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208138122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8115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圈层结构(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第四纪地质时期约从260万年前开始至今,在这段时间板块运动很小,但气候不断变化,冰河期与间冰期交替,且会影响海面高度。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间冰期是两次冰期间气候变暖的时期,读我国江南某三角洲第四纪堆积物剖面图(下图),完成1、2题。1图中堆积物地质年代由老到新排列正确的是()AQ1、Q4、Q3、Q2BQ1、Q2、Q3、Q4 CQ4、Q1、Q2、Q3DQ4、Q3、Q2、Q12图中显示,冰期最长的是()AQ2前冰期BQ2期冰期CQ3前冰期 DQ3期冰期1D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层,Q4岩层位于底层,形成年

2、代最老,而Q1位于最上层,形成年代最晚,结合选项判断,故选D。第2题,图示Q3堆积物范围最广、海拔最高,而Q3堆积物应该是其之前的冰川带来的,说明在此之前的冰川分布范围最广、海拔最高,则该时期的冰川持续的时间最长,故选C。“澄江化石地”是我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例证。下图为全球生物种属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3下列岩石最有可能分布在云南澄江化石地的是()A页岩 B片麻岩C花岗岩 D玄武岩4自然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对自然环境变迁产生影响,图中表明地球物种发生了4次大灭绝,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导致图中4次物种大灭绝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全球气候剧烈

3、变化B人类历史上大小规模的战争C小行星撞击地球D板块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3A4.B解析:第3题,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是沉积岩,片麻岩是变质岩,花岗岩和玄武岩是岩浆岩。第4题,地质历史上物种的灭绝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气候的剧烈变化、小行星的撞击、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频繁发生都可导致自然环境的突变,物种灭绝。人类出现的历史较晚,比地质历史上物种灭绝时间还要晚。读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5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A冰期 B冰期C冰期 D冰期6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时期()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5D6

4、.D解析:第5题,气温最低的时期,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正确。第6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所以D正确。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 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7、8题。7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圈层 B圈层C圈层 D圈层8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图中各

5、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7B8.D解析:第7题,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即图中的圈层。第8题,读图可知,五大连池包括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其中连续且不规则的只有水圈;结合材料可知,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因此其物质运动的能量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 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该过程充分说明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而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2020济宁模拟)干热岩是一种高

6、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摄氏度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读下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9、10题。9岩石圈()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10干热岩位于()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9D10.A解析:第9题,岩石圈全球厚度不均,包含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据此分析选D。第10题,根据材料“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据此干热岩应位于地壳中,选A。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11、12题。1

7、1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A北部小,南部大 B中间大,四周小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部 D软流层中部11C12.B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大,南部小;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根据图中数值可知,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第12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界面。二、非选择题13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

8、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 ,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的变化,简述其变化的原因。(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大冰期时,气温接近0,不适宜物种生长,物种锐减;间冰期时,气温在15左右,气温适宜物种生存,物种迅速增加。第(2)题,获取历史时

9、期气候寒暖变化资料主要从史料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获取。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14(创新培优题)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综合思维)结合上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B为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2)(区域认知)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_,DE为_,FG为_。(3)(地理实践力)请帮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图例,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

10、围。(4)(综合思维)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第(1)(2)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结合横波只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液态、气态都能传播的特点,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3)题,设计好图例后,根据岩石圈范围画出,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画图略。第(4)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地壳地幔地核(3)画图略。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