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428369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14-2015 学年度 ? 学校 1 月月考卷学校 :_姓名: _班级: _考号: 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北朝推行均田制, 规定年满15 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l5 岁、女子达到13 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 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2有史学家说:“( 春秋战国时期) 完全的、自由的士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黍和

2、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稷字出现40 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 10 次。由此,研究者最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 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 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200 倍,麦类则为44200 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

3、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5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6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7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 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 汉书食货志记载

4、“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D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8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 分布地区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华北地区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21% )四川地区216233.9%江南地区2493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5、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9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D纺织业已经产生10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与500 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这句话旨在说明A宋代城市生活已具有近代社会特征 B清末城市生活出现了历史性的倒退C宋以后中国城市发展长期陷于停滞 D中国在宋代就已经

6、产生了资本主义11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的奏折中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 B. C D12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 ,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

7、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13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蘩荣的反映B. 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C. 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政策背道而驰D. 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4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微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B.除却

8、穿衣吃饭,无伦物(指人伦物理)矣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C.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 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D.16 世纪中期至17 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 38000 吨;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7000 或 10000 吨。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5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

9、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6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17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

10、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D重农抑商和“闭关” “禁海”政策的压制18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 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该表反映了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 23、银 1、布 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 4、银 27、布 42、稻谷 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 52、稻谷 1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

11、流通货币19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20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12、 - -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 农业 ) ,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 ( 商业 ) 百倍” 周国人 ( 东周 )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13、以困辱之市井子孙( 商人子弟 ) 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材料三禁百官置邸贩鬻。新唐书德宗记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 旅舍、货摊林立, 人来车往, 十分热闹。 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请回答:(1) 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 分)(2) 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4 分)(3) 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3 分)(4) 材料四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

14、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5 分)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参考答案1C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 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2B【解析】试题

15、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根本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 A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3C【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中强调商周时期的文字和文学作品中都多次提到了黍和稷,说明这两种农作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巨大,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品种4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古代中国粮食产量远远高于西方, 这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技

16、术发达,故 B项正确; 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项从属于项,项是题干现象的表述,不是原因,故A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5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的信息可以看出,社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说明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 项正确; AD 项明显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耕经济的影响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均田制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国家赋税收入和防止土地兼并,进而维护封建统治。分析选项, A项表述最为准确,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政策均田制7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千耦其耘”才是本题的题眼,“千耦其耘”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