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诗歌《人生礼赞》的三种译文谢彩云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A Psalm of Life 是 19 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 名篇,全诗共9节,36行该文分别从选词、意境、句子结构等方面分析原诗, 比较三种不同的译文r黄杲圻《生之颂》,黄新渠《生命的礼赞》,黄一宁《人 生颂》关键词:评论;译文;比较;A Psalm of Life《人生礼赞》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所作,是目前所知最早传入中国的一首译诗1864年 (同治三年),英国使臣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以汉语翻 译了这首诗,题为《人生颂》,但译诗呈不规则状,无韵脚后来请清朝任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的官员董恂润色,他把威妥玛的译诗每 节改成一首七绝,井九首,并改题为《长友诗》长友”这一说法是 “Longfellow”的异译,正如今天所说的“杜甫诗”并非关于杜甫的诗一样, “长友诗”也并非诗咏长友这样,A Psalm of Life首次以规范的诗体形式呈 现在读者面前。
事隔多年,该诗的新译文相继出现,以多种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有旧体,新 体,格律诗,也有自由体此诗能够在我国广泛传播,与它趋于完美的诗歌翻译 是分不开的本文将评析“三黄”即黄杲圻、黄新渠和黄一宁三位译者对这首诗 的译文A Psalm of Life原诗琅琅上口,用词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韵脚整齐优美, 字里行间处处透出饱满的激情,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读来让人心潮 澎湃全诗四句一节,共九节全文第一节先列出“人生不过是场虚幻的梦”的消极观点,接着第二节则反驳这一观点,指出“人生的实在并非虚无”,“消 亡的只是肉体而非精祌”三四五六节鼓励人们不应悲观消极,要树立起生活的 信心和目标,并为这些目标进行不懈的奋斗第七第八节指出人生自然不会一帆 风顺,有磨难,有挫折,但人们也不应为这些而放弃信心,放弃目标,这两节 还举了伟人的例子,以鼓舞他们鼓起勇气,沿着伟人们的足迹勇往直前最后, 第九节向读者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号召“让我们振夼起来行动吧”,“永远要有 所作为,不断追求”全诗的结构就像一篇以诗歌形式写成的议论文,先是提出 谬论,然后反驳,建立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三位译者都吃透丫原文,但是再现原文的形式稍有不同,下面笔者就三种译文 的选词与意境和词序与韵律上进行比较。
1选词与意境原诗的第一个单词“tell”,“三黄”的译法均不相同,黄杲圻译为“唱”,黄新渠译为“低吟”,而黄一宁则译为“哀叹”,当然同一个“tell”变成三 个词是因为三者对“mournful numbers"的不同理解而造成,“诗句”“语 调” “韵调”分别与以上三个词搭配得合情合理想不到这一看似平淡的 “tell”能给人如此丰富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三种稍有不同的意境,但这些 联想并没超出作者的木意同样的例子还有第三节的最后一句“finds us farther than today”,黄杲圻直译为“发现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黄新渠也 直译为“使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多增的“更长”二字显然是为了照顾 押韵的缘故,但也并不损伤该句诗的意境,而黄一宁则改变了角度,译为“看 我们都比今天站得更高”,这不禁让中国读者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那种心旷祌怡的意境又如第穴节的最后一勾“heart within, and God o’ erhead”中的“heart” 一词,黄杲圻、黄新渠、黄一宁分别译成了“赤 心” “红心”和“丹心”,各加上一个色彩词,不仅使节奏流畅,还能引起中 国读者的“一颗红心向着党”,“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联想。
但笔者认为宁译 “上帝在头上,丹心在胸窝”,想想上帝耶穌与忠臣文天祥放在一起,似乎不 是很和谐笔者建议可处理为“苍天在头上,丹心在胸窝”抑或“上帝在头上, 雄心在胸窝”在诗歌的翻译上,选词往往要谨慎小心,否则可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译文均有不足之处如原诗的第四节的第一句“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三位对“art is long”的译法均不同黄呆圻译为“学艺费光阴, 时日去匆忙”,黄新渠译为“艺术长久,韶光飞逝”,黄一新译为“艺业需持 久,而光阴只一晃”,此处稍有争议,笔者认为学艺与艺术尽管只差一字,但 意义却是不同的,“艺业”与“艺术”意思尚且相近三译都各有千秋,但稍有 不足黄杲圻的译文句式整齐,但“学艺费”三字与原诗的深层意义有些出入; 黄新渠的句式整齐也表达了原诗的隐含意义,可惜四字结构语式不强;黄一宁的 前后两句句式不整齐,意思也不和谐,“而”字可以省去,再者,“需”字若改 为“能”效果可能更好些,即“艺业能持久,光阴只一晃”综合三译的优点来 说,该句译为“艺术能长久,韶光易飞逝”,从结构和意义上说都是不错的又 有原诗第六节的“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该句的典故未翻出来,这可归结为诗体翻译的局限,是译者的无奈,但离本意太远就值得商榷了。
该句 黄杲圻译“让死的过去把死的埋葬”,读来让人费解;黄一宁译“让已逝的岁月 去它的蛋吧”,让人难以接受,不仅曲解了作者的意思,还在整首高尚雅致的 译诗中加上这么一个粗俗的词,猛地破坏丫译诗的形象黄新渠译“让逝去的岁 月将死者埋葬”,虽然也没有把典故译出,但较之其他两译稍微好一些2句子结构与韵律许多时候,译作的表层意义可以不忠实于原文,它可以有不同于原文的表达方 式,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再现原文的深层意义,以给 诗带来音乐性,使之优美动听为了达到这样的诗译境界,词序颠倒是常见的现 象,调整语序主耍目的是照顾节奏和尾韵的整齐一般说来,英汉句子的主要结 构“主+谓+宾(表)”在语序上极为和似,但不同的是,英语有形态变化,语 序相对也灵活,如疑问句、否定句和强调句等,都有语序颠倒的现象这为形成 英文诗的优美韵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汉语由于句子结构相对固定,形态变化 少,只是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才把宾语提到谓语或主语前因此将英语的倒装句 译成汉语时,通常采取正常的“主谓”结构例如第二节的第三句“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翻译后句子还原为“你来自尘土,必归于尘土”。
乂 如第六节第一行“Trust no future”,诗勾中的“no”原木应该修饰宾语,但 实际上是修饰谓语,因此翻译后否定落在谓语上,译为“别指望未来”按说从 押韵上,汉语的语言结构的优势没有英语的多,但由于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做 底蕴,并且拥有十分丰富的词汇,这种翻译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克服另一种为达到音韵美并增强译诗气势的办法就是词的增补英译汉的增补大致可 分为两种:一是根据上下文意思,增加原文字面上没有但有隐含意义的字词;二 是增补原文句法上的省略成分为行文简洁紧凑,英诗常常将某些成分省略,译 成汉语时,需增补省略部分例如前文提到的三个加了颜色词的“心”又如原 诗第九节的第四行“L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完整的意思应为“Learn to labour and learn to wait”在这一句的理解上,三位译者的处理有所不 同,黄杲圻的“学”管两个动词,与原诗的表层结构相同,译为“永远在学着 苦干和等候” r黄新渠的译文则多加了一个“学”和原诗中“wait”的隐含意思, 译为“学会劳动,也学会等待和期望”;黄一宁也加Y—个“学”,并且将稍带 被动的“wait”转化成积极主动的意思,但不够符合原诗句意,译为“要学会 工作,还要坚持不息”。
还有一种为达到音韵美的普遍办法就是调整句子顺序英文诗句中常常会出现表 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句子,还有主谓宾与其状语、补语分割成两行 或者两行以上的句子,在处理这类句子时,调整它们的顺序是个达到加强气势 或者增加音韵美的好方法例如原诗第五节的后两句“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Be a hero in the strife!”该句并未出现否定词,但从意思看它们是 否定关系,三位译者或是按顺序译,或是调整了一下顺序黄杲圻正译但将第一 句的两个形容词分离,把“driven”变成了谓语,译为“别像默默的牛羊任驱 赶!要争取做英雄,能征惯战!”黄新渠也正译为“别作默默无声、认人驱赶的牛 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黄一宁则调换了一下两句的顺序,译为“做一个 英雄去英勇夼战!不要像被人驱使的哑牲口!”这样第四句的“口”字便与该节 第二句的“斗”字压了尾韵3小结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三种译文从整体上说在思想N容、格律形式等方面有着与原 诗相近的效果,且某些方面与原诗相比毫不逊色,但三译仍各有特点圻译和渠 译在增补原诗句法的省略成分上都显得较为突出,这种增补有助于原诗意义的 表达;渠译在音节、节奏上没有原作那么整齐;与其他两者比较,宁译在韵式上更 忠于原诗,但有些过于揭示原诗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原文诗味。
[1] 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 杨自俭.英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 郭延礼.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 周艳春.“A Psalm of Life”译文评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