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

上传人:职**** 文档编号:208719513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开发利用我市人才资源的建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的建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就“我市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专题议政,并委托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社会科学人才的开发与利用开展调查研究。三个专委会分头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座谈讨论,并赴兄弟城市考察。在充分了解我市人才总体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系统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书面调查报告。在专题议政会上,市人事局、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市政协参与调研的专委会负责同志作了重点

2、发言,市委组织部、市政府研究室、市计委、经委、统计局、科技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市社科院等部门负责同志到会与市政协委员一起协商。 会议认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近年来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全市的发展战略,按照用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的要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战略,在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机制,探索人才管理新形式,培育人才市场,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才资源的总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为我市物质文明、

3、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冷静分析我市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人才观念出现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理工专业技能、轻人文综合素质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观念,社科研究机构及从业人员较少,引进力度不大,经费安排偏少,研究成果进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人才开发力度不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存在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才资源投入的现象;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学科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

4、以及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稀缺。 三、人才资源结构与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够适应。主要表现为: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现象;有些单位的人才编制不合理,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供求不平衡现象,在利用本地人才与外地人才、重点关键岗位人才与非重点但不可少的岗位人才等方面,有时“顾此失彼”;技能型人才缺口偏大;高层次留学人员大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政府部门和国有、民营企业工作的甚少。 四、人才开发与利用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科学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监督人才、约束人才、更新人才的机制,配套能力不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5、等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务环境不够优化,部分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五、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首先是人才流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人才流动法规有待健全,人才诚信体系亟待建立和规范。其次是人才市场场地分散,经营成本高,运作水平参差不齐,与劳动力市场在软性贯通、取长补短上仍有待加强。再次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人才尚未完全流动起来,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未完全纳入政府管理与服务范围。 六、人事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事政策法规不够系统配套。 七、专业技术资格的社会化评审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待于加快推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

6、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战略成为强国的根本战略。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才汇集、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市场主导、流动有序的现代人才都会。 一、深刻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确立社会科学人才和自然科学人才并重的观念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科人才意识,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开发与利用社科人才的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二)运用党校、社科院和高校培训及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

7、部、决策者进行社科知识培训,加强对社会管理者和基层执法人员的社科教育。 (三)利用新闻媒体和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社科知识。 二、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升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 1.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工作站,培养一批学科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与创新人才。 2.研究制定各类人才能力建设的标准框架,完善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 3.整合我市培训资源,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的投入,建设好一批教育培训重点基地,完善继续教育法规,尽快建立起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8、管理体系,在全社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加强科普宣传,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出台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一方面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发挥好现有的科普教育基地,对其在税收政策予以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能。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研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填鸭式”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形成注重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既重视专业成才,又要开展通识教育,实施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二)加大引进人才工作的力度,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 1.把项目引进与人才引进

9、、培养结合起来,高层次、高密度地吸引海内外人才,保障重点工程项目的人才资源保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引进国外智力,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畅通信息渠道,吸引留学人员。尽快出台广州市外国专家管理办法,由市外国专家局统一归口管理,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突破无法可依和多个部门管理的状态,改进引进方式。 2.进一步完善刚柔相济、引高控低的人才引进机制。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在人才引进基本准入条件的基础上制定补充准入条件,确保引进紧缺急需人才;鼓励各类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不迁户口、不调档案)进入我市工作,鼓励各类人才以讲学、合作、租赁、互借、以知识产权结盟等方式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继续

10、放开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组团赴省外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实施程序,制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细节,全面推进广州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业务和机制建设。 4.对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要处理好“摘果”与“栽花”的关系,在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本地人才,营造本地人才与外地人才良性竞争的环境。 (四)顺应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广州为重点,构筑泛珠三角招才引智的整体优势,积极推动泛珠三角人才资源开发的一体化,促进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资源共享。 (五)抢占CEPA先机,充分利用穗港之间经济、产业结构、地缘、文化、语言等方面

11、的优势,推动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共享、职业资格互认、公务员互派、市场信息互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广州的人才国际化进程。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创新人才开发与利用的政策。 1.积极探索以建立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与流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宽人才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 2.建立特殊人才开发政策,研究制定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创业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文化艺术等特殊人才开发的专项政策。 3.稳定关键岗位人才,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一些高尖学科的带头人,要

12、建立一整套政策机制确保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4.政府部门以雇员制方式聘用高层次留学人才,大胆推荐和选拔公务员队伍中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留学人才担任领导职务,大中型国有企业重视聘请产品研究开发、管理、营销的留学人才。 (二)建立健全四种机制进行培养、使用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全面公正的培养选拔机制。制定与企业管理干部任职资格、培训、责任追究、任用中失察的责任追究等相关的若干规定,健全培养选拔人才的程序,努力加强作风建设。 2.科学合理的评价使用机制。注重群众的评价、实践的评价、工作业绩的评价,形成实践定才、因才而用、因用而选才的用才格局。 3.规范有力的薪金激励、奖惩机制和产权激励等长效激励

13、机制。 4.严格无私的监督更新机制。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人事调配等三个监督环节,既要有监督的制度,更要有对制度的监督;采取由企业自身决定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任命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考虑人才的更新,各类企业应制定自己的经营管理者的更新、淘汰制度。 (三)进一步改进决策方式,完善课题公开招标机制。借鉴省政府的做法,制定关于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实行社会招标的规定,将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实行向社会公开招标。建立公共管理政策效果评估制度,对实施了三到五年的公共政策进行跟踪研究和成效检验。 (四)多举办社会科学成果供需交流会等活动,加大社科成果应用转化力度,加快科研体制改

14、革探索,完善社科成果进入市场的机制。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团”,吸纳杰出的公职律师、社会律师及法学专家参加,提升法律服务在政府工作特别是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性地在我市政协界别中增设法律界,在人大代表中扩大法律人才的比例,增加法律人才参政议政、参与决策的机会。 (五)增加社科研究经费,健全物质保障机制。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重视开展理性批判人才的作用,倡导建立学派和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 四、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 (一)积极推动广州市人才流动管理规定立法,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立法为人才租赁这种新型人才人事服务建立科学的法律保障

15、体系,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人才由“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建立开放型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在地域、行业、所有制之间的充分交流。尝试吸纳部分优秀律师进入法官、检察官行列,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流动,提高法律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服务体系,把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建设现代人才都会的整体战略规划。 (三)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1.继续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人才中介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素质建设,培育人才市场竞争服务体系,提高中介机构的进入门槛,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度,完善人才市场供需信息发布制度,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的综合水平。 2.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硬环境建设,筹建广州的人才大厦,为人才交流、市场建设、人才资源信息化提供现代化、信息化场所。整合各类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及资源,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贯通联动。 3.全面启动“数字人才工程”,加快“数字人才”信息化进程。包括:完善和筹建大学生就业接收和人才引进网上办理系统,建立广州人才数据库,健全人才人事电子政务系统,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和信息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