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徳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也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晚清词家况周颐 曾经这么评价过他,认为是“作词至于成就,良非易言……凡成就者,非必较优于未成就 者若纳兰容若,未成就者也,年龄限之矣” %纳兰性德英年早去,只活了三十一岁, 却留下了众多动人的诗歌,一共有三百多篇因为年龄的关系,纳兰性德并没有给我们留 下多少的词论,自己的创作理论也都是简单的在一些不成系统的诗文里出现,所以发掘这 些词的思想和意义,对于纳兰性徳的研究有着重耍的意义从清代以来,人们大多认为纳兰词的风格主要是以淸新自然、哀感玩艳为主,纳兰性 德的老师徐乾学认为:“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 染王国维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陈维松在他的《词评》 中说:“《饮水词》哀感玩艳”魏东朝在《善制凄凉曲的圣手一一试论纳兰性德词的表现 艺术》一文中,认为纳兰词情调凄凉哀惋,除了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外,还在于他采取了比 较有效的艺术手段近年来,关于对纳兰性德词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己经有了不少的作品研究中国科学 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说纳兰词的内容“多抒写离别相思以及个人的闲愁和哀怨有 的过于哀感,因之流露出来了一些不健康的情绪。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 的词内容是贫乏的”,“多写个人情致,流于感伤其悼一亡诸词,颇为凄婉十三所高 校《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说他的词“题材狭窄,大多写离别相思之情和对爱妻 的悼念只是感伤气氛太浓,情调过于低沉”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说纳兰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及个人闲愁哀怨,含有浓厚的消极情绪综上所述,历史上对纳兰性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作的思想内容上,以及风格研宄上, 而对形成其风格和思想内容的原因较少涉及,这也是本论文的研宄重点1纳兰性德词的思想内容通过阅读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在他那短短的一生之中,内心是多么的$引自《蕙风词话》卷五汹涌澎湃,乂是充满着挣扎和无奈的,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文士要在现实面前被迫的进行 妥协,这些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得到了体现,纳兰性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耍表现在以下儿 个方而,对于恋情的忧伤,对于山河的热爱,对羁旅和送别的感触等等1.1对于恋情的忧思这个主题的书写在纳兰性德的很多诗词创作中是占主要地位的,有人认为纳兰性德多 是一种无谓的感伤,其实情况并不是如此,纳兰性德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对于生命的过 客和爱人都是有着一种天生的多情,他无法忘记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印记,会反反复复的出 现在自己的思路之中。
纳兰性德的原配卢氏,是史光祖之女,夫妻举案齐眉,情深意长, 但是卢氏早亡成为丫他心目中回不去的阴影,在纳兰性德的很多创作中都是有着这种悲痛 的的影子,像《沁园春》中有着这样的感念:“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 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这是作者在梦中梦见的分别,夫妻临别,生死相望的那种无奈和眷恋栩栩如生,但是 一逛一别,音容难见,让作者悲愤不己,从这里我们可以听见一个男人对于妻子的喃喃低 诉,哀婉动人而又情真意切,表现了那种生死相隔的万般无奈纳兰词中最令人心动神 摇、最足以代表词人思想风格的,是为纪念亡妻卢氏所赋的数十首悼亡词虽说悼亡词并 不始于纳兰,然而在我国词学史上,在悼亡题材的开拓方面成就最突出的当为清代满族词 人纳兰性德0纳兰容若写的多是贵族青年的爱情生活,因此,他写的那种吞吞吐吐的神态别有一种 沉深的美他曾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 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它表现的是有情人相遇的心理状态开头四字便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相爱者偶然遇着, 他们木来有多少知心话要说,然而他们只是四目交投便默默地走开这种神态,反应出人 物内心的矛盾,表现出青年男女爱情的苦闷第二句写女主人公的美貌,她美的像一朵芙蓉,那淹润的泪痕让人想到鲜花着雨,突黄士吉《论纳兰性徳的悼亡词》,《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一期然她脸上起了红晕,一句"斜溜钗心只风翘"写的是玉钗抖动,而女主人公步履含愁的形象 宛然在目词写得颇有特色,作者抓住了人物极其细微的举动和表情变化,含蓄的表达出青年人 无法言传的心境,写出丫青年人为"人言"所阻隔那种情意绵绵中的苦涩,刻画出这种若既 若离,苦乐交织的情景正是纳兰容若爱情词之所长,形成了他所谓"哀感顽艳"的格调1.2对于山河的热爱纳兰性德笔下的景物都是充满着柔情蜜意的,都是一种沟通了物我的,景物总是带有 着人的感情,这些感情都是偏向于哀婉化,表现了纳兰性德内心的那种较为孤寂的心态, 和冷静中对逝去的美的向往像《九日》:“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吋倍惜风光别,不为 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绝塞”“木叶”、“乡路”……这些景象在中国的诗词当中,无一都充满了 悲凉而这些词语属性的添加,都是因为这些词人所赐的具体到这首词而言,纳兰性德 的风格非常明显那种淡淡的忧伤、悲凉蔓延在词作当中,反映出心底孤寂的心态景物 都不单单是景物了,而是承载情感抒发的载体1.3对羁旅和送别的感触纳兰性德出身高贵,任康熙的侍卫多年,东奔西走之中浏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巡 幸西苑、南海子、沙河、及登医巫阎山,东出关至乌喇,南巡上泰山,过祀阙里,渡江以 临吴会”可以说这些风景在他的诗作里都得到丫很好地体现,也充实丫他的诗歌创作 在纳兰性德笔下的祖国山河既有着多情与缠绵还有着雄奇和豪迈像最为人乐道的《长相 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便是一首描写军旅体验的生活,融豪情和柔媚与一体,“夜深千帐灯”军旅生 活的描写一下跃然纸上,整首词缠绵但是并不颓废,柔情和慷慨成为了他表现的重要内容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 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往事氕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上进士纳腊君墓表》,《饮水词笺校》,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4月,第499页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 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 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内、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 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 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 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 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丫“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 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艽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 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徳在表现山河的时候总是与个人的情感体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关注人在征途 中的那种独特的感受,虽然词调较为哀婉,但是总体上体现着对于景物的那种美的欣赏和 眷恋。
2纳兰性德词思想内容形成的原因2.1对词的本体功能的推崇我们知道,宋代词为最盛,但是蒙古入主中原以后,曲开始盛行起来,词的地位开始 渐渐的旁落了,词在不同程度上开始表现出了俗化、柔靡化趋势较为严重明代词的地位 还是先对较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朝才人文土,鲜工南词间有作者,病其赋情 遣思,殊乏圆妙甚则咅律失谐,又甚则语句尘俗一求所谓清楚流丽,绔靡蕴藉,不多 见也①到了清代以后一些词人开始和足以摆脱这种现实状况,开始重振词学,纳兰性德也是 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纳兰性徳非常推崇词的这种文学形式,他在一首七古《填词》 中道出了自己对词的看法:“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 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阎共醒醉美人香草可怜春,风蜡红巾无限泪事杜陵知,只引自明人陈霆《清山堂词话》.今惟赏杜陵诗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 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词这种文学形式是非常的看中的,认为词得渊源是非 常长的,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诗经》时代,而丑在一些《诗经》中的“句读参差” “换头 转韵”等语言现象和词是非常类似的,词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形式,是可以和其他文体并行 的这也就是变相的反击了那些以词为“诗余”的看法。
2- 2清代诗歌影响在清代前期诗坛上,陈维崧被奉为为阳羡词派一代宗主,他的《词选序》则是阳羡派 的宣言和理论纲领他对于词是非常看中的,高扬词的旗帜,并把词这个形式推崇到了经 史的地位上,对于词的语言、题材和形式等他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发展他认为“天之生冰不尽,文章之体格亦不尽”,也就是说文章的形式应该事多样的 如果只是“为经为史,曰诗曰词,闭门造车,谅无异辙也”,“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以存 经存史也夫”f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提倡,他还落实到实践中进行大量的创作,这些都对纳 兰性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者朱彝尊也是有着类似的呼声,他的《词综•发凡》等都是进行专门的词论著的, 他对于明代以后的词的创作弊病进行批判认为明代中期以后社会腐化,词坛不振,作词唯 《花间》、《草堂》,严重限制了词的发展他还亲自选编了《词综》艺术,把自己的观点 落实到这本书中,将自己的主张和作品来源、选词标准等做丫交待也就集中体现丫他对词 的重视,他比较看重词的抒情功能,在《陈纬云〈红盐词〉序》中认为:“词虽小技,昔之 通儒拒公,往往为之盖有诗之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倚声,其词愈微,而其旨愈远盖 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
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 耳@由此,三人都不约而同的推尊词体,相互呼应,为词的发展和革新进行了努力纳兰性德对于当时文坛上的创作流弊有着清醒地认识,对于那些千篇一律的抄袭模仿 感到深恶痛绝,他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世道江河,动成积风雅之道而有高髻广额 之忧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盛嗤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 点夫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其始,亦因一=聪明冰智之士深恶积习,欲辟新机,意见@陈维裕:《迎陵文集》,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朱韩睁:《词综•发凡》,施蛰存:《词集序跋萃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9页孤行,排众独出对于纳兰性徳而言,所创作的不但有词作,还多很多的诗篇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努 力,为清代的诗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3独特的个人体悟在纳兰性德看来词是个人心智的代言物,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感受,词的创 作之理就是要从自己出发,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追求不同于其他人的创作风格,否则 那种“万户同声,千车一辙”的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又能有多少是真正的好作品呢?纳兰性德针这些弊病提出丫要在继承前人的诗歌创作的原则上进行创新写作的思路, 他认为继承和创新是同步的缺一不可,只有多师,兼容并蓄,才能实现独具风格。
他在《原 诗》中认为:“然则,诗可无师承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