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相关知识了解有关屈原、渔父、本文作者、楚辞等知识1.屈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渔父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3.本文作者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4.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渔父( ) 枯槁( ) 凝滞( ) 莞尔( )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答案:fǔ gǎo zh wǎn bū chu l mn gǔ y zhu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 (1)颜色憔悴( ) (2)是以见放(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5)举世皆浊我独清( ) (6)形容枯槁( ) (7)新沐者必弹冠( ) 答案:颜色:脸色。
见:表被动 振:抖动鼓:敲打形容:形体容貌 沐:洗头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古义: 今义: 答案:(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至于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4.辨别下列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课文多形式朗读)(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可让学生板演译句,然后师生共同评点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 于: 颜色: 形容:译句 : 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而; 何故: 至于斯: 译句:3.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世: 是以: 见:译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于; 而: 与: 淈:译句:5.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餔: 歠: 醨: 高举: 为:译句: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之: 新:译句: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以: 察察: 汶汶:译句:8.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译句: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句:10.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莞尔: 而: 鼓枻: 译句: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之: 可以: 濯:译句: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文本研习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清”、“我独醒”彰显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与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弹冠”、“振衣”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宁赴湘流”、“葬身鱼腹”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3)本文主要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明确: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另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3.艺术特色(1)对比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父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采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