偷了一颗钻颗钻 石 【答案】A【解析】矛盾律,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甲的话和丙丁的话矛盾,真假相反;如果甲的话假,丙丁的话都真,根据题意,丙丁的话不能都真(只有一人说了实话),所以甲的话真。第四节 排中律一、概念

5、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二、公式 A A 要么肯定A,要么肯定非A三、排中律的运用(一)在概念方面:对任一对象或者用A或者用非A这去反映它;(二)在判断方面: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 违反矛盾律的错误叫“两不可”。 四、排中律的作用排中律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防止“两不可之说”,但决不要求我们确认其中哪一方“可”。五、复杂问句与排中律六、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一)要求不同(二)违反之后所犯的错误不同【思维训练】 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握在手里让这四个人猜一猜是谁的名字。 甲说:是丙的名字。 乙说:不是

6、我的名字。 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丁说:是甲的名字。 听完后,老师说:“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请再猜一遍。”这次四个人都很快同时猜出了这张纸条上写的是谁的名字了。问:这张纸条上究竟写的是谁的名字,他们四人是怎样猜出来的?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一、概念 在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被断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二、公式 B(B A) A A真,因为B真,并且从B能推出A。三、充足理由律的要求(一)内容方面 “论据真实可靠”,否则犯“虚假论据”或“预期理由”的错误。(二)形式方面 “能从论据推出论题”,否则犯“推不出”的错误。v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7、,一些人非常喜欢发议论,但是由于缺乏逻辑训练,所以在发议论的时候,往往东拉西扯,使人不知所云。v与转移论题不同,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暗中代替另一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比如,一个青年犯了罪,他的母亲包庇他,就采用了偷换论题的方式。下面是公安人员与她的对话:v问:“你儿子犯了罪,你有什么说的?”v答:“我希望政府释放我儿子。”v问:“贩毒是不是违法?”v答:“还有人在贩!”v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v违反矛盾律产生的逻辑错误就是“自相矛盾”。v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的思维过程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矛盾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赤裸裸的,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紧

8、紧相连,有的常常是相隔甚远,需要经过推导才能发现。比如,在基督教神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上帝创世说。其基本内容是说,上帝在海边边走边想如何来创造世界,最后他命令一个小鬼沉下海去,从海底拿出一块泥土。世界就是上帝用这个小鬼从海底拿来的这块泥土创造出来的。从表现上看,这种理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会看出这种理论含有明显的逻辑矛盾:世界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是不存在的,海与泥土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上帝又是用海底的泥土创造了世界,那就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已经是存在的,上帝创造世界是荒诞无稽的。由此,我们必须对矛盾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一方面在自己

9、的思想,言论中尽量避免自相矛盾;另一方面善于运用矛盾律揭露他人思想和言论中的逻辑矛盾。例:v汽車司機擦撞一位上了年紀的路人,兩人爭吵,互指對方不是v汽車司機說:責任不在我,因為我已經開了十年的車。v走路的路人不高興,回敬說:v你開十年的車有何了不起,老子已經走了五十年的路。v評:v轉移論題例:v有位道士專給人算命,聲名遠播。v一次,有三位欲進京赴考的考生一起去找其算命,想知何人會高中。v道士閉眼朝他們伸出一個指頭,並說:v去罷,天機不可洩露,到時便知。v三人離去後,小道童問何人會中。v道士:中幾個都說到了。v小道童:師父,一個指頭是指會中一人?v道士:是的。v小道童:若是中二人呢?v道士:一個

10、指頭是指有一人未中。v小道童:若是三人全中呢?v道士:一個指頭是指一起中。v小道童:若是三人全不中呢?v道士:一個指頭當然是指一起不中。v小道童:原來這就是天機。v評:v一字四重意義偷換概念不矛盾律v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對的思想。v兩個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對的思想,不能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個是假。v不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思想前後一貫,否則會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例:v一位年輕人欲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工作。v愛迪生問其想作那一類的發明,年輕人自信滿滿的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可以溶解任何物品。v愛迪生聽完驚訝的問説:這種溶液這麼厲害,那你要用什麼容

11、器來裝它呢?例:v毛拉經常對別人勸說:女人的話千萬別相信!v阿凡提聽到了,就跑去問毛拉:v毛拉閣下,女人的話能不能聽?v咳!女人的話千萬別相信!毛拉說v阿凡提又說:那就照你的話辦!我家裡有兩隻羊,我的女人叫我送來給你,v我說不送。兩人還吵了一會,多謝你幫我決斷了此事。v毛拉一聽,馬上跑去跟阿凡提說:v不過,女人的話,有時還是可以聽聽。例:v從前,有個國家有這樣的習俗,每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在處死前有一個起死回生的希望,就是抽一次簽。v其方法為在簽筒中放兩張紙簽,一張寫生,一張寫死v抽中生者,可得赦免;抽中死者,立刻處死。v這個國家有兩個國王倚重的大臣,一壞一好v壞者常在國王跟前說好者的壞話,國

12、王偏信要將好大臣處死v壞大臣私下要脅製簽者,將兩張簽均作成死v製簽者私下給好大臣寫信告知此事,好大臣心想囑其照作v隔天抽簽時,好大臣抽完一張紙簽後吞入肚中v國王不知好大臣吞入肚中之簽為何?v心想,若剩下之簽為生,則吞入肚中之簽為死;反之亦然。v結果,簽筒中所餘為死,因而只好讓好大臣活著。評:v生、死為相互矛盾v巧妙運用排中律新课导入v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v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

13、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v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v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14、。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v三、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v 在运用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等思维形式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逻辑错误,这些逻辑错误主要包括: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v (一)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v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

15、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将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所发生的逻辑错误。v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文理不通,缺乏逻辑知识而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造成的。v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或等同起来,并用其中的一个概念去替换已被使用的另一个概念所发生的逻辑错误。这是诡辩者为达到掩饰自己的错误,诱使他人上当受骗之目的而常常施展的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一种诡辩手法。v 例如:鲁迅先生的门外杂谈记载过这样件事情:甲乙俩人,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扮老虎,结果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甲,甲则道:“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乙只得要

16、求互换角色,结果乙破甲咬得要命,乙说怨话,甲又道: “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这是旧戏月连求母中的一段,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与希腊的伊索、俄国的梭罗古勃寓言相比,是毫不逊色的。这段戏揭露了甲玩弄偷换概念的诡辩手法,把戏台上的武松当作真武松来咬,把戏台上的老虎当作真老虎来打,这就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v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通常有以下几钟情形:v1.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它变成另外一个概念。例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A、B两人的一段对话:v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革命的事情,都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密去了?v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他们问了我呀。v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v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不住的人!v 在此,B不仅把向敌人告密的恶行轻轻抹去,而且得出了“告密有理”的结论,B就任意改变了“可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来A所说的“可靠”是指对革命忠诚,不向敌人泄密,而B却用“从来不说谎”即向敌人说实话来偷换,手段之拙劣与低下,令人不齿。v 再如,列宁曾经斥责过在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