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8610434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CP分析框架下对经济体制转型的讨论SCP模式 论文导读::本文在理论层面试图升级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经典范式来分析经济主体行为,经济体制结构以及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的假设条件研究发现经济主体行为与经济体制结构之间的关系与经济体制的变化息息相关;在假设初始状态经济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体制结构随着经济主体行为变化而变化;经济体制对体制结构的决定关系始终通过经济主体行为发生作用。论文关键词:SCP模式,诱致性变迁,经济体制,内(外)部强制力前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变的过程,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双轨制”走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

2、建立,虽然这个过程已经经历了30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吴敬琏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制度思考一文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是由两个“车轮”驱动的: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制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是在先进国家广泛存在并且可及的;但是,是否能够广泛运用这些新技术,却取决于是否拥有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所以,在技术和制度这两个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制度显然较之技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很不规范,所以进一步深入改革迫在眉睫。伴随着

3、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探索,林毅夫,樊纲等人从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发展战略,改革路径,内在驱动力以及改革的利益分配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并形成了大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SCP模式,其中黄荣哲、何问陶、农丽娜发表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一篇题为SCP范式从产业组织理论到经济体制分析与笔者想法不谋而合,虽然理论界不乏从微观角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学术论著,但是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典模型出发对经济体制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者少见。众所周知,经典S-C-P模型自它出现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不同产业,不同制度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模型结论是什么,这种经典

4、分析模式、分析方法还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所以在继承修正的基础上运用经典S-C-P模型对经济体制变革进行研究,试图找到体制变革中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发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等人创立了稳定的分析体系,即SCP分析框架。S(MarketStructure)指市场结构,即这个产业采取何种市场模式来组织生产,其中关于市场模式的建立是有外部因素决定,即结构外生性。C(Enterprise Conduct)指企业行为,该产业中主体企业是采取何种战略行为来谋取利润最大化

5、,如垄断、寡头、建立进入壁垒等。P(Performance)指绩效,即在该市场模式和企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该产业发展的绩效如何。该分析框架的建立对产业组织经济学成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奠定了基础。SCP分析框架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经济关系以及决策制定。哈佛学派(结构主义)强调市场结构在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认为市场模式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产业绩效。政府应该积极地确立一个最佳的市场模式,让所有企业在该模式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以期达到产业和市场的发展绩效目标。20世纪50年代,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以斯蒂格勒和巴罗为领军人物的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高集中度

6、产业中的高利润率并非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而是生产效率的结果,同时认为高集中度产业中大厂商依然面临竞争,所以其价格制定符合效率标准论文服务。从政策上,理论强调了反竞争行为或垄断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导致的进入壁垒。因此,政府最好减少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产业组织结构并非外生给定的,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由市场参与主体市场行为内生决定。产业组织发展路径应该为C-S-P,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结构,然后二者一起决定了产业绩效。二、SCP分析模式在经济体制转型理论的应用沿袭“效率主义”的产业组织理论,我们应用到经济体制问题的分析中。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行为对应于产业组织中的企业行为;经济主体行为的

7、多样性独立性决定了经济体制结构,经济体制结构对应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不断完善优化的主体交易行为和适宜的经济体制结构产生良好的经济绩效SCP模式,这就是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体制选择路径中的分析模式。然而经济主体行为与经济体制结构的关系又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因果关系:经济主体行为的变迁引发了经济体制的改变,经济体制的转变又可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并且改进了市场运行的绩效。经济体制结构与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在下面将详细讨论。(一)经济主体行为(C)我们将经济主体分为个人、企业、经济活动中介组织、本国经济主体和外国经济主体以及政府机构。根据马克思的经

8、典论述,个人的经济行为包括劳动力支配行为(生产),财产所有(参与社会分配),交易行为(交换)和获取满足(消费行为),上面四种行为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企业包括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古典经济学假设厂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切厂商都以利润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可是引入公有制企业,这一假设很难成立,公有制企业的存在如果单纯停留在经济层面进行解释将是狭隘的。经济活动中介是在市场经济主体行为作用下内生的,是市场主体多元化与主体行为自主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生活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成熟的经济活动中介有效的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对经济活动中介的行为又必须加以约束或者

9、是激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国际分工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随即发生,而且经济主体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这样本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个人,企业,甚至经济活动中介组织之间都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发生经济关系。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主体行为对二者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古典经济学经典假设中自然人追求的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要求不论个人或是企业都在潜在的决策空间内做出最优选择,经济学一贯以价格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所以在没有客观制约的前提下经济主体参与价格确定是其最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经济行为。(二)经济体制的结构(S)狭义的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

10、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广义的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本文中讨论的经济体制主要是狭义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也是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经济体制确定了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利益分配原则、信息交流结构,经济主体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经济体制下的行为规范。经济体制具有约束和激励经济主体行为以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经济体

11、制结构是经济体制与经济主体行为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Assar L indbeck(1972) 的“八面体”分解法认为, 经济体制包括决策结构、计划与市场、财产所有权、个人和公司的激励机制、个人和公司的竞争性以及国际化程度。经济体制结构能够借助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和外贸依存度等来描述。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重,固定资产比重,就业人数比重以及经济总量比重,另外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价格决定过程中的作用权重和新型经济活动中介组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外贸依存度可以使用进出口总额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及国内外贸行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三)经济绩

12、效(P)我们对经济绩效的讨论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经济绩效的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经济增长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增长持续性和稳定性一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等指标。2、经济增长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的衡量中一般选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经济结构,一般从产业角度衡量经济结构的优劣,常规情况下都运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指标关系。4、资源环境,对资源环境的衡量可以运用产品的单位能耗以及环境压力综合指数等。5、人均收入以及收入差距,人均收入是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丰裕程度的一个很好的代理变量,在一个资本相对密集的经济体中人均工资较高,

13、相反劳动密集经济体中的人均收入较低SCP模式,同时人均收入可以作为一个判断经济体是否以自有比较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存在制度扭曲的标准;收入差距可以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四)关于三者关系的讨论1、丹尼尔W布罗姆利(B romely, 1996)把制度分为两类:一是作为行为准则的制度;二是作为规则和所有权的制度论文服务。下面提到的制度是“作为行为准则的制度”和“规则”的综合体。诺斯认为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减少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帮助交易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费用。现在我们建立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定在某一经济体中不存在外部管

14、理制度,即没有外部强制力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但是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内部强制力就必然存在或者出现,我们用到制度诱致性变迁的概念,当经济主体面临获利机会时自发的形成的一种保证获利成功的制度安排,或者有益于维持自身利益且被其它经济主体接受的制度安排。“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舒尔茨,1991),同理在没有可继承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一项制度安排会被建立”。“内生化”的制度约束并不是一直有效的,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的自私自利,在缺乏监督和激励的经济体中, “理性”和“成本收益”分析决定了个人愿意不付出或者少付出成本而得到相同的收益的自利行为,此时就需要外部

15、约束力,真正的管理制度就出现了,用来监督、激励维持经济体主体之间的公平分配和利益均衡。一定的管理制度在经济活动层面形成了经济体制,体制的运行产生一定的体制结构特点,从这个角度我们得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了经济体制安排,体制安排又激励或者约束了经济主体行为,从而决定了经济体制结构。经济体制中的管理制度约束或激励经济主体行为,对经济主体行为产生作用同时这种体制安排维持经济体的各种活动正常进行,这种制度的建立有益于保证经济体整体利益,经济体整体利益的保证与提高又通过反馈机制使这种体制安排延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上面的假设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制度空白的原始状态下经济主体行为与经济体制

16、结构之间的一种决定关系。2、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无法选择拥有什么样的“可继承”的经济体制。在现有经济体制下,某些经济主体行为发生了改变,并且在利益驱动下这种行为被普遍效仿,那经济体制是否也要转变,是对该行为进行约束还是激励,此时经济主体行为已经对经济体制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最终使经济体制结构直接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因素。或者在新的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是否能按照新的制度安排决定自己的行为,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函数是否能及时调整,主体行为是否会改变经济体制结构。其实应该看到对于两种假设我们主要是从制度外生和制度内生两方面讨论的,体制制定者对体制的改变是制度的外生而经济主体行为的改变促成了制度的内生。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1)经济体制经济主体行为经济体制结构经济体制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经济体制的转变无疑是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或者是运行方式的改变,对管理制度的改变意味着对经济主体行为约束、激励或者是规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