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下坝坊"改造后的景观特色分析李翠芬周俊辉王菲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摘要:本文对“下坝坊”改造后的景观风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下坝坊”改造除了保持岭南水乡村落 特色景观如“梳式布局”、“祠堂”、“镬耳墙”、“趟栊门”及“古榕树”的“本土性”外,还突出了禅文 化及其他多元性民俗文化的“兼容性”景观文化为主线的改造特色,最后总结了“下坝坊”改造 后的一些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岭南水乡村落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及借鉴关键词:东莞“下坝坊”;村落改造;景观;作者简介:李翠芬(1966〜),女,广东茂名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园林 作者简介:周俊辉,e-maikjunhuizhou@ 收稿日期:2015-06-15Analysis on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XiabaFang.in Dongguan City After ReconstructionLI Cui-fen ZHOU Jun-hui WANG FeiMaom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Architecture,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landscape of ‘Xiaba Fang’in Dongguan city after reconstruction was presented and analyze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Lingnan water village such as the‘comb- type layout■,‘ancestral hall,pan ear- like wall’,‘Tang- long door■,‘ancient banyan? tree’,and so on,were kept,and in addition,th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uddhist culture and other diversity of folk cultures were the main reconstruction landscape feature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is re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other Lingnan waterside villages.Keyword:‘Xiaba Fang’in Dongguan; vHlage reconstruction; landscape;Received: 2015-06-15东莞作为广东省的重要现代制造业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大量旧民居、旧村庄、旧厂房,“三旧改造”迫在眉睫,对于拥有386个行政村、205个社区的东莞而言,村 落的改造是重中之重。
西方欧美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试阁通过“城市更新”[1]来达到振兴城市中心 经济,稳定动荡的社会,吸引中、上层居民返回市区的目的,然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并未取得 预期的成果,反而造成了 “贫民窟的蔓延,加快了城市中心区的袞败”[2]后来通过不断实践 的探索,欧美国家摸索出了“重建、整治、幵发利用和整体保护”4种途径[3,4]我国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整治发展到大规模改造,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旧厂房作 为“三旧”之一,结合了 “Soho”[5】的概念,術生出将旧厂房与创意园区相结合的概念,给旧厂房 的改造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类似的改造项目在各地进行的如火如荼从北京的“798”、上 海的“新天地”和“田子坊”、重庆的"宽窄巷子",到广州的"黄埔村”[6]和"小洲村”[7],这些改造 案例无不表达了人们对文脉的追寻以及让其融入现代生活的迫切愿望本文通过对“下坝坊”改造后的景观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 “下坝坊”的景观改造特色, 以期为其他岭南水乡村落的更新改造方而提供参考及借鉴1东莞市"下坝坊"概况“下坝坊”属于东莞市万江区坝头社区,位于万江、南城和莞城的交界处,东侧为运河东三 路,丙侧为东江大道,北侧为坝翔路,南侧为鸿福丙路,属于东莞市中央生态休闲区和东莞市中 央商圈的规划范围。
坝头在明代立村,是以“詹”姓为主的宗族聚居村落,詹姓人为明太祖吋期由江丙鄱piis 迁徙而来坝头在民国前成为“詹屋码头”,因"码”字与“坝”字咅近,后改称“坝头”坝头分两 个自然村,华东向两的是上坝村,华丙向东的是下坝村,两村之间有一水泥桥相通该村辖区 IX域面积约有700000m,改造地块占地面积为30000m;其中改造地块中的建筑占地面积为 20000m,水域面积为约6000m,共有150多间祖屋东江支流厚街水道从村前流过,整个村 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建筑风貌,如“詹氏祠堂”、“绍广詹公祠”、 “清末岭南民居”、“幽巷”等在2009年,东莞“下坝坊”被确定为"三旧改造”项0,由于许多房屋属于危房,计划全部 拆除然而从2010年底开始,随着一批经营者的入驻,使得“下坝坊”的命运得以改变,“下坝 坊”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2年8月,东莞“下坝坊”成功入选第3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 村,是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被誉为“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2 "下t贝坊"改造后保持的岭南水乡本土性岭南传统水乡紂落的空间布局特点为形局兼具、以水为脉、以路为网、梳式布局、整 体密集。
具体的说,在水网密集无山丘地带,选择高于河岸的台地,建筑依水道沿边布置,在聚 落后方种植大片树林代替“靠山”,水塘在风水上有“聚水聚财”的意义[8]紂落进出口或公共地方,往往都种有参天古树,树旁边修有土地庙,村口榕树,村中坐落有大祠堂,已经成为岭南传 统村落景观的典型标志[9]下坝坊”改造后,仍保持了古树、清代的两处祠堂、两风水塘、两土地庙和河涌,和旧民 居一道,构成了一幅怀旧的岭南水乡画像,见表12.1岭南水乡村落布局一梳式布局“下坝坊”的梳式布局是珠三角地区最典型的W落布局,即像梳子一样排列成行[10]两 列建筑之间有一条巷道通风,并列平行的巷道正是“下坝坊”梳式布局的主要骨架,“主街—— 小巷”两级体系构成街巷系统,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序列感的W落肌理建筑都为规整偏方 形平而,建筑之间前后左右对称,左右巷道为住户入口道路,有防火通风作用,前后之间为空隙, 是建筑之间的分界处,同时也是住宅的入口一条条笔直的巷道像梳子一样整齐的组合在 一起,空间规整有序,指向性强,极具岭南地域聚落风格特色,见图12.2岭南特色建:词堂“丁坝坊”的乡民们以宗祠为中心分布在紂落的各个地方,组成紧密联系的聚落共同体,以 宗祠为公共建筑主导着街市和巷道的空间肌理,其他建筑以它们为昀导进行布置,形成较为 清晰的主从关系。
詹氏宗祠”中屏门上悬挂着御赐“奉旨崇祀邑名臣”的金匾,“绍广詹公祠” 位于“詹氏宗祠”的南侧,建于清光绪甲午年,两祠堂基本保持原貌,见图2岭南水乡的建筑装饰以“三雕三塑”最为典型,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泥 塑,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10]邵广詹公祠”拥有岭南建筑最为独特的“镬耳风火山 墙”造型山墙高高耸起,墙边的装饰常是褐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谓“扫乌烟画草尾”, 与水网纵横、濒临江海的岭南生活环境有关镬耳大屋又称“鳌鱼屋”两个祠堂的正脊中 间双龙戏珠,两端鳌鱼相对的装饰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波浪状起伏的镬耳山 墙,呈现了 “下坝坊”所具有岭南乡土文化的朴实与原生性a.绍广詹公祠b.与詹氏宗祠c.建筑墙头纹饰d.屋檐e.镬耳墙)“下坝坊”两个祠堂至今仍在使用每当周末,“下坝坊”原有村民还是会回来听戏;村里 的聚会或者其他活动仍在祠堂举行,清明的祭祖活动等原有的1<风比俗仍因这两个祠堂的保 存而继续传承下去2.3岭南元素——趟拢门吓坝坊”也看到岭南特色的“趟栊门”,见图3趟拢门”在清末至K国初年的传统1^居 建筑中普遍见到[101,属于水平方向移动的栅栏式拉门,由10数条坚硬的圆型红木或硬木条 构成,横向开合,下部装有滑轮,后部装有竖向插销和小铜铃。
主人在家一般只关上趟栊门,不关大门,客人来了,只要轻轻拉动趟拢,门上的小铜铃就会响起;趟拢关上时,不仅可以分隔屋 内和屋外的空间,还兼有通风、采光和安全等方而的作用2.4岭南水乡植物代表~榕树榕树是岭南水乡景观不可缺少的标志和特色下坝坊”的榕树种植形态以孤植为主,有 6棵细叶榕和1棵木棉,己被认定为“国家三级古树”这些拥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榕树是除宗 祠外村落的又一重要精祌标志特别是村头与村尾的榕树,其浓荫构成了空间的水平限定元 素与其特有的精祌归属感相结合,以精祌围合替代实体边界,构成了具有精祌内涵的空间场 所吓坝坊”的大榕树都临水岸而种,呈现出“江洲烟户岭云西,百亩榕荫百丈提”的“榕荫” 美景,见图4滨水的大榕树是“下坝坊”柯民市井生活味道最浓郁的地方,榕树下设置有石凳 石桌,成为“下坝坊”村民的休闲广场2.5岭南水乡代表——河涌“T坝坊”因河涌而兴,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点T坝坊”将河涌作为水源,在村前村后 各设一方水塘,绿带滨水而建,形成滨水景观其中村后的水塘仍被人使用,水塘上建了一座 折桥,紂民可以在上面悠闲的垂钓显了 “下坝坊”的自然水乡村落景观,见图53 "下坝坊"改造后的兼容性 禅文化“下坝坊”改造后最为突山的就是禅境景观。
禅境景观中空间精神和意境以“禅”的境界 为主,0的是让当代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更加丰满,在精神上给予慰藉和归属感[11]下坝坊”有将佛像作为景观雕塑的直接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图更为直白如图6a,攀缘 植物己经将庭院的墙覆盖大半,下面-•尊佛像侧卧,闭0养神休息;而图6b的雕塑则带来不 同感受,微微闭0的佛像,少了身体的姿势,却让人感受“禁止喧哗”的肃穆感;图6c则是以整 个墙壁为背景,店主作了一幅佛像画作,“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 观自在”,半闭眼睛,有助禅定,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然而佛像微闭眼睛,也表现佛对众生 的怜悯石灯笼常被用为佛前的供灯由于石灯笼综合的历史和文化意蕴,在禅境景观中是画 龙点睛之物在“下坝坊”的“菩提湾”、“38号矮房子”与“拾柒徳国啤酒馆”等中都有将石 灯笼作为小品,以表达禅境景观,见图7拾柴”的庭院内一处典型的水景景观——“三个智猴”,来源与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传到日本后,在日本一座幕府吋代的寺院里,有一尊名为“三个智 猴”的雕像,一个双手捂眼叫做惨不忍睹状(See no e- vil)、一个双手扭嘴做噤若寒蝉状 (Speak no evil)、一个双手捂耳做置若罔闻状(Hear no evil),以此警戒人们“若要洁身,首 先要远离邪恶”。
而“苏菲尼泊尔生活馆”中的人佣造型,也表达了与“3个智猴”相近的意境, 见图8、借鉴FI式园林中表达含蓄的禅意加以改进,增添了具有特色的石磨与水缸,变成为 一种新式的“惊鹿和洗手钵”,呈现出一种雅致与朴素的结合的景色,见阁9下坝坊”紧凑的建筑,形成了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