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8795321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摘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主 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 念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集中涌现。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做群众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振臂一呼、一呼 百应,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干部说什么、群众就做什么。做好 新常态下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群众工作思考一、新常态下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 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 众的自觉行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有不同内 涵。新常态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

2、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化和具体化。一是“为民”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自从国家形 成以来,治理国家的理念、原则无非两种,或为民主政治, 或为专制政治。主张并实行民主政治的,必然包含绝大多数 的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掌握权力;主张并实行专制政治的, 必然只包含极少数人,只由极少数人掌握权力。民主政治理 是我们党的选择。然而要实行民主政治,就必然要求走群众 路线,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于人民要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 群众路线的根本是“为民”。二是“务实”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践行群众路 线就是要“为民”,但如何体现“为民”,

3、怎样才能做到 “为民”,关键在于实干上。“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 有”。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摸清事 物发展的规律,掌握工作主动权。革命战争年代甚至是社会 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都是以泥水、汗水、泪水甚至献血和 生命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由此可见,没有踏踏实实、兢兢 业业的“务实”精神,群众路线就会失去内涵和意义。三是“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党的十八大 报告重申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清 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最可贵的品质。共产党人坚守 清廉,反对奢侈,是因为清廉使人刚直不阿、心系群众,自 觉无悔地为人民事业奋斗;奢侈使人贪污腐败,失去民心, 最终

4、陷入一己私利而不能自拔。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清廉, 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就变成一句空话,必然不会受 到老百姓欢迎和拥护。因此,“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 的有力保障。二、新常态下群众工作呈现出新特点 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对象更加多元。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由于社会结构 深刻变革,与过去相对单纯的单位人、农村村民、企业职工 的情况不同,广泛出现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 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 “农民工”、“新市民”、蜗 居族、月光族、啃老族、拼爹族等新的社会群体,群众工作 的对象、类型日益复杂多元,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内容更加丰

5、富。社会转型时期,群众工作的内容日 益宽泛和广泛,思想问题和利益问题日趋多样和多元。在思 想上,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环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等空 前增强,政府在推动具体工作中,一旦宣传解释不到位,就 有可能引发群体性抵制事件。在利益上,利益主体日益多样、 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利益上的博弈十分 明显。同时,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与无 理诉求相互叠加、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互聚合的情况下, 群众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处置难度加大,稍有不慎,小问题就 会诱发成大事件,局部问题就会演变成全局问题。三是环境更加复杂。社会开放度、市场开放度、舆论开 放度都是前所未有,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

6、出现出复杂化、多 维化的特点。社会矛盾易发、多发、高发,而且是触点多、 燃点低。失业、失地、失房等“三失”问题,就学难、看病 难等民生问题,涉法涉诉问题,涉军涉教等问题,这些问题 日积月累,社会上确实存在“仇官”、“仇富”、“仇警” 的情绪。尤其是当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数字时 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网络 观”、“人肉搜索”、“网络审判”、“网络暴力”已经成 为常态,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三、新常态下群众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存在四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工作作风不务实。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人视野狭窄, 重经济、轻民本,重物质、轻精神,导致工作作风

7、不实,沉 不下去,对下情不甚了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少,汲收群众思 想营养差,集中群众和方方面面意见的能力不强,对群众最 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淡然置之、泰然处 之、漠然视之。甚至在作决策、办事情、上项目的过程中, 好主观意断,恣意妄为,导致决策不科学,遗留问题多,负 面影响大,群众怨声载道。二是工作能力不适应。能力不适应表现在:一是失语。 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缺乏对群众的真情实感,与 群众说不上话、交不了心,难以与群众打成一片。二是失策。 政策不熟、业务不精、准备不足,对群众工作是有想法没办 法,有愿望没能力。往往还说群众不听话,群众就说干部不 像话,干群之间无形中出现了

8、“一堵墙”。三是失信。相对 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 于“无形资产”。有的党员干部存在滥用公权现象,尤其是在处理群众矛盾过程中,办人情案、金钱案,有失公允、丧 失公信,丧失了公信力。三是工作方法不对头。方式方法很重要,一句话说得好, 问题解决了,一句话说得不好,反而事件升级、矛盾激化。 新常态下,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国策,做群众工作必须依法 而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适应新要求的做法。 一方面,方法很生硬、简单粗暴。现在有的干部“通不通 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简单粗暴,一意孤行,动不动用 强制手段,完全靠以权压人、以势压人,导致矛盾激化,引 发对立甚至冲突。

9、另一方面,方法太老套、适应不了新情况。 现在群众的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大大增强,有的掌握的政策、 法律知识都很全面。加之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群众有很多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需求,但是有的党员干部却简单沿 用过去的老办法,这样既不能实现良好沟通,更容易引起误解、引发冲突四、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对策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 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 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面 对的形势复杂、问题较多,工作较为难做。但是只要增强责 任感,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并不难。要增强公 仆意识,任何时候都不

10、能忘记自己的公仆本色,以“父母 官”自居,当官做老爷。而要特别注意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懂得融入群众、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做群众工作 是职责,不做群众工作是失职,做好了群众工作是政绩,做 不好群众工作不称职的观念。强化问责意识,要建立健全做 群众工作的问责机制,将群众工作纳入巡视工作的重要内 容,与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奖惩任用挂钩。二是高度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 很好的表达,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是新时期群众矛盾和 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所以,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要关 心群众生活,更要关心群众利益。从感情上贴近群众

11、,把群 众当亲人,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问 题。在决策上体现群众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和尊重群众的意 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 来,使决策的做出和实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和保障群众的利 益,从而迗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有序与和谐。在政策上 惠及群众,切实落实好党和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让群众从 实实在在的实惠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三是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新常态下的群众工作出现 了不少新特点和新趋势,单靠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 应。特别是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必须建立一整套 快速、高效的机制。建立预警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市 场转型的关键期,

12、经济容易失稳、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 失衡,做群众工作必须首先要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对群 众要多了解、多沟通;对群众的要求和心理,要准确把握; 对一些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发展、及时 报告、先行防范。建立应急机制。一旦有事,要做到第一时 间知晓,第一时间赶到,第一时间报告。在应对处理上,要 做到统一指挥、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关键时刻,人员要调 配得动,物资要拉得出,运行要有序高效,舆论和信息渠道 要畅通,发布要及时准确,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了解 真相,了解政府的态度和决心,求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要 建立处置工作责任制。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 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的渎职 行为,追究责任。(作者单位:湖南农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