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大家手笔)吴元迈《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3日 07版)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提出了 “和而不 同”的思想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西 周末期的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此 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持续进行讨论,基本达成共 识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辩 证智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多种文化犹 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不仅结构庞大、千变万化, 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映衬、融汇激荡今天,在尊 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 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 然选择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如古代埃及、古 代印度、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 个模式,而是形成了多个文化体系,呈现五光十色的 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 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 互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格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 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 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英国学者罗 素认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 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 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 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
这里讲的是欧洲文化的发展 状况,其实在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 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 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 东南亚一大片区域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 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 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 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按照鲁迅观点,中 国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总是“择取中国的遗 产,融合新机”,总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 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 突出,更符合民族发展的需要这种文化民族性变化 发展的状况体现在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上以中国绘 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中 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 化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 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 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 特色并没有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 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 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 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
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 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 显然是由于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而作, 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 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对同 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 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在欧洲,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 的代表人物赫尔德谈论过二者的关系,19世纪俄罗斯 理论家别林斯基对二者的关系也发表过系统意见针 对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界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 的激烈争论及不同意见,别林斯基既反对斯拉夫派的 排外主义、拒绝吸收西欧进步文化的思想,也反对西 方派排斥民族文化的主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 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 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 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 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