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6.12KB
约3页
文档ID:208329413
浅谈诗歌中的空白艺术_第1页
1/3

浅谈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代艳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266700摘要:诗的空白美,从根木意义上讲,就是诗人在创作中特意留下某些感情的 空白、诗意的空白,期待读者去完成所带来的含蓄美关键词:诗歌空白美探讨人们所能运用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对生活范围的直接再现都是有限的 诗,以其精练区别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诗人用诗行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时,通过恰当的艺术处理, 在结构与意象的组合之中,在诗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之间,都是有意露出一点, 藏起一片,或者有意显露表层,藏起深层,那藏起的“一片”或“深层”,就是 作者特意留给读者的空白处,让读者在反复欣赏中做出合乎情理的补充,从而充 实、丰富、扩展及至深化原作的诗美正如法国诗人马拉美所说的:“一首好诗 画出的不是事物,而是事物所产生的效果可见,诗的空白带来了诗的含蓄美, 诗的含蓄美离不开诗的空白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 非不言之,寄言之就是要看字里行间有没有让人享受无言之美的艺术“空白” 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台歌》仅二十二个字,它构成的空间足以使千年之后的人们 还赞叹它的深邃博大他的“念天地之悠悠”没有任何具体的实际指向,他的“独 怆然而涕下”是一种萦绕心怀又无可奈何的含糊,这种含糊却汇集了历代人士在 人生的追求中发生的慷慨悲歌,感染了多少知音以自己的悲欢来设释它的哲理, 用自己独有的经历来丰富它的内涵。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 一个个“来者”,也跟随陈子昂引发出自己心头的一种感慨,来填补这首纵穿历 史、横贯中外的绝唱中留出的艺术“空白”诗歌的抒情是跳跃前进的,诗人巧留空白,才能写出婆娑起舞的妙诗;读者读诗,只有领会诗中的空白,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创造诗的空白美,从总的方面来说,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对情思作高度浓缩化的提炼与有效的节制,要说的在诗中都说尽 要将本来各自独立、没冇直接联系的声咅和画面冇机地组接起来,使它们在整体 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寓意,为读者留下带有极大暗示性、启迪性的艺术空白,不 断激发读者思考与感悟的兴趣例如舒婷的《祌女峰》的第一节:“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冋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晴/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翻飞,如翻卷不息 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在这里,动作性极强的画面与江涛吋高吋低的轰鸣 声本来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但诗人却把它们冇机地组接起来,产生了新的暗示 效应第二,大胆省略某些过程与细节,强化、突出另一些富有暗示力、启示 力的关键特征根据事物间的某种相似或相近的联系,在诗歌创作中,可省略任何过渡和说明, 将一种意象迅速转换成另一种意象,使不同的意象在隔断、对比、交叉中产生一 种艺术空白,供读者在欣赏中去领悟潜在的诗意。

如奥地利诗人E·弗里 德的《归化》一诗:“白手/红发/蓝嘴唇/白石/红血/蓝嘴唇/白骨/红沙/蓝天空 这是一首关于越南战争的诗,诗人抓住了白、红、蓝三种色彩上的联系,迅速将 三种意象作了两次转换,其间没有任何过程的交代,也没冇文字上的过渡由于 白、红、蓝是美国国旗的三种底色,这就等于作者向我们暗示,他写的是一首关 于美国青年被罪恶的战争夺去生命的悲歌从战前的可爱形象、战伤吋的垂死惨 景到战死后的暴尸异乡,于简洁单纯的意象背后包容着一个巨大的战争悲剧,也 隐藏着诗人对侵略战争的无情嘲讽和强烈谴责,读后不能不使人的灵魂为之震撼第三,善于化大为小,或者转实为虚,以最优化的构思,找到最佳角度 与精巧的结构如同中国绘画,为了追求作品的含蓄美,就要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把 握好“露”与“藏”、“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 写过一首题为《文化大革命》的诗初看诗题,一般人都会感到漫无边际,那么多年的狂风暴雨,席卷着中国的每一片土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留下了无数悲哀的故事,即使诗人触动灵感,又怎么能在一首诗中反映出那场“史 无前例”的浩劫呢?然而,安格尔却惜墨如金,只写了四行诗:我的手拾起一块 石头片/我听见一个声音在里面喊:“不要惹我,我是到这里来躲一躲。

短短几 行诗,把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概括得令人叹服,为读者留下了想象 的广阔空间,去想象那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及人民群众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我们在谈及艺术手段时常常说详略结合、虚实相生诗歌中的空白苏实 就是与“实”相对的“虚”没有这“虚”,诗歌就没有灵气、没有余味而若不 能化“虚”为“实”来填补空白,不能品出新意,读诗还有什么意思?参考文献1. 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4 5-492.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6-1333. 刘熙载著《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4. 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18-2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