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8874678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杨庆勇溱潼人民医院普外科摘要h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乳 腺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寻找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8年3 月木院收治的6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肿瘤大小、病理资料、治疗 及预后情况。结果62例三阴性乳腺癌均通过术后病理确诊,占同期乳腺癌患者 总数的23%。木组病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68.16%,显著低于非TNBC患者 (85.68 %),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肝脏、脑、骨转移。结论三阴性乳腺是 发病率低、组织学分级高、复发转移快、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的高度恶性 肿瘤。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特征;预后三

2、阴性乳腺痛(TNBC是乳腺癌的一个特殊类型,即雌激素受体(ER)、孕 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均阴性的乳腺癌。TNBC的发 病率较低,占乳腺癌总数的15%17%1,2。TNBC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 高、预后差的特点,该类型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预后、治疗策略已引 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回顾分析木院2003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 62例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了解木地IX TNBC的发病特点和预 后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8年3月共收治乳腺癌患者442例,年龄19-87岁, 中位年龄52岁,其中TNBC共62例(2

3、3%),其余为非三阴性乳腺癌。ER、PR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按癌细胞着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数判定,ER、PR为 胞核着色,ER和PR阳性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数在10%以上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一 2)为胞膜着色,根据相关指南3, HER-2免疫组 织化学染色0或4被判定为阴性,被判定为阳性,+4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 进行验证,FISH结果阳性判定为阳性,相反则判定为阴性。ER、PR和HER-2均 阴性定义为三阴性乳腺癌,其他定义为非三阴性乳腺癌。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改良根治术(I式)、保乳 手术,少部分患者接受了单纯乳房切除术、改良根治术

4、(II式)或,乳腺癌改良 根治术加背阔肌皮瓣I期移植术。化疗主要采用CAF方案环磷酰胺(CTX)、多 柔比星(ADM)和氟尿嘧啶(5-Fu】、CMF方案CTX、氨甲蝶呤(MTX)和5-Fu和TA方 案(紫杉类加蔥环类)。放射治疗主要采用直线加速器照射靶区,主要包括胸壁、 腋窝和锁骨上区,一般总剂量50Gy,保留乳房术后放疗剂量60Gy。照射25次。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组患者激素受体为阴性,临床很少采用内分泌药物治疗。1.2随访患者于术后2年内每3个月,2-5年内每6个月,5年后每1年进 行随访,随访至患者死亡或截至2013年3月。预后评价指标为无病生存期(DFS) 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期(BCSS)

5、。DFS是按手术tl期至发现第一事件的肿瘤复发 转移计算,BCSS按手术日期至乳腺癌相关性死亡日期计算。2. 结果2.1临床病理特征2.1.1临床特征:2008年1月2013年3月本院共收治乳腺癌患者 442例,年龄19-87岁,中位年龄52岁;其中TNBC共62例(23%)。绝经 前患者37例,绝经后患者25例。乳腺癌原发灶的大小通过彩超进行测量。肿 瘤直径0. 613 cm,中位直径为3.6 cm。肿瘤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32例 (51. 6%),外下象限10例(16.1%),内上象限12例(19.3%),内下象限4例 (6.4%),中央区4例(6.4%)。TNBC在患者年龄、部位及手术方式

6、无显著差异 (P>0.05)o2.1.2病理特征:TNBC患者确诊吋原发肿瘤病灶平均长径比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大(P<O.05); TNBC患者组织学分级III级的比例显著高于非 -TNBC(P<0.05)。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及淋巴结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表1三阴性与非三阴性直径≤l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 较n(%)_2.2预后情况本组病例随访至2013年3月,TNBC患者随访率为100.00%,5年 BCSS 为 68.16%,5 年 DFS 为 47.28%。同期 380 例非-TNBC5 年 0S 为 85.68%,

7、5年DFS为71.45%。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442例患 者中共94例(21.26%)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转移、肝 脏转移、脑转移、骨转移。TNBC与非TNBC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2.25%和 18.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3. 讨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iL 是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一大死因4】。TNBC作为-种特殊的乳腺癌类型, 0前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TNBC由于其具有高危的生物学特性,药物 作用靶点少,治疗手段相对狭窄,无法从较成熟的内分泌和靶向治疗中获益

8、, 因此成为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通过微阵列技术分析乳腺癌基因表达特征,可将乳腺癌分为5种亚型,即管腔A型、管腔B型、正常乳腺样型、Her-2过度 表达型以及基底细胞样型5】,苏中基底细胞样型起源于导管基底层细胞,高表 达基底上皮细胞分子标志物,绝人多数的基因表达特征与基底样乳腺癌相同 ER、PR和Her-2均表达缺失,遂将这一亚型命名为TNBC。其细胞角蛋白CK5/6 和CK17等基底细胞标志物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表达多为阳性具 有高增殖比例、分化差等特点。由于特殊的分子表型,TNBC患者既不能接受 ER、PR阳性的内分泌治疗,也不能接受针对Her-2阳性的靶向治疗,主要的 治

9、疗手段只能是手术加化疗或放疗。本研究结果显示,TNBC在患者年龄、部位及手术方式与非三阴性乳 腺癌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本组资料中62例TNB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 患者总数的23%。高于Kaplan HG报告1发病率,分析可能受到本组资料病例 数限制。本组资料中TNBC患者确诊吋原发肿瘤病灶平均长径比非-TNBC患者肿 瘤大(P<0.05); TNBC患者组织学分级III级的比例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 患者(P<0.05)o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及淋巴结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这导致TNBC较早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内脏转移率高于骨 转移,脑转

10、移发生率也较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低8。Kwon等9对375 例淋巴结阴性直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显示TNBC患者复发转移风险 是非三阴组的5倍。Park等10研究表明,三阴性及HER-2 ( + ) /HR (-) 乳腺癌复发风险较HR ( + )乳腺癌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三阴性是预后的独立 影响因素,其死亡风险是非三阴组的11倍.本组资料442例患者中共94例 (21.26%)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转移、肝脏转移、脑转 移、骨转移。TNBC与非TNBC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2.25%和18.15%,两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外文献报道相符。多数

11、TNBC复发转移发 生于术后23年内,患者术后3年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均高于非-TNBC,因此, 应重视术后2年内的复诊,尽可能早期发疾病进展,给予积极治疗。参考文献1 Kaplan H G, Malmgren J A,Atwood M K. Impact of triple negative phenotype on breast cancer prognosisJ Poster presented at: 29th Annual San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2006:14.2 Anders CK,Carey LA. Biology, metastat

12、ic patterns,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Clin Breast Cancer, 2009, 9(suppl 2):S73.3 Dent R, Trudeau M, Pritchard Kl, et al.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recurrence J. Clin Cancer Res, 2007,13: 4429-4434.4 Garcia M,Jemal A,ward E M,

13、et al. Global Cancer Facts & Figures, 2007. Atlanta, G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07.5 Cleator S Heller W Coombes R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rapeutic options J .lancet Oncol 2007 8(3) 235-244.6 Bauer KR,Brown M,Cress RD,et al.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 receptor (ER) negative pr

14、ogesterone receptor (PR)一 negative and HER2 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 the so-called triple-negative phenotyp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the 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 J. Cancer,2007,109:1721.7 Kim MY, Choi N. Mammographic and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c

15、omparison with other breast cancer subtypesJ.Acta Radiol. 2013 May 16.8 Liedtke C,Mazouni C, Hess K R,et al. Response to Neoadjurant Therapy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st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8,26(1): 1275-1281.9 Kwon JH, Kim YJ, Lee KW, et al. Triple negativity a

16、nd young age asprognostic factors in lymph node-negative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1 cm orlessJ. BMC Cancer, 2010,10: 557-564.10 Park YH, Kim ST, Cho EY, et al. A risk stratification by hormonalreceptors (ER, PgR) and HER-2 status in small (< or = 1 cm) invasive breast cancer: who might be possible candidates for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