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探宄(曾子)(董文迪)1.曾子总括曾子,本名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中国汉族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 东嘉祥县,一说山东平邑)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 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 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 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 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大学》讲“正心”,以“正心”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诚意”与“致 知”两个方面诚意”由内而外,“诚于中,形于外”,表现为内在自觉活动;而“致知” 主要是对礼的知,巾外而内,以外在的“知”(礼)使心得到充实、安宁《大学》以“明明 德于天下”为“至善”,把最高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天下每个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在化、 精祌化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 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 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 脚下。
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2.曾子思想(1)修齐治平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 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 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至善”既是道徳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身”是 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 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国平天不”宏伟蓝 图的时候,接着讲得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故“治国平天下” 者,应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 芽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 有财,有财此有川”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但“生财”也很重要生财之道能使“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生财的目的在于富民,得民,“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又必须反对“聚敛之臣”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治国平天下者,不应“以利为 利”,而应“以义为利也”治国平天下”的要务在于“举贤”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 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要举贤,首先要知贤、好贤、容贤,而 后才能用贤应该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某口出,实 能容之”而不应“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绝不能 让妒贤嫉能的“小人”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 亦无如之何矣”2)人为贵《曾子•天圆》中指出:“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 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倶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 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明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 无羽毛鱗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
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 《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 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 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3. 曾子著作(1)《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 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 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 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 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 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 曾子解释“经”的话,巾曾子的学生记录下來《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 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曾子《大学》十章,秉承孔子仁义爱民、重民轻君的政治思想,反复强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用《大学》二字作标题,这是后人之行为孔子、曾子办私学,没有小学、大学之分 所以曾子这篇文章,不是后人所理解的;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当然,就后世的环 境,这样的解译也没有什么大过但曾子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针对特定群估或特定个体的, 这从第九章可以得出结论附:《大学》第九章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山家,而成教於 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2. 康浩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3. —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贫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 偾事,一人定国4.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 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5. 故治国在齐其家6.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7.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8.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9.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2) 《曾子》在内容上,《曾子》抓住了儒学的中心内容,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 化,适应了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作了系统论证,具体阐述如下.•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曾子注重“rt省”的修养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他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继续阐述道:“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 各个等级的人虽有贵贱不同,修身为本这一点却不异只有修身才是本,齐家、治国、平天 下虽重要,但对修身来说只是末,因为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国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 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过夕则改”,使天赋的善性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 这就是修身所要达到的境界《曾子》提出三种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 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劳,小孝用力时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 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所谓“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义,以德教化 天下百姓,为天下做出榜样;“备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自己的宗庙 曾子以“博施备物”为“大孝”,显然是一种家天下的观念,为祖宗争得一个天下,显身四 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说的“大孝尊亲”中孝用劳”,即以勤劳王事,为国家建功立业 但居官理民,要遵循仁义,不杀无罪,不取不义,故能“不辱”其亲所以,曾子所说的“中 劳”指一般士宦,由于他们为士为官尚能清廉自守,故能得到一方百姓的赞美;所谓“小孝 用力”,指一般老百姓行孝道,即要恭谨诚实地劳动,勤俭节约,服侍父母,即“慈爱忘劳”, 庶人的孝是以敬养父母为特点的,但这“养”不只是给口饭吃曾子关于“大孝”、“巾孝”、“小孝”的说法不是指“孝”的程度的不同,而是从“孝” 的类别的不同上作区分的若论孝的程度,则从天子到百姓只有敬与不敬、安与不安,久与 不久的区别《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 事亲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孔子家语》),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山“夫 孝者,天下之大经”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三、提倡仁政思想早年孔子提出以徳力政的 思想。
孔子说:“通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国格曾 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三至”、“七教”为之服务《曾子》从个人道德修养为出发点,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全面继承了孔子的 政治伦理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曾子》作为儒家经典,经过科学的研宄和总结,它的封建内容将被淘汰,它的具有生 命力的内界将保存T来,并且获得新的内各和形式,在新文化中得到体现和发展,这将是《曾 子》的命运,也是儒学发展的命运和前景3) 《孝经》《孝经》,以孝力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 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 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 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叫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 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 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 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 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 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 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关系和道德秩序《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漫长的社会历史 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 了很大作用《孝经》在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力《孝 经》作注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 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罵疏。
4. 曾子典故(1) 《曾子烹彘》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 待父母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