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古琴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析论-…“世界客都”梅州市为例邓育文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古琴是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门尖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传承在客家地区&古至今从无间断,目 前,古琴在“世界客都”-…梅州市尚处于非主流、小众式传学状态,属于冷门 乐器其活态传承及发展方面亟需得到政府、社会各方的重视与扶持,尤需得到 高校及学术团体给予学科的梳理,使其多元发展,让古琴这一非遗产代表焕发出 其新的艺术魅力及文化价值据现存史料记载,古琴在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在古代称琴、瑶琴、 七弦琴,直至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自古被视为“琴棋书画”之首古代文人雅士一直将其看作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器,更是成为了指代传统深厚底蕴的文化象征古琴作为高 雅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种演奏音乐的乐器,而且是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 文化瑰宝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都充分说明了古琴在 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崇高地位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 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儒家与道家是哲学的两人支柱在众多的音乐 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至今,古琴在畅游儒 释道三界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雅文化属性的 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 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一、客家地区的古琴简史析要客家地区是我国客家方言区,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人迁&中原,是 汉民族的特殊群体,形成了客家民系广东省梅州市处于大陆客家地区核心区域,被誉为“世界客都”,本文所说的客家地区以此区域典型代表据有关史 料记,客家地区诸多历史名人有操弹古琴之风,至今,产生了一批客家籍古琴名 家据史料,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9.15〜 1200.4.23,今江西省婺源人)常到苏冋榜进士、辞官归里的郑国翰(揭阳县蓝田 都六图人,今梅州市丰顺县人)开创的“蓝田书庄”(当时蓝田都的最高学府, 今梅州市丰顺县境内)教授学子、吟诗抚琴朱熹所用的古琴“冰磬”背面有其 本人所提的词句和落款,声音松透幽远,手感极佳被中华古琴学会理事长袁中 平在台湾的一次古琴展览中评为名琴中的“明星”,为宋代以来传世名琴之首明代崇祯年间客家文学资料《梅水诗传》中有一琴诗:在榕荫深处一堂开, 日倚栏干望几冋,旧雨不逢排闼至,先生今为看花来。
碧桃红杏飘书带,水色山 光入酒杯,听我成连琴数曲,仙风引我到蓬莱此琴诗作者张琚,字居玉,为明 朝崇祯巳卯(1640)举人,琚不仕,结庐周溪人称旋溪先生周溪为现梅州市梅县 区下辖的周溪村清代名臣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出生于广 东梅州市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苏除 了关心民疾,廉政勤政,洋务外交,精能罕匹,还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难得的 是其喜欢诗词歌赋,会操古琴,对梅州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动,立下了不朽的功 勋其故居曾保存、供展其当年操弹的古琴中华民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客家地区涌现了一批古琴界名人名 家,如: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北京乐器 学会荣誉顾问,我国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教授、中国古琴学会名誉会长冯 光钰先生(男,1935年9月-2011年2月19日,祖籍梅州市兴宁);现任中国古 琴学会专家委员、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导秀先生;现任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谢东笑(1972年出生)均为客家人等可见,客家地区至少从南宋吋期开始,已有古琴的演奏、教习,至今未断, iL成发展之势,并后继有人。
既有客家迁徙、官宦贬任的外因,也有古代文人、 士大夫阶层的内在要求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前属于古琴自发性非职业化传4,之 后则属于自觉性职业化传承前者仅限于一定的阶层而不易全社会各阶层推广, 并因社会变革、阶级重组而导致古琴无法按原状态持续传承发展,后者则由于更 多从个体兴趣及职业选择直至艺术学、文化学的角度对古琴进行自觉地传承、发 展二、客家地区古琴的活态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虽然客家地区有上述古琴的传承、发展历史,然而,但由于吋至今日,在客 家地区知道古琴的人为数不多,懂古琴、会弹古琴的则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则 为古琴、古筝不分0前,在广东古琴研究会的帮助支持下,在梅州市古琴学会 的努力推动下,客家地区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开始受到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 关注,但迄今为止,梅州市弹古琴、教古琴、学古琴的不过百人,未形成发展规 模,仍属自发状态,未上升到从学科角度对该群体的生存境遇与现状进行系统的 跟踪调研,古琴生存现状与发展态势尚未得到学科的梳理0前,关于梅州地区古琴在乐谱、风格、演奏法、琴人、律学等范畴方面的 研宄还未形成学科的深入梳理,客家地区的古琴活态传承与发展方面还碰到诸多 需要政府和社会层面的重视、扶持,还需加强理论研究,尚未产生古琴领域的学 术研究团队。
当然,国际国内的情况来看,古琴的发展也处于未“热”状态,尽 管古琴主要流传范围早己从汉文化圈国家走向了世界,不仅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地区早有琴人对古琴进行传承传播,而II欧洲、美洲也冇琴人组织的琴社,可以 说古琴近代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逐步遍布于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0中东方文化 的象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地琴家总计不足百人,2003年11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古琴被 我国国务院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第581项之一随着对国学的逐渐重 视,加之古琴成为“世遗”,近年来,“古琴热”在一些城市才悄然兴起凡事都 有一个过程,将上述情况反过来思考,笔者认为,随着人们对古琴逐渐加深、了解,不久会迎来“古琴热”客家地区的古琴活态传承与发展亦然三、客家地区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构想鉴于前面分析,客家地区须把握先机,可从以下方面作为古琴发展的突破口 第一,从政府层面,需提高认识、从弘扬中华文明的角度为古琴的传承发展提供 有利的政策及平台充分调动现有的古琴人才、古琴学会等个人和组织的积极性, 同时从群众文化方面大力宣扬古琴文化第二,高校及其学术研究院所方面,从 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传承古琴文化的角度出发,在专业课堂教学、第二课 堂、校园文化方面,大力打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进社会古琴艺术人才, 建立校社合作推广、表演平台,同吋,引导广大师生从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 文献学、美学等多个角度加强古琴文化的传承发展的研究,并组成艺术学、文化 学、历史学、文献学、美学等方面研究团队,为客家地区的古琴活态传承与发展 提供学术动力,对客家地区的古琴活态传承与发展进行学科梳理。
第三,教育主 管部门可充分发挥其职能指导作用,为古琴文化艺术进各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校园开班授课提供政策乃至资金方面的支持使祖国的新一代早tl受古老而深厚 的古琴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古琴文化艺术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新生代中早曰生 根发芽第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演示场馆,幵展古琴 考级、竞赛活动,在社会中形成古琴普及之风第五,利用古琴融通儒、释、道 三教的优势及其天人合一的艺术魅力,将其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第六, 加强国际国内古琴文化交流,开展各类古琴雅集、赏析及古琴文化艺术节等交流 演出活动当然,上述举措均可根据不冋的对象因材施教,甚至可结合不冋形式、 其它内容而实施结语早在孔子吋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俞扪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会 知音”的动人传说、三国演义“空城计”中诸葛亮从容操琴智退司马懿十万大军 等故事,早为国人所熟知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家、教育家、文人墨客如孔子、蔡 文姬、稽康、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以高超的古琴技艺而流芳百 世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很早就受到欧洲人的关注古琴的 人文美学远远超越了其本身及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完美人格的象征。
古 琴被许多人看作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之王,称它为中国的国琴现存于世的古琴曲 有600多种,3000多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把中国古琴列入第二批“人 类U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此,中国常 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苏旭说,古琴代表了中国音乐的精髓因此,我们完全 有理由相信,众人通过上述努力,古琴这一古老而深厚的艺术必将在客家地区绽 放其新的艺术魅力及更高的文化价值,她将承载着美好的中国梦,定向更加绚丽 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