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针法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万****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50KB
约30页
文档ID:208190135
针法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_第1页
1/30

针法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1.1.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一)操作要点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 (一)刺手与押手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充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 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入皮肤 2.双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人穴位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人。

此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3.针管进针法针管进针法即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针管一般比针短约5m,针管直径约为针柄的2—3倍选用平柄针装人针管中,将针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之上,左手夹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针柄的尾端,使针尖刺人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法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在针刺操作的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腧穴处方,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的体质、病人的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主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医生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横刺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0角左右垂直刺人。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人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腧穴等 (二)针刺的方向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和部位一般依经脉的循行方向、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需要而定 依循行定方向:是根据针刺补泻的需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刺时结合经脉的方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一般地说,当补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而当泻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依腧穴部位定方向:是根据所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须刺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和部位如针刺哑门穴时,针尖应朝向下颌方向缓慢刺人;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人;针刺背部某些腧穴,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刺人 依病情定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的感应达到病变所在部位,针刺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也就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须依病变部位决定针刺的方向 (三)针刺的深度 指针刺人腧穴部位的深浅度数。

《素问刺要论》指出:“刺人浅深各至其理……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说明针刺深浅必须适当的重要性掌握针刺的深浅度,一般应以既有针下气至的感应,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时令、医者针刺方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下面仅作原则性的介绍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年轻体壮者宜深刺 体质: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体肥胖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腧穴部位:凡头面及胸背部腧穴及皮薄肉少部位腧穴,宜浅剌;四肢、腹部、臀部及肌肉丰满部位腧穴宜深刺 经络: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宜深刺;循行于腕踝、指跖部位的经脉较浅,应浅刺 针法:用补法宜卧针浅刺;用泻法宜直刺深刺 时令:时当春夏之时而刺,宜当浅刺;时当秋冬之时而刺,宜当深刺 得气:施针时针下酸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者宜浅刺;针下感应迟钝、出现慢者宜深刺久留针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三、行针手法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人腧穴后,为了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

行针的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大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技术,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 是指将针刺人腧穴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人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对于提插幅度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提插的幅度一般掌握在3-5分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小,时间短,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是指将针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作方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刺时疼痛和滞针等一般认为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则大;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刺激量则小以上两种基本方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 常用的有以几种: 1.循法 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叩打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以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刮柄发包 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 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针尾,用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 用拇指或食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刮动针柄, 或以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根部位用食指从上而下刮动针柄,此法称之为单手刮柄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根,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之为双手刮柄法本法在不得气时用之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3.弹柄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轻轻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称为弹柄法操作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有激发经气、催气速行的作用 4.飞法 将针刺人腧穴后,若不得气,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之为飞法。

此法有催气、行气、增强针刺感应的作用 5.摇法 是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6.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 四、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具有“调气”的作用如《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灸大成》说:“宁失其时,勿失其气都精辟地论述了“气”在针刺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气的得失变化兹就有关内容分述如下: (一)得气 “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也就是说,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若无经气感应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是对得气与否的形象描述 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中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说明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般地说,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迟缓,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没有治疗效果但是也应注意,得气的强弱,也须因人、因病而异 (二)候气 候气是将针置留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地留针,亦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为度《针灸大成》指出:“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说明候气法在针法中的重要性《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这就提示了当针刺不得气时,就应耐心地候气,以气至为度从而表明,候气之法是促使得气的方法之一 (三)催气 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提插、捻转,或轻轻地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催气法是促使得气的施术手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