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0KB
约9页
文档ID:209212213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_第1页
1/9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作者:杨帆作者简介:杨帆,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原文出处:《课程教学研究》(广州)2017年第20179期 第76-79页内容提要:作者本人可以答不对作者意图,这是由文本的开放性和作 者不熟悉语文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规范而引起的当然, 语文试卷设题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毫无意义的“挖 抗式”设问、无关阅读的“知识类”考查、故作深沉的 “探究型”问答等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2期关键词:语文阅读/考试阅读/阅读作答/作者意图2017年高考还在进行中,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一种美味》已经成为各大媒体 关注的焦点,其原因是试题较难,而文章的作者巩高峰也坦言"自己也做不上答 案",这引起了众多网友对高考命题的批评岀现作者本人"理解不了自己的文章" 并非个例,著名作家周国平的文章常被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入各类试卷中,他在 2016年年底专门撰写了《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一书,批评出题者设题的种种问题作者、文本和作者意图的关系,本是语文文本解读方面的一个问题, 然而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和争论那么,作者本人答不对〃作者意图",这到底是否正常?目前,中小学语文阅读试题设题到底有没有问题? 如果有,又有什么问题呢?一、作者可以答不对"作者意图"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这看似不可思议,令人费解,其实也属正常。

答不 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决定了作者对文本没有终极裁判权, 另一个是作者并不熟悉中学语文阅读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规范首先,来看文本意义的开放性这早就在理论界形成共识意大禾啲安贝托•艾 柯是首次提出这一命题并加以详细阐释的著名学者艾柯专门写出了《开放的作 品》,提岀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作家创作的延续,是文本内容实现的前提,作品开放 性源于作品自身结构的生命力:"作品的开放性和能动性在于,它能让人给予补充, 能让人给予有效果的具体的补充,它能够以自己的结构的生命力来指弓I这些演绎活 动,这种结构的生命力包含在作品当中,尽管作品并不是已经完结的,尽管作品中 的结局也是不同的、多样的,但这种生命力是有效的"⑴这也就是说,文本自身 的结构在呼唤读者参与作品建构用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的话来说,文学文 本自身就是一种"召唤结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之中,在不断的再 生之中我国很多学者对此也持相同看法,比如李幼蒸在《理论符号学导论》中提出:〃实际上,艺术作品作为美学文本,首先体现了特殊的表达面上的运作,后者导致 对内容的重新评估表达与内容这两方面的运作可导致高度创造性的记号函项,并 引起代码的改变。

这样,美学文本才使人们产生了对世界的新认识,使读者和观众 卷入了复杂的解释活动之中……按此观点,现代派艺术品是一开放的记号织体,它们 均有待于被填充进某种内容,因而不妨把这类作品看成一种’命题函数’"[2]文本阐释并不因作者的意图而限走,这在阐释实践中也很常见,一千个读者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明证又如,有学者把《西游记》解读为一部隐喻人生修为、 启迪人们战胜各种心魔的伟大成功学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这师徒 五人原本就是一个人——唐僧是身,悟空是心,八戒是欲望,沙僧是本性,白龙马 是意志——所谓"心猿意马"取经路上每一个妖怪都象征和暗示一种心魔,代表 世间某种牵绊人的东西师徒五人一路上降妖除怪,就是人生路上不断战胜各种心 魔、降伏习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所以,该小说可以理解为通过西天取经 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克服内心不良习气、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 经、成就人生把《西游记》解读为一部伟大的成功学,是多元解读中的一种,既 新颖独到、别开生面,又令人信服、启人心智,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解读, 如果吴承恩在世,他可能不会同意不过,即使吴承恩大呼这种阐释并非自己的本 意,读者的阐释也不能被阻挡或湮没。

因为,这种解读能够引发其他读者的共鸣, 它并不会因作者的反对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作品的开放又不是无限的、无约束的"在神秘的创作过程与难于驾驭 的诠释过程之间”作品’文本 的存在无异于一支舒匕剂,它使我们的诠释活动不 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而是有所归依"[3] 〃判断的标准便是文本的内在连贯性, 即对一个文本某部分的诠释应该能为同一文本的其他部分所证实而不致相互矛盾 如果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合理的诠释,否则便是过度诠释……"[4]比如《背影》这 篇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 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有的教师教授这 篇课文,根据这段话得出结论:《背影》一文表达的真正主题是〃作者对生命流逝、 短暂、脆弱的伤感〃,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事实上,朱自清当年和父亲在车站 分别后并没有写作《背影》,是8年后接到父亲这封信、特别是有感于父亲可能"大去〃才感慨万分写下本文的那么教师的这种理解到底对不对呢?把这种理解带入全文来观照,就可以看出这种理解的偏颇。

因为,虽然朱自清是有感于父亲〃生命的短暂、脆弱"而写作本文,但文中绝大多数段落写的是对当年往事的回忆, 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怀念、感恩和愧疚,在文章的其他段落里,并没有流露出〃生命 短暂和脆弱",也就是说,"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没有与文本的其他段落相互照应、 相互渗透,它只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触发点,是文本主体性情感之外的一个附带 的情感表达,而这,当然不能喧宾夺主成为文本的主题其次,来看语文阅读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规范长期以来,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在面对中考、高考等相对固定的考点内容、考查方向和应考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几乎固定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规范答题方式即紧扣试题设问指向,紧扣文本内容 作答;答题规范即面对不同的考点有约定俗成的答题步骤和答题顺序比如询问〃某一句话的作用",便能条件反射般地立即想到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和在全文 结构中的作用;分析〃某一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要迅速将该段可能涉及的修 辞、动静、虚实、视角、色彩、顺序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提取出来长期这样训练, 使得师生应对这些题目,并不觉得多难而对于文本的作者来说,他并不熟悉这套"操作系统",更不懂这些答题程式和规范,所以他本人的作答只会根据自己的感 觉来进行,这种应答当然会失之简单、偏离,导致很不全面。

比如某次试题中出现 了这样的问题:"文中蓝色窗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作者本人回答说:〃我 看见窗帘就是蓝色的"而参考答案却是:"窗帘是蓝的表达了作者忧郁的心情, 是对内心担忧的体现"当然作者本人不会认为自己答错了,因为这显然是他本人 的真正想法但我们也不能说是参考答案错了,设置参考答案的教师作为读者之一, 立足全文的整体分析,从这句话中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当然也是可以的那 么,这时区分答案对错的标准是什么?总不能每个答案都对啊!评价的标准就在于, 看谁的答案更"尊重某种共识〃就像符号美学的观点一样,艺术中所凝聚的应该 是一种人类能普遍体会理解、感受的情感,即人类的普遍情感所以,无论阅读的 主体是谁,如何阅读,形成的阅读结果,必须能被多数人所接受,至少也能够被相 同或相近理解力的人所接受;倘若形成的阅读结论,除读者本人外,再无第二个人 认同,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当作正确解读这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作者本 人的答案,纵然这个答案是作者本人的真切感受,但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能被接 受的,因为这个答案只属于他本人而设题者给定的答案只要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 鸣,就可以认定是〃标准答案〃因此,绝不是作者本人的答案更具有权威性,更 应该被读者认同;也不是违背作者意图的答案就一定是荒谬、错误的,这要辩证分 析。

二、语文试卷设题存在的问题当然,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固然有着不少客观原因,但是毋庸讳言,语 文现代文阅读设题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以周国平先生《对标准答案说不:试 卷中的周国平》中的一些例子简要说明)毫无意义的〃挖抗式"设问比如河北省2012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的《中国人缺少什么?》,讲"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然后讲王国 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试题的第3题如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 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B. 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 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C住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 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D.王国维认为z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这四个选项貌似都和原文表述一样,不谙考试技巧的人,即使是作者本人,对 此也觉得眼花缭乱,无法判断而只有经过长期应试训练的学生知道如何把这些选 项快速带入文中原有段落,仔细核对,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其他选项的错误原因分别是:A项题干中遗漏了 "几乎"一词,因为文中是说〃几 乎唯一的一个例外〃 ;C项题干把原文的〃包括〃,换成了 〃而是〃,文中的原话 是,〃王国维硏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在于某个枝节问题,包括把叔本华的 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硏究之类";D项把文中的"实用价值"改成"实际价 值",文中是说"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周国平先生分析这道试题后表示非 常气愤,他说:“设小小的陷阱,玩小小的计谋,多么无聊!这是在测试语文水平 吗?"而这样的文字陷阱,在全国的各类语文考试中,比比皆是二)无关阅读的"知识类"考查比如《智慧的诞生》一文被作为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素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几位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从寻求智慧 中获得的快乐,试卷上的第1题如下下列对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德谟克利特说,0那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作波斯王好这句话表明 早期哲学家热衷求知,蔑视权势B. 阿基米德的临终话语”不要踩坏我的圆! 〃道出哲学家爰智慧胜过爱生命的 精神追求C. 苏格拉底的感慨〃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 〃道出哲学家对物质主义 和享乐主义的艳羡。

D•〃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采用明喻修辞,意在讽刺犬儒派哲学 家歪曲哲学智慧的勾当E."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辛辣地讽刺犬儒派 哲学家以苦行来沽名钓誉的行径上题正确答案为C和DC项应是"鄙弃"而非〃艳羡";D项应是暗喻而非 明喻可以说,这两个选项都不需阅读原文即可作答周国平本人对此评注:苏格 拉底的感慨〃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显然道出哲学家对物质主义和享乐 主义的"鄙视",怎么可能是〃艳羡"?错得这么赤裸裸,把学生都当笨宝宝了 ! 而〃明喻"〃暗喻"都属于语文学习中的知识点,这样的考查,其实并未涉及阅读 的文章本身周国平还举了一些考查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题目, 认为这些都不是阅读文本真正要理解的问题,因为作者写作文章时,〃引用"〃对 比"者B是信手写来、自然而然的行为,并没有考虑其意义,作者的表达重心也显然 不在这些地方这些题目对于长期接受课堂教学和应试训练的学生,难度也许并不 高,但问题在于:这样考查,指向的都是一些具体的语文知识,关注"阅读"的真 正意义了吗?(三)故作深沉的〃探究型"问答很多主观题包括探究题,一般而言并不太难”但不管读者怎么回答,永远答不 全或者答不到那个〃答案要点"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