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208720631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原卷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新高考语文大复习新题考点训练专题53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基础训练】(2021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促

2、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材料二: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是文明交流中的“名片”,是相互吸引的精神源泉。新时代,科技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像网络视听因与文化多元特点的契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网络视听生产与分发的专业化、多元化、技术化、智能化在带来海量信息流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出现了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问题,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不到位等多重治理难点与挑战,需要注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管理,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协同共治模式,中华

3、文化才能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视听内容更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快手等网络视听平台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探索文化“出海”,致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随着步伐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延展,更加多元高效的“出海”举措层出不穷。例如优酷与新加坡StarHub公司签署内容合作协议,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与瑞典Newstag、荷兰Zoomin。TV签署新闻合作协议等。(摘编自牛梦笛等用网络视听精品搭起文明互鉴之桥)材料三:作为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新文创”内容上厚植人文精神,形式上注重新科技与文旅体验的多重互

4、动,成为数字及互联网文化的重点。但问题是,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价值更为明显的文化形式,如非遗、高雅艺术等如何找到有效吸引更多用户的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全国工商联指出,单纯靠政策性补贴并不能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引导非遗走向产业化,形成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自身造血机能,才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解决这种割裂,是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能否在新时期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关键问题。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这种统一,需要有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无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是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这些中国文化的重要支点,都依靠这种创新和创造。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联网头部企业

5、先后提出的“新文创”强调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要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来创造代表中国的超级文化符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摘编自王志东“新文创”要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鲜明的时代意蕴。与西方机械论的宇宙观不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习惯上将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存在。(通过与西方机械论相比,引出中国哲学的宇

6、宙观,接着引用周易、名言来论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先哲认为世界是一个如同大河奔流的运动总体,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特性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或变化;二是常道,即天道。变易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但变化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包含着创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化生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正是它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外人

7、文交流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既充分发掘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从他国不同文明中接受启发;既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运用现代高科技创新手段激发其活力,不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摘编自邢丽菊等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8、一项是( )A文化软实力可以感召人心,提高社会凝聚力,事关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观念的形成,是制定国家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B网络视听在促进文化交流上效果显著,但在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减弱了文化软实力,表现了科技运用的普遍问题。C“新文创”这种文化生产方式,融人科技、文化、旅游等因素,形成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即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D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和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融合,才能保持其中国文化重要支点的地位,承担起新时期所赋予的历史使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继

9、承、转化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B我国网络视听走向海外,视听内容成为当今社会活跃、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这启示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出海”举措。C在增强文化软实力途径的探索中,强化市场途径,弱化行政指导,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文化产业化,并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D我国一些企业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这给怎样“讲清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以有益启示。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变化生生之道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C周虽旧邦,其命维新D善救弊者,必塞其弊

10、之源4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哪些事物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2021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谁?王家范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失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这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他在突出改革的紧迫感时,疾呼

11、“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唤醒那些还在沉睡中的同僚。但当具体磋商实施方案时,他便显得比较稳重,强调“(新法)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例如“免役法”(或称“雇役法”)的推行就非常慎重。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在这里,经济的客观法则是至高无上的。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仍不可逆转的正是“免役法”。这是

12、因为,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宇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因而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的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但是深究起来,问题就很多。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虽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

13、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这也就是“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他的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思想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新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王安石具有进步倾向的经济见解绝大多数都产生在四十一岁之前。他四十余年生活在基层,历任地方官员廿余载,深知国情,久谙民俗。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地位的变化,从政方向的变化,使王安石当政主持改革大

14、局后,实施方针与他原有的经济思想发生极大的偏差。这自然也有怪不得他的地方。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他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前者必须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两次罢相)。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

15、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感叹:“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看来这时,他是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有删改)6第段画线的词语“皮相之见”在文中指的是_。7第段提出“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的观点,并在后文中用“免役法”和“青苗法”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两个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8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A“免役法”得以成功推行,是因为讨论制订历时三年,非常慎重。B王安石本人自始至终都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C王安石与神宗之间有过很多意见分歧,但他们最终都能达成一致。D“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因为它违背经济原理,不利社会进步。9对第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否定了对王安石的责难,将主要矛盾放在了神宗的身上。B这句话引发思考,让人们明白神宗的主观立场对王安石的影响。C这句话肯定了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还是正确开明、能符合实际的。D这句话暗示了王安石实施方针上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10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2021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