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8334847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圆结局的融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剧场审美与传统团结局的融合作为一名戏曲研究者,笔者十分关心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今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也更为注意传统老戏重排时出现的一些新旧混合的特质一一传统艺术走进现代剧场时对于戏曲本体美的继承,以及适应现代舞台、观众欣赏需求的革新。笔者认为,金华市婺剧团重排的老戏二度梅,在这两方面都作出了 一些有益尝试。作为舞台艺术,戏曲自然要遵循舞台叙事的规则,充分调动一切舞台手段,为槊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舞台叙事的自由度与灵活度。无疑,戏曲拥有着时空上的高度自由,但这种时空自由仅仅存在于戏曲故事内部情节的进展过程,是对戏曲故事内的时空的放大、延展与压缩,但却无法摆脱外在叙

2、事时空一一观众欣赏时空的限制。而且,自戏曲离幵民间舞台进入现代剧场舞台以来,这种限制性越来越强一一试图适成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戏曲的演出长度需要有所节制,最初是三个小时,现在则以两个小时为最宜。同时,为照顾观众的审美习惯与日渐提高的审美品味,戏曲必须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写意性、抒情性、形式美的同时重新提炼主题、删并情节,增强戏剧性与冲突性,实现抒情结构与冲突结构的合二为一。换句话说,这两种致力于戏曲演出长度和密度的改变,一种是通过外在的技术手段、并通过外在技术手段的调整实现对情节的合并,另一种则 是通过对剧作结构的内在调整,去除芜杂、冗余的场次来实现情节的整合。重排的二度梅,在很多地方通过幕外音

3、、切光等手段,去除了幕与幕之间、场与场之间的时间耗散。但从更深层的意义而言,这些舞台手段不仅是一种装饰作用,也是一种叙事语汇,若能将这种语汇恰当地运用于戏曲舞台之上,会使本身时空己是极度自由的戏曲获得另一种层次上的自由一一多个时空自由转换与并列、集中,省略其中纯属交待性但又是必须的场面,以扩充戏曲的叙事能力。开场的祭梅,通过幕外音和梅良玉的内心独白,将原本分散在多个时空的事件融合为一个时空;梅良玉的表演同时置身于该事件中又游离于该事件外,他对“祭梅”这一行为的强烈情感反应为观众所知,却又不为剧中人所知晓,更映衬和烘托了这一场面的悲壮性。此外,剧中又以“意在象外”的群体雕塑,如拉开的大幅红绸象征

4、小妲与亲人的阻隔、“重台分别”中护送小姐出塞的仪仗队等,还有肢体动作如“落水漂浮”来实现视觉冲击,影响观众情感。与外在技术手段的调整相比,内在的结构、情节的调整,恐怕更能决定作品生命力。昆剧十五贯的成功,就是因其对双熊梦原冇立意中因果报应的成分作了去芜存精的工作,将熊氏兄弟分别蒙冤的“双线”结构合并为单线结构。新排二度梅同样有对原有情节的合并。老戏本子人物众多,线索纷繁,既有奸相卢杞结党营私,乂有梅良玉和陈日升之子陈春生上京应试等等。而新编本则将故事集中于“一人一事”,即陈杏元离亲别故出塞和亲,突出她和梅良玉的爱情线索。开场略去梅父遭难等情节,直接从梅良玉的屈身为奴、陈伯高开园祭梅开始,显得精

5、干简练。除适应现代剧场原则进行的革新以外,新排二度梅也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移步坐辇”、“攀藤上崖”、“跳崖浮水”中的虚拟表演,充分体 现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对抒情场面浓墨重彩的刻画、载歌载舞的表演,也 体现出对戏曲的抒情性的重视。该剧并没有效仿一些老戏新编时刻意拔高立意、摒弃大团圆结局的做法,而是肯定与继承了传统戏曲中悲喜融合的审美取向。王国维曾对古典戏曲和小说的结构模式做过以下概括:“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可见,大团阒的结构不仅是戏曲的,也是民族的。戏曲

6、中对大团圆结局的追求以及悲喜融合剧情的处理,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传统的双重影响,绝大多数戏曲剧本的剧情发展离不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的历程。在悲喜融合的处理上,传统戏曲常通过三种方式加以显现。其一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因素来中和悲剧气氛(刘景亮、谭静波在中和之美与大团圆一文中认为,戏曲的形式美是减弱戏曲冲突对观众心灵刺激力度的一大力量。见艺术百家2001年第一期);其二是情节的悲喜转换,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时的欢喜、醒来徙思无益的伤感,以及一病至死、死后复生等,都是戏剧情节的悲喜转换;其三是于悲剧性情节中融入插科打诨来减轻悲剧气氛,如在牡丹亭中加入陈最良、

7、石道姑等人的插科打诨等。二度梅幵场的“祭梅”气氛压抑、悲沉,以后的认梅以及梅、陈二人成亲,则是喜剧性的。但好景不长,“和亲”圣旨、重台分别等一系列事件又让剧情陷入压抑、悲沉,直到陈投水获救这是以剧情的悲喜转 换来实现融合;在“跳崖浮水”、“攀藤上崖”中,演员高难度、程式化的表 演又让观众从对女主人公揪心和同情中暂时抽离,情绪得到舒缓;两人目睹金钗、听闻诗句,因误以为对方己死而沉浸在极悲之中时,乂插入老夫人、丫环和书童的喜剧性调笑与捉弄。明明是好事将近,苦尽甘来,却故意延,看似拖沓冗余,实则悲喜互陈与映衬,是对传统戏曲“大团圆”结局和悲喜融合市美传统的尊重。毋庸讳言,老戏重新编排、演出,在取舍上

8、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以为,全剧中的正面人物缺少行动的力量,如梅良玉对于家仇、国恨、婚变除了 &厥、躲逃之外,毫无反抗之力;陈杏元这一形象的塑造正义感有余而智勇不足,其抱密书投水而死实为不智,因为和番重任未完,势必遗祸家族,有违被迫和番的初衷,且也与亲人相聚无望。笔者建议,莫若安排成女主人公发现密书、将密书暗与梅良玉与弟弟,自己为脱祸有意跳水以觅生路为佳。此外,古代男女之防其密,陈杏元已贵为公主,周围耳目其多,不可能任由梅良玉这一不明身份的男性陪伴身旁且离开众人独上高台话别。作为演剧舞台上的一个新的样本,对于二度梅的研宄,应在对剧作主题和人物的注冃之外,对其舞台演出的新质加以关注、梳理、总结,从而在锱铢点滴中搭建戏曲在当今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大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