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9302268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3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毕业论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20 届)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摘要】本研究以2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使用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和总体幸福感量表,探索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网络使用程度和自尊、总体幸福感呈显著的中度负相关,对二者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自我同一性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 总体幸福感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3)自我同一性在网络使用和总体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关键词】网络使用;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调节作用Abstract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pl

2、ored the moderate effect of self-identit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5 internet use and mental health ,based on a sample of 222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Internet Use Scale, Self-Identity Scale, The Self -Esteem Scale (SES), The General Self - Efficacy

3、 Scale (GSES) and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internet using status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besides it is the powerful and negative predictor of self-esteem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2) Self-i

4、dentity and self-esteem, general sclf-cfficacy and general vvcll-bcing showed a significant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3) The moderate effect of self-identit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use and mental health is significant.KEYWORDS Internet use; Self-identity; Menial h

5、ealth; The moderate effect1 绪论1.1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1.1.1 大学空网络使用概况11.1.2 网络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1.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21.2.1 口我同一性概述31.2.2 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31.3研究目的42 研究方法52. 1研究对彖52.2研究工具52.2. 1网络使用问卷52.2.2 自我同一性量表52.2.3 心理健康量表52.3数据处理73 研究结果83.1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我同性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83.1. 1 大学空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83. 1.2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基木情况93.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木情况103.

6、2网络使用、口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103.3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分析103.3.1 H我同一性在网络使用和自尊Z间的调节作用113. 3. 2 自我同一性在网络使用和总体幸福感Z间的调节作用114 讨论134.1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134.2大学生自我同性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134. 3 H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144. 3. 1 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144. 3. 2 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144. 3.3 白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154.4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展望155 研究结论16参考文献17附录191绪论1.1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计算机互联

7、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及使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Z,它的出现使人类进入 了崭新的信息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人的变革。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化,它已经给人类的生活 和社会带來了深远的影响。1.1.1大学生网络使用概况H上世纪90年代以來,我国的网络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小青少年占很大比例。继电视、 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Z。互联网空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遍布全球的环境,团体和个体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在其中得以 产牛、构建和对话。互联网为青少年捉供了实验和探索自我认同的理想场所,人们预期青少年会使 用互联网来进行匿名的认同试验。Crook认

8、为青少年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表征白我、构建白我、确立 占我存在与获得B我认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刀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 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其中人学生占比10.8%o 2009 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6.5个小时。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 达到18.6个小时。大学住群体是中国网民最活跃的群体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 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类应用方面,大学生群体都冇较活跃的表现,其中搜索引擎、 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

9、网络音乐和视频使用率分别达到94.6%和85.4%,即时通 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在网民使用相对较浅的商务类应用上,人学牛网民 群体网购比例为43.1%,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0.1%和38.9%叭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各有不同,使得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口的与方式也存在差界。综合已有 研究成果,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忖的,如人际交流与介色扮演等; 工具性冃的,如做功课、信息搜索等;娱乐性H的,如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1.1.2网络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网络的用途不仅仅限于学习、工作和信息检索等,而且还是消逍、人际沟通和娱乐的重要

10、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用的人数和范围越來越广,它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牛活方 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它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而影响,由此引发的网络心理问题也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关 于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各种研究也越來越多,并且更加的深入。互联网使用可能会给用户的悄绪与情感过程带来消极彫响。Kraut等人对73个家庭的169名被试进行了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被试在上网的最初-两年内, 过多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会导致他们社会卷入的减少,即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使用者的社交规模 逐渐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孤独感和抑郁

11、感的增加,从而引起心理幸福感的降低。研究者据此认为, 互联网使用可能収代了现实中的部分社会活动,从而降低了使用者的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效应。Egge和Rauterberg的研究发现,10.6%的被试报告了互联网的负面彩响,如因为化费太多的时 间上网而感到内疚、互联网是唯一让人感到舒服的地方等等。此外,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 发现互联网是某些人改变心境的工具(情绪低落时,或焦虑时上网)。Stoll与Turkle也在研究中发 现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HoKyung Kim和Keith E. Davis的研究发现,低自尊,不切

12、实际的乐观,以及7项积极的活动 (I7PA)的重要性,均对预测病理性网络使川有预测作川。个人白尊越高,病理性网络使川的倾向 性越低。崔丽娟,刘琳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対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 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现有研究表明,尽管互联网可能给川户带來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是它也町能会给川户带來积极 的心理体验。Thompson、Vivien和Raye发现,感知到的欣快感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之间是正和关。 Sproull和Faraj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

13、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 网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也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C4oJaneM. Bums 等人研究发现,Reach Out (.au),澳人利亚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与16-25岁的美国 人减少羞愧和增加求助有关。LaRose等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我效能是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社会心理效应关系系 统中的关键变量。他们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建立的模型表明,互联网的高频使用和上网经验的积累等 方而可提高使用互联网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互联网对使用者的压力、一般牛活压力和抑郁水平; 另一方而对通过强化社会支持系统何降低其抑郁水平。由此可知,在网络

14、使用和用户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依然存在相互才盾的结论。1.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白我同性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牛,但青年期是形成和发展同一性的关键阶段。H我同一 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而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良好适应社会和 实现口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耍意义。1.2.1自我同一性概述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早是由Erilkson提出来的,是指个休对独一无二的“我”的主观感觉以及 対自我同一的追求。Erikson在对自我同-性的讨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动力的功 能。它能提供过去、现在、将來的主观一致感和连续感,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为社会 比较捉供基础,给个体明

15、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牛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Marcia进一步提出了同一性状况理论。他设定了 2个维度,一个是危机,是指个体在自我探索 过程中面临茫然、困惑,需要作出某种选择时的一种体验;另一个是白我投入,指个体为实现自己的 目标、价值观、理想而倾注全力。根据青年期个体是否体验过危机和H我投入的程度,青年期的白 我同i性发展可以分为4种:同i性完成状况;(2)同i性延缓状况;早期闭合状况;(4)同一 性扩散状况。1.2.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Waterman ( 1992)提出个体同一性构成了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认为个人同一性符合最 佳心理功能的四个标准:(1)有助于促进个人幸福感的提升;(2)有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3)有 助于社会认可的获得;(4)有利于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实际上,Erikson的理论是他对心理健康 功能理解和关注的口然结果,每一个阶段的成分和相应的站质都是在代表健康或最佳的心理功能的 背景中讨论,同一性危机的解决反映了精神的和谐状态以及个人的幸福感何。Goede等人(1999)对1524岁的学生的纵向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形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即 自我认同状态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王树青(2010)等人考察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打情绪适应的关系,发现学生的同一性 获得状态可正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