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戏剧革新与观众的审美心理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22KB
约6页
文档ID:208241946
戏剧革新与观众的审美心理_第1页
1/6

戏剧革新与观众的审美心理【摘要】戏剧总是需要不断的革新,优秀的戏 剧离不幵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考虑从演员与观众的反 馈交流以及舞台力度的感知两个角度进行探析,《江城 子?董生中举》应进一步深探观众在戏剧欣赏时存在的 审美心理,以此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关键词】戏剧革新演员与观众的反馈交流舞 台力度观众审美心理彼得?布鲁克曾言:“戏剧是一种时时刻刻在演变 的艺术戏剧总是在不停地革命戏剧作品往往会经 受多次的排练与上演,而为了避免单一、纯粹的重复 引起观众的厌倦,导致艺术在观众心理中腐朽,优秀 的戏剧总是在不断地革新然而并不一定每一次的求 新都能得到观众的“买账”,因而戏剧革新在反复的、 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心理 《江城子?董生中举》是一个关于易魂的故事,董宣志大才疏且懦弱不立,其妻江城悍名在外实痴心无 奈,因缘之下二人易魂换形,妻代夫考中科举,而后 掀起一场人心变易的荒唐事对比原始剧本与华南师 范大学音乐厅上演的实际演出,其中的差异恰恰体现 了戏剧革新的魅力,而深探观众的审美心理,有助于 戏剧作品的进一步革新一、演员与观众的反馈交流优秀的戏剧往往让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共同 进入到一种集体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总体性 的效果,由许多对应的反馈关系组合而成,其中存在 于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就是一组最基本的反馈关系。

《江城子?董生中举》是一出古装戏,出身中文系 的剧作者对戏中人物语言的把握恰到好处,让古人的 对话言谈带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很好地避开了古人言 今语的常见问题然而当刚刚进场的观众发现舞台上 的情景与现实中的生活场景相异时,这古人古语跟今 人今语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会加重他们的不适应性,成 为审美体验的阻碍,无形中延长了观众的适应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最先上场的角色就需要尽快吸引住观 众的注意力,并且让他们在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情况下 对接下来的剧情产生期待,进而引发自觉的审美心理 行为在《董生中举》中,舍得是个特殊的人物存在, 他仿若局外人般向观众带来一段令人啼嘘的故事,冷 眼旁观其中人物的挣扎,却又在关键时置身局中,给 故事的发展推波助澜舍得这一角色形象很容易让人 联想到那状若疯癫却于嬉笑怒骂间展现睿智的济公, 让心生亲切的观众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只见 他盘腿而坐,前置一碗,听得钱币落碗的声音传来, 随即便好心情地向台上虚拟的观众、实际也是向台下 真实的观众讲起故事,由此正式拉开演出的序幕而 此时此刻,观众的注意被初步引起,还停留在旁观的 阶段,尚且游离于故事与现实之间创造与欣赏相伴相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反馈 流程。

一场成功的戏剧演出,离不开演员创造与观众 反馈这一场演出的开场效果已然不错,但舍得如果 能稍微增加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且能根据观众的反应 及时调整,那么双方的反馈交流就能为接下来观众的 艺术欣赏铺垫下更良好的心理基础譬如,在虚拟的 钱币落碗之前,可增加舍得嬉笑着向台下观众“化缘” 的桥段,这样观众便可参与到戏剧中来若观众积极 响应,那便可略去虚拟的节点,顺理成章地“讲故事”; 若观众故意嚷嚷没钱,舍得也可顺势笑骂几句,启用 虚拟投币的情节,过后“大度”地开讲;若观众反应 寥寥,那就似真似假叹两声世态炎凉,在虚拟得币后 大赞好人尚有,顺势开讲演员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 应答,其临场反应又反馈到观众,令观众产生真切的 参与感,产生良好的审美心理二、舞台力度的感知在剧场的感知中,除了真实感之外,还有一种力 度的感知需要引起注意,而“最能浅显地说明舞台力 度的,莫过于舞台区位的调度仅仅是舞台上的不同 位置,就能使表演在观众的感官上产生不同的强度和 不同的感知适应如果将舞台分成六个区位,那么他们的力度序列 应该是:前中、前右、前左、后中、后右、后左其 间大致的规律,服从于观众审美时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董生中举》中,有一幕是江城误卷刁不学毒发案, 董宣新官上任升堂审案。

在临近结尾的最后高潮,舞 台的区位是这样被利用的:在力度序列第二的前右区 位,刁不学平躺于地、毫无动静,大娘、二娘和四娘 围着他跪坐哭泣;在前左区位,江城被甲乙两兵押着 跪于堂下,低头不语相比于哭声不断、时不时高喊 求做主的三人来说,江城那边的舞台力度明显较弱 而后中区位上放置着象征公堂的桌椅,这个区位意味 着权势,显得正式,适合表演法庭,虽然作为主审方 的董宣懦弱寡断、毫无经验,但强弱相消之下,这个 区位还是有着不弱的舞台力度然而除这三方之外, 值得关注的还有占据序列第一的前中区位的红梅一若据原始剧本设定,红梅在后来才手持一■双绣花 鞋上台洗脱江城嫌疑,那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她占据 前中区位倒也适合;然而在这一场实演中,红梅早早 地就候在了公堂上,一直到情况转折前其实她的存在 力度并不强占据着“前中”这样一个最靠近观众、 舞台力度最强的区位,即便红梅只是暂时蛰伏,她的 显眼与“不作为”的不匹配还是会对观众的审美行为 造成一定的“阻碍”观众也许没有清晰地意识到问题 所在,直觉上却能感受到显眼处的红梅带来的不舒服 和不对劲另外,处于舞台中间的红梅虽时有轻泣,身体却 没有往她的新婚夫婿刁不学所在方向略有偏倾,这不 太符合人在情感驱使下应有的下意识习惯。

虽然红梅 的性格导致她不像大娘她们那般情感外露,但这样的 冷静表现在旁边的震天哭声对比下确实显得有些凉薄 违和而面对刁不学“死亡”,江城半疯未疯,在关于 绣花鞋的记忆被唤醒之前,红梅到底信不信江城的清 白观众尚未可知;但即便红梅之前表现过对江城的理 解与好感(那时的江城其实是董宣),她此时此刻面对 江城依旧无一丝直接的情绪反应,对董宣的判决似乎 也不太上心,却是显得违和,与观众之前积贮的心理 状态不相符合,导致观众情感的延续过程受到打断三、结语优秀的戏剧注定不能一成不变,一部戏剧要想获 得长久的关注与好评,必定不能脱离观众而观众在 进行审美的艺术活动时总带有一定的审美心理特点, 所以戏剧作品在革新中需要更多地考虑观众的心理, 可通过加强演员与观众的反馈交流以及合理利用观众 对舞台力度的感知,更好地预设观众的心理轨迹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江城子?董生中举》 若能进一步考虑观众的共同的审美心理,不断革新, 就能更具生命力参考文献】[1]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5版[2] 黄锐烁《那些古人告诉我的__ (又名)创作 谈》[J],2014第6期[3] 艾朵朵《‘有趣’的戏剧情景一一观华南师范 大学》[OL], http: //a20102uzj0.html, 201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