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8393505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西和县第学2015_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和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试题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

2、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

3、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

4、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5、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子把做官并将平生所学服务于帝王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B在“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B三国演义中祢衡

6、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唯帝王之命是听。二、古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20分)单项选择题每道3分。武 技蒲松龄 李超,安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憎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7、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

8、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知识浅陋的人。B.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适逢、恰

9、逢。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D.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幸先以名告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眄庭柯以怡颜。C.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之。 水击三千里,挖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见一少年尼僧弃艺于场,观者填溢。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僧笑,命李试其技。 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李乃解衣唾掌,如猿飞,如鸟落。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10、容的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然后对他进行教育,数日后,僧辞去。B.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C.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表面上描写和尚和尼僧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上写的是他们对李超德行的指导。D.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艺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8、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4分)(2)李诺

11、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4分)(二)诗词鉴赏:(8分)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彀(h):绉纱类的丝织物。绉:皱纹似的纱。棹:船浆,代指船。 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生于水面。 李商隐写意:“日向花间留晚照。”9、“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3分)10、“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能否改为“浓”或“盛”字?为什么?请运用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学到的方法,写60余字,谈谈你的理解。(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每空1分)(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表达了作者告别官场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悦的心情。(2)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推开阁中窗户,极目远眺,所见到的山川胜景的两句是“_,_”。(3)李密陈情表:“_,_。”仅用八个字,便简洁、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经历的孤独、悲怆、凄厉无告的惨境。(4)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发出了“ , ”的感慨。 (5)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郁达夫在南洋1938年12月,郁达

13、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市半里许的海面停泊一天。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他以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敲诈老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南洋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他急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在国内各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他坚信说:“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

14、底,一定胜利。”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战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以后,在他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他指出:“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指日可待”。从1939年到1

15、941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争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文艺。如在他所编的晨星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有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赈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与鼓励。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演讲,介绍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西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西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各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