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的经济理论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委托代理、有限理性、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经济理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进行了分析, 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会计舞弊行为的认识,并为从根 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关键词:会计舞弊委托代理有限理性内部人控制信息 不对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会计舞弊比比皆是,不仅扰乱了市 场秩序,同时给会计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许多人从会计、 证券等多个角度对会计舞弊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 对会计舞弊进行识别的方法和模型现在本文将从经济学 的角度入手,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对会计舞弊的动因、机制 进行分析,为会计舞弊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研宄会计舞弊属于舞弊的一种,因此国外将舞弊动因理论应用于会计舞弊规范研宄中,形成了以下四个主要的会计 舞弊动因理论:(1)冰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会计舞弊应 该从结构和行为两个方面去考察结构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这些只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 发现的,只是会计舞弊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舞弊的行为由 于具有其主观性、个性化,总是被可以隐藏起来结构和 行为就像是海面上漂浮的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结构) 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行为)往往更加庞 大而不易发觉。
外部审计人员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 上的漏洞,还要更多的关注被隐藏起来的个体的行为2 ) 三角形理论美国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先生在20世 纪50年代提出产生舞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 会和合乎情理Albrecht进一步研宄认为舞弊是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舞弊压力包括经济压 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据统计,前两种类型的压力大约占95%.形成舞弊的机会主 要有六种: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 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能力不 足;审计制度不健全舞弊机会存在与否或数量的多寡,还进一步受下列因素的影响:规范舞弊行为的法律系统; 该职位所属的行业性质及其在组织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涉 足该领域各种力量的强弱舞弊者常用的藉口有:法律条 文本身含混不清,被人曲解利用;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 就是一笔损失;我也是被迫的,无可奈何;我们只是为了 暂时渡过困难时期;没有人会因此受到伤害;凭自己的贡 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 等因而,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既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消除舞弊机会,还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消除“压力”和“藉 口”。
3) GONE 理Bologua 等人在 1993 年提出了 GO NE 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G (Gree d:贪婪)、0 (Op portunity:机会)、N (Need :需要)、E (Exp o_sure:暴 露)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并共同决定 舞弊风险程度GONE理论实质上表达了会计舞弊产生的四 个条件,即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 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 GONE理论中“贪婪”和“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机 会”和“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这一点与二因素 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与三角形理论比较,四因素论把舞 弊的动机解释为需要,把其道德价值取向解释为贪婪,并 且增加了一个“暴露”因素,认为舞弊行为被发现和揭露 的可能性大小以及被发现和揭露后的惩罚强弱将会影响舞 弊者是否实施舞弊行为4)风险因子理论Bologii a等 人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风险因子理论,这一理论 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舞弊风险 因子分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是 指因人而异,且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包括道德品 质与动机。
一般风险因子是指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的因 素,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 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 因子结合在一起,并且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 生Tread wayCommitt ee (1987)提出了著名的反舞弊四 层次机制理论,该理论建议任何组织实体可以通过下列四 道防线来防止会计舞弊的发生:高层的管理理念;业务经 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外部独立审计加比赫 拉•瑞扎伊(Za bihollahRe zaee)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财务 报表舞弊的动机与原因,认为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包括逃 避纳税、迎合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盈余增长的预期、提高股 价并创造发行新股的需求、获取上市资格或避免退市风险、 掩盖资产滥用的事实、隐瞒管理上的失当行为他指出, 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是导致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原因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我国对于会计舞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许多方面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蒋义宏(XX)主持九五财政部重点 课题《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分别从会 计报表粉饰问题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入手,对虚 假会计信息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刘峰(XX) 研宄表明,现有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 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陈汉文研究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 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李东平(n)等研宄了盈余管理 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关系等。
随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 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业绩操纵问题己关系到我国证券市场 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有效运行蒋顺才、刘雪辉 和刘迎新(XX)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优水平是会计信息披露 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二、会计舞弊的经济理论分析[1/2](一)委托代理理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进行着直 接的管理但是随着资本的扩张、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 所有者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精力、时间、相关知识、管理能 力的局限性的限制,不得不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 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在委 托代理关系中,用于私人信息或者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市 场参与者被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或者具有相对 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则被称为“委托人”由于委托人 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 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 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 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关系的风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最初的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是静态模型,时间被 作为一个常量存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不 可能是一锤子买卖,随着时间推移,委托代理关系势必会 出现终止、变更等一系列变化,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演变成了动态模型,主要的四个模型是:重复博弈的委托 代理模型、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棘轮效应模型、强制退 休的模型。
下面仅论述前三个模型伦德纳(Radner,1 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 in, 1979)使用重复博弈 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贴现因 子足够大(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 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长期的委托代理关 系可以更有效的处理激励问题国内外的实证研究都曾有 人将公司高层的任期作为变量,C 0S0 (1992)报告《内部控制 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任期比非舞弊公司短;Beasley (1 996)运用logi st 回归方法对董事会成员构成与会计舞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 究表明,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任期增加、持股比例增加、 在其它公司任职减少使会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国内 相关文献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由此可见,作为监管角色 的独立董事起发挥抑制舞弊作用的程度和其任期的长短是 有一定关系的独立董事的频繁更换往往意味着舞弊风险 的增大在代理人的行为很难、甚至无法证实,显性激励 机制很难实施的情况下,长期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独特优势 可以利用“声誉效应” (Repu tationeffe cts)伦德纳(R adner, 1981 )和罗宾斯泰英(Ru bbinstEIn, 1979)的模型很好的解释了这种情况。
法玛(Fama, 198 0)在其研究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作用他将 经理人市场价值的自动机制称为“事后清付”(Ex postsettli ngup)他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经理的市场 价值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即使没有显性的激励合同,经理 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 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 Holmstrom, 1982)模型化了法玛的思想虽然该模型是在 一些特殊情况(经理人是风险中性,不存在未来收益贴现) 下建立起来的,但它证明了声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 决代理人问题并且,它还说明努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努力的声誉效应越小这就解释了为什 么越是年轻的经理越是努力声誉模型告诉我们,隐性激 励机制可以达到显性激励机制同样的效果从声誉模型我 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认识:一是建立完善有效地代理人市 场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往 往采取的是行政委派的方式来任命企业高管,使得代理人 市场机制完全失效,事后清付往往可以通过平级调动来避 免,因此会计舞弊就会变得肆无忌惮。
市场机制的缺位成 为了滋生会计舞弊的政策温床和避风港二是在对成长中 的代理人进行激励时,应当将声誉这一隐性激励包含在 内,从而降低会计舞弊风险的同时降低代理成本,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能在更低水平相切由于委托人 将同一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而过去的业绩与经理 人的主观努力相关__代理人越是努力,好的业绩可能性 越大,自己给自己的“标准”也越高当他意识到努力带 来的结果是“标准”的提高,代理人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 低这种标准业绩上升的倾向被称为“棘轮效应”:霍姆 斯特姆(Ho lmstrom)和 R icart-Cost a (1986)研究了相 关的问题在他们的模型里,经理和股东之间风险分担存 在着不一致性原因是经理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能力的反 映,而股东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金融资产的回报人力资 本回报和资本回报的不完全一致性,是股东在高收益时, 认为是资本的生产率高,从而在下期提高对经理的要求 当经理认识到自己努力带来的高收益的结果是提高自己的 标准是,其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同样是在长期 的过程中,棘轮效应会弱化激励机制这一理论对于绩效 审核标准有着深刻意义:股东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资本回报 率上,应当将人力资本回报和资本回报相结合,综合衡量 评价经理人的工作成果,单纯以增长率为衡量标准只会增 加经理人的压力,因此提高舞弊发生的概率。
二) 有限理性古典决策理论基于“完全理性”假定认为决策者是追 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绝对理性的“经济人”,而教授认为:决策者应该是“管理人”管理人与经济人有两点不同:第 一,经济人寻求最优,即从他所用的一切备选方案中寻找 一个最优的,或者说是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进行最优化选 择;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即在一定环境中寻找一个符合 要求或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而无需对所有的方案都进行 评价和选择第二,“ ‘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 物打交道,而管理人认为,他自己头脑所感知的世界,是 对真实世界作过重大的件化处理后所得到的一个模型管 理人具有的是有限理性,西蒙教授在书中指出:“理性就是 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 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 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 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 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