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

上传人:菲*** 文档编号:208260314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生态环境法治研究 现代法治理论主见,法治的基础得有善法,并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法治的核心在于权力与权利的合理配置,法律的执行得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来掌握和保障,否则,即便有再多的法律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立法、行政执法、如何依法调整各方利益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化的基础,健全法治化的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依法调整农业生态环境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等强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治保障措施,已成当务之急。 1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问题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已取得不少成果,国家相继制定、

2、颁布、修订了农业法森林法水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从地方来看,也有22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条例,但从全国而言,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旧存在着综合立法缺位和立法技术滞后等问题。 1.1.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法缺位国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分别规定在农业、森林、草原、矿藏、河流、土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法之中,这种分散立法与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不相适应。早在1995年,全国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研讨会就已达成共识:颁布全国性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势在必行,因为这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全国农业环境,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是强化农业环

3、境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保障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法律武器1。但时至今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法依旧缺位。 1.1.2立法技术滞后“善法”是法治的必要前提,要制定出好的法律,需要通过民主、公开的程序进行,必需反映广阔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2。全国性农业环境保护法的难产,与立法技术滞后亲密相关。一方面,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民主性、公开性不够。主要以政府部门起草为主,很少有公众参与,其内容也主要倾向于规定行政权的便捷行使,而很少关注如何增加行政执法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定程序权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另一方面,我国地方的农业生态环境立法仍过于原则,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

4、可操作性,以致有些空泛的规定和政策宣言式的规定无法执行,从而严重影响执法效果4。不少地方性法规条文只有行为模式,没有相应法律责任规定和详细的奖惩措施,惩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体现不出法律的威武5。这样的法律离“善法”尚有距离。 1.2缺乏符合行政法治要求的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 缺乏法治化的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更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症结所在,突出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的设置缺乏法定性,职能或缺位或重叠,导致执法无效;行政执法缺乏程序的掌握和保障等。 1.2.1现有农业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存在缺陷从行政执法主体来看,一方面表现为机构重叠,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

5、次的执法体制下,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主体林立(包括环境保护、建设、农业、国土资源、水利、统计、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各执法部门之间的执法权限也不甚分明,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经常相互扯皮,争权推责。”6在实践中,各有关机关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出现各部门机关为了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争着管抢着管,甚至越权管理,导致执法秩序混乱不堪的现象5。就在农业部门内部,行政执法权分散于植物保护、种子、土肥、环境保护各个机构中,形成了多元的执法主体7。依据农业法的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法定职能没能落实到位,阻碍了农业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8。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机构

6、缺位。如:X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23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应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至20XX年该省在省、市、县3级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环境监测网络,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以至出现污染事件时,未能准时发觉,也未能准时制止9。 1.2.2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缺乏程序的掌握和保障程序比目的更重要。没有行政程序,行政职权就难以合法运作。行政程序的基本功能在于:扩大公民行使参政权的途径,监督行政主体公正实施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益等10。实践中,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缺乏程序的掌握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过

7、分强化政府权力的同时,却又缺乏有效的环境行政监督机制。在几乎全部的地方性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相关条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行政部门和公民(特殊是农夫)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具有不平衡性,过多地确立和保护的是以维护政府权威及各部门利益,以保证政府集权和经济统制4。涉及政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方面虽有一系列的应然规定(表现为应当如何如何),但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找不到关于政府不作为或滥用职权时应担当何种责任的条款。实践中,当前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干部损害群众环境利益的行为,已经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进行查处的重点12。某些地方政府成污染帮凶12,这自然有违公正行政的法治原则。X省和X省人大常委

8、会虽然早在1991年11月和1994年12月就已分别颁布了X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和X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际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农业污染与生态破坏不仅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存13,事实再一次昭示古训“徙法不足以自行”的正确性。此外,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制度缺失,对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范围、方式、途径等没有详细的规定也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执法的效果。 另一方面,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缺乏应有的程序性保障。以往大多数环境程序规范具有非常深厚的管理颜色,它们主要是单方面规定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应负的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后果14。事实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场检查、行政许可、行

9、政惩罚等程序,都可能给相对人设定程序性义务和限制其权利。综观已有的地方农业生态环境立法,诸如:对那些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时,行政相对人的听证权、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辩解权、申请回避权、时效权等的行使和保障,鲜有规定。这为行政不作为或滥用职权供应了“土壤”。实践中,有的地方一些执法人员无任何证件和标志,随便进入现场对排污单位进行检查,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15。 1.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失衡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利益冲突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症结所在。管理机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环境保护者

10、与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排污企业与受害者的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的法律调整手段。 1.3.1管理机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有的地方,农业执法机构类型多样,经费缺乏必要的保障,一些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性执法机构乱收费乱罚款,而那些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却不能得到准时纠正16。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我国在森林、草原、矿藏、河流、土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主要领域已经基本上有法可依,问题在于执法不严,执法无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有效遏制地方和部门在自我利益的驱使下破坏生态环境,致使“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17。最终受损的还是社会的环境利益。 1.3.2环境保护者与受益人之间的

11、利益冲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禁伐禁猎禁渔,推广应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生物农药,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修建污染防治设施等必要措施,可能会导致部分人为社会整体的生态利益而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对此,国家尚没有依法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补偿制度。另外,缺乏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保的优待政策。从法理上讲,优待政策意在权利与义务的重新配置。在现有的以省级立法为主的农业生态环境立法中,大多规定“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依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但无详细的支配,这样原则性的规定,使得国家应赐予的优待无法有效落到实处。 1.3.3排污

12、企业与受害者的利益冲突从实践状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排污企业,多为地方的利税大户,是地方政府的腰包。地方政府纵容恶性污染行为的结果是百姓的性命安危18。而且由于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大型企业也宁愿受罚不治理,特殊在造纸、酿造、化工、冶金、水泥、制药等行业尤为突出19。从全国而言,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主要制造业基地的代价,就是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据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hm2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造成各种农业经济损失约200亿元,土壤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20。 2农业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对策 2.1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化的基础 2.1.1尽快制定农业生

13、态环境综合保护法制定一部反映农业生态环境客观规律,体现民意,可以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的综合性的善法,转变无法可依的局面,是当务之急。瑞典在1980年以后,相继制定了15个单项的环境法规,1999年1月1日又出台了一部完整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其环保政策和法规有的已被欧盟用作共同准则的样板28。瑞典的做法,可资借鉴。 2.1.2贯彻立法法精神,改进立法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多个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单一部门难以胜任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的起草工作。建议该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农资委和法工委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直接主持起草。当然国家立法机关在立法时也需遵循立法民主公

14、开的要求,重视对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正值环境权益和程序权益的保护。立法中要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外部行政程序规定。如规定严格的告知制度、听证制度、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制度等21。其次,应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供应法律上的程序保障,赋予公众全面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应包括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防卫权、索赔权和诉讼权等22。再次,对政府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义务应有详细的程序规定,凡要求政府履行责任的条款,都应有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时要担当什么责任的相应条款。 2.2健全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化的行政执法体制 2.2.1建立健全法治化的农业生态

15、环境综合执法体制现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逐步向综合执法体制转变。当然,这里所指的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并非是指将现有农业部门以植物保护、种子、化肥、农药等监管为主的狭隘的农业生态环态监管体制,而是指在机构改革中,逐步地建立和健全宏观上的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将全部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监管的行政职能集中于某一综合执法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建议考虑组建土地、水利、林业、煤炭和地质矿产、大气、农业、畜牧业、渔业行政、乡镇企业环保等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权于一身的“农业生态环境稽查总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综合执法的效能。 2.2.2强化行政程序的掌握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外部行政程序建设,既要加大对那些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执法力度,又要留意克服农业生态环境执法中的随便性,尽量避免出现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对于涉嫌重大环境污染犯罪或者环境监管失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将案件准时移送司法机关,而不能简洁地以罚代刑了结案件。另一方面,要重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程序权益。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执法权时应依法持证上岗,实行严格的告知制度,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权,依法采集证据,做好行政检查的笔录工作,并规范相关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