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137157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1 、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案例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

2、人物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 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从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 爱面子的心理。如菲利普认出了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向旁精品学习资料 可

3、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 - - - - - - - - -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穷水手,怕他(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了看”穷水手旁的女儿女婿,是怕被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相遇对菲利普来说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况太凄惨,菲利普一家十多年来的美梦突然破灭了。菲利普还害怕这个穷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希望破灭后带来的慌乱痛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

4、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得透彻深刻惟妙惟肖。小说开始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在船上遇见时,看到于勒那贫穷的样子,就像躲瘟疫那样躲开他。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由于于勒穷富的变化,可截然不同的分为三个阶段:穷富穷。作者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 很有层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见穷水手这段为例:菲利普无意中刚遇见于勤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向旁边走了几步, “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对其妻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他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亲眼去看看,把事情弄个清楚。菲利普向船长打听于勒情况后,脸色煞白, 两眼呆直,哑着嗓子, 神色张皇狼狈,低声

5、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表现出丧魂失魄、惊恐狼狈的神态。2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分析:选材巧。A.先请学生口述课文大意。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B根据学生叙述、讨论,明确:这篇小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 - - -说写的事情很平常,人物也很普通,像于勒这样的在家中挥霍钱财的浪荡子,出外冒险、升降浮沉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屡见不鲜,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作者却能在这极为常见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笔墨写出反映当时社会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病态的文章,以

6、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处理安排巧。 小说题目叫 “我的叔叔于勒” ,可是文章对于勒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试问:重点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明确:如正面描写于勒,只能说明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遭遇,反映不出一般人的生活悲剧。本文则着重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于勒的暴发与沦落,我们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冷暖炎凉。作者从解剖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入手,着重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在。这也是小说构思的特点之一。明确:A.“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但又不同于

7、竞选州长中的“我”,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B因为“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 C“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显得突出。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A提问: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穷富穷。提问:伴随于勒经济上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撵盼怕躲。可见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围绕着于勒身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8、 -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 - - - - - - - - -世的浮沉来展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变化。B根据以上板书内容,由学生自己划分段落,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明确:第一部分(14 段),开端,全家盼望于勒从海上归来;第二部分(519 段),发展,全家夸赞于勒去美洲后赚了钱;第三部分( 2047 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沦落的底细。第四部分( 4849 段),结局,全家躲开于勒。3本文的情节有什么特点?分析:全文情节总体上是大起大落, 这急骤变化, 不使人感到突然, 却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讨论要点:(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

9、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却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2)接下去,作者又回过头来,前后对比着介绍于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介绍是介于同样两个镜头之间(“每到星期日”“于是每星期日”),是插叙。既简洁交待了事情因果, 又使我们产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这插叙的内容本身,就形成了情节的“曲折”。(3)一般说,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告诉读者,这一家人终于见到了于勒或没有见到手勒,但这样一来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览无余。这里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游玩

10、”这一情节就是“曲折”的设计。开辟了一个让人物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灭、消失,使故事更加强烈、感人。(4)于勒的出现,如果用兄弟俩突然撞见的方式就没戏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砺这个小插曲,让人物有更多的表演余地,这里面又可设计更多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 - - - - - - - - -的波澜。(5)船上相遇,由“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到“出大乱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妇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怕哆嗦马

11、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变化曲折复杂。如果直面相对,一下认出来,内容就简单直露了,人物也显得单薄。4本文是怎样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悬念是欣赏小说、 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悬念,以加强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章回小说中,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或人物命运起落之时,作者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故意设置的悬念。在我的叔叔于勒 中,莫泊桑巧妙地运用了悬念,不仅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了,而且将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

12、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接下去作者写于勒两次来信,说他发了财,“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可是一转眼10 年过去了,菲利普一家人望眼欲穿,但仍不见于勒归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作者再次设下悬念,把读者的胃口吊足。最后菲利普一家在去哲尔赛岛游玩的渡轮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楼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否是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13、-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 - - - - - - - -于勒呢?他怎么会在渡轮上卖牡蛎呢?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至此,作者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任何一个读者都已欲罢不能了。教学设想:借助听范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题思想。重点研讨课文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作者。(结合“图书箱”简介作家作品

14、)二、教师范读课文,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用几个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3、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的变化?三、正音。方法:出示小黑板四、理出全文的故事情节。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 - - - - - - - -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概括出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态度)。先要求用简单的几个句子,然后要求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并据此划分段落。提示: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五、讨论问题。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议论,然后全班讨论。于勒是怎样一个人?最终使学

15、生明确: 于勒年轻时, 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的遗产花光了, 又花了哥哥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成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后来于勒破产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家,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他有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简单归纳板书:穷富穷(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这归纳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的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做了必要的准备。

16、)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一问,学生很容易回答:恐怖希望恐怖为什么盼望?可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盼望的原因:菲利普夫妇家家境怎样?于勒这时怎样?父亲知道于勒发财了,做了什么,姐姐怎么样?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 - - - - - - - -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而且准备回到故乡, 和哥哥菲利普一家 “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最终使学生明确: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