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xx 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人:课题物质世界和实践课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2、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教学过程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备注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物质(二)物质的存在形式(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二、物质与意识到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 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 二)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三)、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授课效果分析总结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复习提问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二)新课引入: 视频生命起源(三)新课内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要数李科学的世界观 , 就该学会哲学思考。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 他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 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 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 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三)世界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 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 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 不变化的, 即使有运动和变化, 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 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 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 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 具有不可逆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 只能导致唯心主义; 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特征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 经历了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 就不是消极被动的, 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 推测未来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 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实现, 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首先,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在这当中,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