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911》与美国媒体政治在迈克尔?摩尔为他的记录片《华氏9 1 1》喜不 自禁地走上戛纳的领奖台的那一刻,评委会主席、美 国知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与他低声耳语了几句由于 摩尔有“大放厥词”的“前科”,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 发后举行的2 0 0 3年度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上 攻击美国政府和布什总统,许多人怀疑塔伦蒂诺是否 在给摩尔“提个醒儿”,让后者谨言慎行据摩尔事后的回答,塔伦蒂诺并未给他“施压”, 只是告诉他评委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出于政治的考 虑,而是基于艺术的标准在我看来,以《低级小说》、 《杀死比尔》等“后现代”电影而闻名的塔伦蒂诺不 过是在以一种“后现代”的话语方式履行评委会主席 的职责他的话看似在陈述事实,实则以“艺术”为 借口提醒摩尔远离政治果不其然,摩尔在致词中口 气和缓了许多,没有像去年那样情绪激愤地喊出:“我 们为你(布什)感到羞耻”,而是以揶揄的口吻说道: “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不想看(这部影片)”媒体与政治:不是艺术标准能掩盖的不管塔伦蒂诺的“耳语”和摩尔的“妥协”是出 于怎样的考虑,他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华氏9 1 1》体现了美国媒体与政治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而这样的关系不是用所谓“艺术标准”可以掩盖的。
从本片拍摄之初,摩尔就刻意强调其政治意图:要提 供一部关于布什执政四年的“另类历史”,让观众看到 那些在受军事一工商业集团操控的美国主流媒体上看 不到的画面因此,独立记者、自由撰稿人、国外媒 体(如英国“第四频道”和阿拉伯“半岛”电视台) 成为该片最主要的信源从历史上看,“政治”一直是摩尔及其影片的最大 “卖点”,《华氏9 1 1》也不例外现在看来,摩尔 在去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那番措辞激烈的讲话更像是 为该片所做的媒体公关活动的序幕这是因为他在讲 话引起轰动效应后立即向媒体宣布了拍摄该片的计划 并在九个月内完成了创作在戛纳电影节开幕之前, 摩尔和他的《华氏9 1 1》又一次成为全球媒体关注 的热点之一,起因是负责发行的迪斯尼公司以影片揭 露布什和本?拉登家族之间的关系为由,决定对该片进 行“自我封杀”尽管白宫的传播主管丹?巴雷特对记者表示“该片不值一评”,但又忍不住说它“虚假到令 人愤慨的地步”,这无疑又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为该片 做了一次免费广告有了上面的“铺垫”,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后, “美国人能否看到该片”自然而然地成为媒体关注的 焦点对此,制作方米拉美克斯公司的代表及其所属 的迪斯尼公司的主管均是闪烁其辞,吊足了媒体和观 众的“胃口”。
该片如愿以偿捧回“金棕桐”大奖后几 天,从大洋彼岸传来消息:迪斯尼公司终于“翻然醒 悟”,撤销了早先的“自我封杀”令该片将在今年秋 季进入美国主流电影院线政治、商业集团、媒体合演的“双簧”:“后政治”围绕《华氏9 1 1》出品和发行的这出“戏外戏” 在精妙程度上绝对不输影片本身,怎么看怎么像是一 出由政府、商业集团和媒体合演的“双簧”(确切地说 是“三簧”)诚然,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否定摩尔本 人的政治激情是发自内心的十多年前,他以《罗杰 与我》一片崭露头角时就一再强调自己的“工人阶级” 出身和“高中文化程度”,为其影片的反主流、反精英 意识建立合法性他充当“反布什主义”旗手的角色与这种意识也是基本合拍的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 在美国的社会政治语境下,他本人及其作品无可避免 地成为一种可资消费的媒体“奇观”,其政治立场和批 判意识在无形中被消解了我们不妨大胆揣度一下,如果没有这番“戏外戏” 的炒作,《华氏9 1 1》注定会和摩尔的其他作品一样 (包括那部获得奧斯卡金像奖的反映校园暴力的记录 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只能在一些“艺术影院”小 范围地放映,然后便销声匿迹顺着这样的思路,我 们再反思一下迪斯尼公司最初的禁令及影片获奖后的 立即“解禁”,白宫那位传播主管欲言又止的批评,乃 文化语境下,上述这些行为和言论的政治诉求都被彻 底“颠覆”了,它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被纳入了围绕该 片所做的媒体公关“战役”的一部分。
至于摩尔本人的“反布什宣言在后现代的政治对此,摩尔恐怕只能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如果他 生活在风云激荡的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许会成为像影星简?方达和拳王阿里那样的“文化英雄” 后两位均以反对越战而闻名在当今的美国,他的反 战立场和政治情怀只能沦为一种可以标价出售的文化 消费品在这样一个“我买(卖)故我在”的消费社 会,徒有一番政治抱负的摩尔只能与他的作品一样臣 服于一种“后政治”:政治无处不在,但又无可避免地 被媒体化、娱乐化,其严肃的政治诉求最终被颠覆和 消解美国政治的好莱坞化“后政治”的一个鲜明特征便是美国政治的好莱 坞化美国有学者在研宄了自肯尼迪以降的九位总统 的执政历程后,指出当今美国的总统政治是按照媒体 和娱乐的样式来运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电影和 电视等“视像媒体”当道的美国,总统更像是一位好 莱坞大片中的演员,“演技”的高下对其政治生命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肯尼迪、里根和克林顿这三位 总统善于通过媒体展现其高超的“演技”,因而获得了 较好的口碑;而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和老布 什等人则因“演技”不佳,总是被媒体中展现的负面 现象所困扰,要么留下骂名,要么很快被人们淡忘。
虽然这番概括带有一些“戏说”的色彩,但大体 上揭示了美国政治好莱坞化的特征作为一部政治题 材的影片,《华氏9 1 1》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这种“后 政治”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不同于传统 意义上的记录片,而演变为一部“记录剧”尤其是在对布什的刻划和处理上,摩尔在片中把他塑造成了一 个个性鲜明的戏剧人物,以致戛纳电影节的部分评委 提出要给布什颁发“最佳男演员”奖,这绝不是一句 玩笑之辞例如,片中呈现了布什在获悉9. 1 1事 件后强作镇静继续为佛罗里达的小学生朗读童谣的画 面,以及在向全国发表伊拉克战争的宣战讲话前,与 发型师轻松谈笑的场景在这些片段中,他复杂而微 妙的表情和语调变化是任何一位职业演员都难以匹敌 的至于被媒体热炒的有关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 之间的联系,在美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摩尔不过是 把它作为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加以再现而己总 的来看,摩尔把他的反战立场和政治情结都化为了一 个个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的故事:从伊战前线归来 的士兵讲述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创伤;一位支持共和党、 送子上战场的“英雄”母亲从儿子的来信和他的不幸 阵亡的事件中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 等等。
摩尔的这部“另类历史”为观众呈现的就是这 样一种被戏剧化的“后政治”从这部影片戏里戏外的 一系列值得深思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充 斥着媒体文化“奇观”的美国社会,任何一位具有独 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尽管摩尔本人并不认 同这一身份)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也可以感受到他 们身处由政府、媒体和商业集团共同构建起来的“后 政治”网络中的深深无奈:既对此深恶痛绝,又陷入 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也正是《华氏9 1 1》所揭示出 的美国媒体政治的复杂和微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