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20 届)汉语言文学论叶丽隽诗歌的孤独意识摘 要:叶丽隽的诗歌集中于对口然和个人生命的体验,她在诗歌中始终坚持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精神价值的追 求,使得她诗歌呈现出一种内心深切的孤独感回归自然,回归童年,是叶丽隽诗歌中消解孤独的方式关键词:孤独意识;消解方式;回归叶丽隽,浙江丽水人,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等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 了四百余首诗歌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才情和突出的创作实绩跻身中国一线女诗人的行列她的 诗歌真实、纯粹、自然,充满了对人世的哲理性思考,饱含独特的女性智慧叶丽隽的诗歌创作是 一种私人化的写作,她以“自白”式的话语,“内化”的视角,來抒发生命最原始的内心体验其诗 歌主要集中于对自然和个人生命的体验她在与自然的感应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來探寻自我人 生以及生命的真意在诗歌中,她始终坚持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感触,由心而发,而对精神价值的 执守,更使她的诗歌有一种独到的品味和姿态正是这种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和精神价值的永恒 追求,使她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意识孤独意识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彖,它是人类对永恒精神家园的追寻,也是对人生哲学意 义的探索和思考。
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 验,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感受深化了人类对 痛苦的理解[1] “孤独”是人类的普遍的情绪和感觉,而诗人往往对内心体验进行深入挖掘,这种 孤独感较一般人更为强烈、更为刻骨诗人的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因为内心与外界无法沟通而产生的, 更是因为对生命真挚的热爱而引发的叶丽隽诗歌中的孤独正是一种生命的孤独这是对生命所怀 的强烈的情感而激起的内在的孤独,作为生命意识存在,它不是由具体对象引起的,而是与生俱來 的,这是潜在生命本性的孤独正因为叶丽隽有着这种深刻的内在孤独,在她的诗歌中才会有如此 深刻的表述以及深邃的孤独意识如果诗歌是灵魂的一个出口,那叶丽隽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将那 种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释放的回归自然,回归童年是叶丽隽消解孤独意识的两种主要方式一、叶丽隽诗歌中的孤独意识(-)对自然永恒和个体生命短暂的无奈而对永恒的大自然,个体的生命就如同沧海一粟,在无尽的时空中显得无比短暂渺小对于这 种生命的无奈,叶丽隽在随笔《山》中写到“这些无处不在的山啊,它们或山花烂漫,或林涛汹涌, 到最后都归于宁静一一沉默、内敛,坦坦然横亘于天地间,映照出我的短暂、狭隘和自以为是……” 昭自然的亘古永恒映照出人生的短暂有限,在这种无限和有限的对比之下,个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这种孤独感是面对茫茫宇宙,个体生出的一种对自我的短暂渺小的内心体验,也就是一种宇宙孤独 感,这是人类永恒的,最为深沉的孤独意识对这种永恒孤独意识的探索引发诗人对宇宙、时空的 思考,以及人类终将面临的最终结局一一死亡的思考对于生命个体來说,死亡是终将來临的,而 我们只是在面对着这终将消逝的一生面对这种必定來临的结局,漫漫人生旅程的矛盾,让诗人感 到迷惘和苦涩尘世浩大,药丸微小,苦涩的滋味/从中心向外弥漫”(《石头一片》)在大自然面前, 个人的生存价值甚至不比一草一木更有生存意义外面,树木和小兽们/漫过了月光下的栅栏,喧 嚣着/蜂拥至我心的边缘……可我/身无长物,不比任何一棵树木,拥有的更多/甚至,一棵草《坐 等天明》)对于广阔的宇宙自然来说,个人只是微渺的一颗沙砾,渺小、微弱,这种对比让叶丽隽感 到虚无与寂寞,产牛无限的孤独、悲凉之感《石梅湾》不是海浪在拍打而是大半个地球在荡漾它巨大、沉缓的内心,何其汹涌,漫溢出时间的残骸空贝壳、珊瑚碎骨、火山石、那一只只被搁浅正在死去的水母大半个地球在荡漾——在石梅湾,咆哮的蓝色与白色呼唤着与之相应的灵魂不是我这样的沙砾只配在呛进几口咸涩的海水后退回到沙滩上,面对滔天蓝卷,既无力歌咏也羞于暗自哭泣⑶”在诗中,叶丽隽将自己比作沙滩上的沙砾,“既无力歌咏,也羞于暗自哭泣”。
此刻,生命在大 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卑微,面对浩荡宇宙,个人的存在感是多么的微弱这种存在或许比自然界的一 棵草更为微弱,比溅落在水泥砖道上的蜗牛更无助,比沙滩上的一颗沙砾更无力当然叶丽隽这种 对人生短暂、天地无穷的浩叹,是以对生命的热爱为前提的一个对生命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如 此关注生命,如此敏感正是这强烈的牛•命冲动和情感体验,才会激发诗人强烈的创作冲动只为 了我心中/对这世界奔腾的爱意/只为了使这短促的一生得以稍稍延长”(《一个例行散步者的碎语》) 正因为诗人内心对生命至真至诚的热爱,才会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才会感慨个人对于大自然微弱 的存在感,才会生出无限的感伤痛惜Z情二)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感喟叶丽隽的诗歌植根于现实的生活,有很多是対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的感叹,而现实生活总是带 给人们许多无法回避的痛苦与不堪,因此在她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一种对于生活的无奈、感喟叶 丽隽的诗也是如此,总是触动人内心深处最玄妙细微之处,让人心里隐隐生痛让人无法对生活嘻 皮笑脸,插科打浑,不以为然⑷4在叶丽隽的诗歌中,有着许多痛苦的成分,幼年记忆中生活的艰 难、卑微的现实处境以及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的艰难等等,这些因素的汇聚,加深了她生命中深深 的孤独之感。
一种存在的艰难……”这是徳•冯特内尔留下的遗言,也是叶丽隽面对人生的态度她偏爱 这种“干脆和清晰里蕴含着纷繁无穷和不确定”⑷的人生态度生活带给她太多的艰难困苦,以至 于她说“我知道命运/每天都从会生活里带走一部分东西/但是从不给予相应的补偿”(《这城市的斜 阳照在我身上》)但她不曾消极的面对生活,她将人生比作一场较劲之旅,她的生活虽臣服于一种常 性,内心却起伏翻涌对抗着命运正如她说的,“我一直在等,等待一个温柔细致,却像山一样,坚 如磐石的灵魂一一从汉语里,从诗歌中……”贮⑵她选择隐忍的生活,而那颗心潜于底下暗潮汹涌, 现于表面波澜不惊这些暗潮,这些对生存的感喟,也许可以被表情所掩盖,但是却无法在文字中 销声匿迹,并且她也没有避开这种孤寂这些生存中不得不面对的真实,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时刻困扰着诗人的内心如这首《细雪》:秋天了,我摸索到自己身体里面,有些冷了在不知不觉的时候一场细密的雪,下在了我的灵魂上面现在,终于明白无所信仰并不意味着我无所畏惧:为我亲历或目睹的贫穷、卑微、劳苦为远方,女儿的一个亲吻父母亲渐渐弯下的腰躯我无助地哭着一个被抛弃的婴孩一样,哭着⑹57秋天还是来了,在恍然小我被秋天的寒意所激醒,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开始面临新的考 验。
雪,让“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寒冷,也让灵魂被细且密的压力所围困,搅乱了心灵原本的平静 但这真正的寒意是诗人在生活中亲历或冃睹的贫穷、卑微和困苦,和身为子女,身为父母的各方面 的压力这些因多年的生活而产生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畏惧,不得不战栗,让她感到凄冷、无助、痛 苦而诗人所能做的只是面对这样卑微的生活感伤,痛哭,然后选择独自承受在叶丽隽的诗歌中 “具有明显自怜式的弱势意念(不是性别意念)在她的许多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真实而乂分 明地聚焦了其生活的光和影,并且,已然形成了她诗中一道颇为招眼的风景,构成了她的诗意的楚 楚动人⑺在诗歌中叶丽隽常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对抗着凄风楚雨的生活,呈现出人生的痛苦和生活 的艰难在诗歌《水芹》中,她写到了生活抉择的艰难“我更适应哪一种生活呢/是在寂静、长满水 芹的小镇上教书/还是在繁华的都市里奔波忙碌/我不知道,怎样的抉择,才是真正源于内心/最深邃 的冲动/迄今,我所经历的/都是因为忘却,是与往事不经意的重逢”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 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要背负不同的压力,要真正的做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的选择, 其艰难在于往往要受制于许多客观事物的影响。
加之未来的不可预见性,我们无法预知口己做出的 选择是否正确这些因素都增添了人们对•人牛•道路抉择的困惑和焦虑,正因如此,诗人在寂静的乡 村生活和繁华的城市生活之间感到迷惘和痛苦叶丽隽的诗歌中真实直接的反映着人的脆弱、孤寂 和她对人生的无奈、感喟三)对内心自我超越的渴求叶丽隽认为诗歌是“不完整的生活中,使我们的内心趋于完整的那部分,是我们向内的拓展、 挖掘和呼应”⑻她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姿态,为灵魂留出一个容器,“我只是在等着我自己,不 断/不断地后退,替灵魂,流出一个/天空那么大的容器”《山间笔记》)她认为自己的心灵还存在 着巨大的缺失,在诗歌中她多次提到了“内心残缺的弧度”,以及“抱残守缺的灵魂”,这是因为她 内心完整的自我还未实现在我心中/也一直缺少一条恒河因为这灵魂的罹难部分/所谓余生/也 就是一种漫长的,不断康复的过程吧”(《入秋》)诗人的一生都是在完成对自己内心信念价值的一 种建构正如这首《我植生命于简洁的瞬间》她的灵魂一直在经历着与宇宙的相遇,等待着心灵的 完整下弦月又升起林荫下我停住脚步再次听取一个声音在永无止境的躲藏中 努力区分 原声与回响我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只要这无尽的月色和林荫继续就让我相信时光迂回反复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经历着与宇宙的相遇这样,我的心碎就会到头就会成为完整的东西⑼叶丽隽一直期待着--种理性认识上的飞跃,期待着自我的重生。
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方式, 是诗人灵魂的出口,也是填补诗人内心缺失的寄托,更是完成自我超越的一个途径在诗歌的探索 中,随着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的加深,诗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叶丽隽是一个坚持自我精神价值执守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中处处体现出她对现实人生以及宇宙 的思考在这些理性思考下,叶丽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感受人生和宇宙,努力实现自我精神准则的 创造,进而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但是“人类理性深处有一种对永恒的对象的征服意识,i种根深蒂 固的寻求终极人世的渴望,然而悲剧也正从这里开始:“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未知领域就扩大一步” ⑴也就是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认识的加深,只会加重人类的孤独意识诗人并不会随着对精神 世界探求的深入而使内心的孤独意识减少,相反理性意识的深入会让诗人孤独的空间无穷的扩大 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加深叶丽隽对于自我的认识,她在自己的回忆中修正自己,在诗歌中反思自 己的内心对她而言,这不仅冶炼了自身,让她的灵魂得到不断的自我洗礼,夜以继日的更新,使 她的人格得到自我的升华,也同时使她心灵川的内在孤独感逐步地加深、扩散二、叶丽隽诗歌中消解孤独的方式“孤独”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感觉,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情感体验中。
为了消解这种孤独, 填补心灵上的缺失,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理想环境和精神家园的建构上家园的实质内涵,就是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或者说文化氛闱通过它,个体生命即使遭遇种种现实的不如意, 仍然可以实现苦难的解脱和求得个体生命的寄托tl0,n叶丽隽诗歌中的精神家园,是“世外桃源” 的生活,远离俗世的喧嚣,回归自然,冋归童年,在宁静淳朴,林泉清音式的自然环境中,以真挚 纯洁的童心与自然融为一体,消解孤独,排遣忧患对于叶丽隽来说,她消解孤独的方式就是:回 归自然,冋归童年)回归自然——在沉静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共鸣冋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叶丽隽消解自己孤独意识的一种方式自然是人类永恒的故乡 当人类企图逃离巨大的社会孤独时,总会选择复归自然在恬静的大自然中,人类可以汲取来自自 然、宇宙的力量,拭去心灵的尘埃,净化、涤荡内心的浮躁,在自然的景象中寻找生命的诗意,领 悟大自然的真趣,感悟生命的真善美许多文人在消解自己孤独时,把希望寄托于理想环境这种 理想环境首先是宇静的大自然用大自然来消解自己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