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北京东直门医院100700 关键词: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因职业生涯缺乏目标、规划以及工 作环境中的特殊因素,造成工作者心理耗竭,热情丧失,情感封闭,工作绩效下 降,以及出现各种心理、生理不适应和疲劳状态[I],有研究表明在助人行业中最 容易出现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如教师、医生、护士等)[2],在世界范围内, 职业倦怠发生率最高的是医疗保健人员[3],研究发现目前62.79%的护士存在 职业倦怠,其中8.79%的护丄•表现为高度倦怠[4],陈瑾[5】调查某三甲医院护士 普遍存在轻微的职业倦怠,其中精神科护上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明显,国外研宄 发现,60%以上的医务工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6], 2014年李玉梅和 黄瑛[7】在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发现,护士轻、中、重度倦怠发生率分别为 55.87%, 27.79%, 16.33%高职业倦怠水平会严重削弱职业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怀疑工作的意义并带来无价值感,使个体易于产生强迫、抑郁、恐怖,甚至精神 病性症状等心理问题[8],国内外研究显示[9-10],职业倦怠跟焦虑、抑郁呈显著 正相关。
焦虑抑郁状态直接影响到护士的生活质量护士职业倦怠除了对个体的 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外,还导致组织承诺低、离职意愿高、工作绩效差等[11] 大部分护士离开护理岗位是由于工作相关的原因,如工资过低、工作负荷过重、 社会地位低、轮班工作及晋升发展机会太少等,因此职业倦怠具有消极作用,不 仅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护理服务质量,需引起 护理管理者的关注,木文就护士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讨论一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1.1工作特征因素护士职业风险大,高强度,高责任,每天工作量大,琐碎、 繁重,经常倒班,轮流班,生活没有规律护理工作又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面对着变化多端的病情,不确定因素多,隐匿性风险大,护士必须及吋观察病情 变化,随吋做出反应[12],身心常处于应激状态,精神高度紧张与此同吋,还 要处理工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若不能妥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困境,直 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护理职业存在暴露风险,工作中接触各种致病因子、放 射线、喧闹的环境、不良的空气、疾病的侵袭等不良环境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 使护理人员的身心更加疲惫护士的服务对象是心理或生理上不健康的患者,面 对和体会到的多是负面情绪,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护理人员很容易倦怠。
加上 0前伤医杀医的医疗环境,护士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加重了护士的职业倦怠1.2人格特征因素人格特征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不冋的人格 特征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拥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 逃避型等人格特征的群体,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13]王阳等[14]人研究结果显 示,护士的职业紧张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紧张程度越高的护士, 其情感衰竭的发生率越高而紧张程度越高的护士的个人成就感越会受到损害 对高强度工作应激的持续感知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导致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 伍小凡[15]对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的320名聘用护士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与 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个人成就感与消极应 对方式呈负相关,同积极应对呈正相关,提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运用 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奋效地降低护士的工作冷漠感及工作无成就 感;若对问题采取自责、幻想、退避待等消极砬对方式,则会增加职业倦怠感的 发生不同护理人员的人格特征对于职业倦怠具冇指标性预测作用,关注高发群 体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有着良好的理论依据。
1.3组织氛围医院的规模、文化、性质、氛围、组织支持、组织公平感以及医 院所提供的发展机会是影响护士组织承诺的重要因素分配的公平性、员工参与 决策及自主权多少与工作倦怠相关医院政策考虑护士利益少,独尊医疗,对护 士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深造及晋升机会与职业发展空间小,付出与回报不成正 比,优秀者得不到鼓励,平庸者很难淘汰,产生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护士角色在社会中被认为是“高级保姆”,不公平的社会评价,让许多护士心灰意 冷尤其是近阶段屡现殴打护士的事件,让护士的职业环境得不到保障,人身安 全受到威胁,更增强职业倦怠的发生Lee等[16]对家庭访视护士进行调査研究 吋发现,积极的组织气氛能预测低水平的护士倦怠感高惠宁等[17]所做ICU护 士感知组织氛围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宄表明.组织氛围与ICU护士职业倦怠之 间关系密切,ICU护士感知的组织氛围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呈负相关在顾利慧 等[18]所做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整合关系模型中,组织气氛更是其中重要的影 响因素之一1.4知识更新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质护理的开展,给护理工作者提出 了新挑战,更高的要求,新技术、新设备、新业务应用于临床,要求护士熟练掌 握,各级医院对护士学历层次的要求,促使护士不断学习,再加上护理继续教育、 三级培训、晋升考试、进修学〉」,论文,绩效等各种形式的考核,使护士既要完 成平日繁重的工作,又要利用休息吋间参加培训、考试,长期高度紧张[19].二护士职业倦怠的预防措施2.1医院加强组织氛围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医院管理者注重保护护士合法权 益,提高护士待遇,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重视护理队伍建设,防止人才流失, 提升其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使护士的劳动付出与实际报酬相匹配,缩小与医生 之间的差距;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制定积极措施减轻护士负担,避免护士超负荷 工作,建立奖罚分明的透明制度,激发护士的自信心和荣誉感[20].2.2护士注重调节自身,提高心理资本,增强抗压能力预防和改善职业倦怠 状态,护士不仅要客观认识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 式。
首先加强业务的学习,保证能顺利完成工作,其次注重调节自身情绪,保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情绪疏导通道,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学习并保持有效的应对能力,提高自身在挫折面前的内控感,不断学习,提高能 力,克服偏见,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以应对其情绪闲扰最后个体还应对工作有 理性的认识,对工作0标的期望切合实际有研究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初性、心理资本、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20-23】,护士的心理韧性越高,职业倦怠 越低;护士的心理资本越高,职业倦怠越低;心理弹性越高,职业倦怠越低乐观,积极的应对方式是降低职业倦怠感对主观幸福感负面影响的保护因素,医 院管理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护士疏导负性情绪,调节身心健康.2.3 增强护士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具冇缓冲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减轻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奋研究显示[24],社会支持程度与 职业倦怠呈负相关,拥有好的社会支持的护士,职业倦怠轻因此,社会支持被 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特征,可以冇助于降低职业倦怠程度国内外冇研究显示 [24, 25],上级、同事、家人及朋友可以作为护士职业倦怠的支持,积极应对方 式、高社会支持度则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奋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26].得到 越多社会支持的护士职业倦怠的得分也越低.2.4针对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挑战,医院应给护士安排进修机会,鼓励护士 带薪外出学习,减少知识技术的短板.三展望与不足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宄内容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 等方面。
同时,国内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较少,缺乏长期的追踪和效果评 价,因此建议加强对护士群体个体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采用多种形式相 结合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干预措施,持续追踪和评价措施实行的效果, 使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得到预防、控制和治疗,保证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 满意度,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孙红.职业倦怠与工作心理成熟度责任心和自主性关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2】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2 [3] Segura 0.Burnout: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affecting public health[J].Biomédica,2014,34 (4): 535-545 [4】李永鑫,张璐.护士工作场所中的欺负行为及与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健 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 (8): 625-632o)[5]陈瑾王鑫马明芳<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 22 (9): 71.[6】郑孝玲.国内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教书育 人,2011,12 (1): 67-69.)[7】李玉梅,黄瑛.妇幼专科医院不同科室护士职、Ik倦怠现状调査⑴.护理管理杂志, 2014,14 (9): 631-632[8】冀永娟,衡中玉,项紫霓青岛市5 5 1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苏影响因 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15, 31 (6): 580[9】王扪军,张华,曲永清,等.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抑郁焦虑情绪⑴.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13,27 (4): 312-313[10] Laing M,Sprung S.Enabl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arers through district nursingsupport[J], Br J Community Nurse.2014 Jul; 19 (7): 346-351.[11] Ishiharal,Ishibashi Y,Takahashia K,Nakashima M.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and woek environments on newly graduated nurses’intention toleave[J].Japan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2014,11 (3): 200-210.[12] 赵玉勘.护士工作压力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8,3 (4): 328—329.[13] 代亚丽,吴静.新疆急诊和ICU护士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 究[J].护理学报,2011,18 (9A): 4-7.[14] 王阳,马磊,隋国媛,等.护士职业倦怠与职业紧张的关系研究⑴.实用预防医 学,2012,19 (4): 628-629.[48]沙莎,赵春艳,刘薇群.护士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J].心理科学,2009,32 (6): 1377-1379[15】伍小凡,刘立志.医院聘用护士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 ]解放军护理 杂志 2 0 1 2, 2 9 ( 5 B ): 16-17).[16] Lee E, Esaki N, Kim J, et a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burnout among home visitors: Testing mediating effects of empowerment^]. Child Youth Serv Rev,2013,35 (4): 594—602.[17] 高惠宁,徐丽群.ICU护士感知组织氛围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 学杂志,2015, 30 (1): 61—62.[18] 顾利慧,骆宏,叶志弘,等.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整合关系模型的研究[」].中 华护理杂志,2009,44 (6): 502—505.[19]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 14(10):65—66.[20] 李华芳,厉萍.精神科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