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方块字的好处是统一了文字,方块字不至于像拼音文字那样,会因地方方言语音的差别,而分裂成多种文字但是,由于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别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个标准语音因为宋朝建都开封,故北宋人往往以开封和洛阳方言作为当时的标准语音人称“乡音是处不同,惟京师,天朝得其正”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但是,他又认为即使是洛阳方言的读音亦并非纯正,如洛阳语“谓弦为玄,谓玄为弦,谓犬为遣,谓遣为犬之类,亦自不少”北宋前期,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①宋时读书人与洛阳语之间的差别,类似于现在普通话与北京土话之间的差别南宋初,大批中原人迁居在作为政治中心的临安,时至今日,杭州官话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北方语音 宋代的汉人到底有多少种方言,目今已缺乏较完整的记录但从某些片断的记载,也可看出一些方言的特色陆游说:“四方之音有讹者,则一韵尽讹如闽人讹高字,则谓高为歌,谓劳为罗;秦人讹青字,则谓青为萋,谓经为稽;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吴人讹点字,则一韵皆开口周密说:“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
现今的一些江浙方言也同样是黄王不辨闽人以高为歌,荆楚人以南为难”② 各地的方言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如开封方言“谓不循理为乖角”,“作事无据者为没雕当”,“淮人谓岁饥为年岁揽减”,“越人以婴儿为呕鸦”③“闽人谓子为囝,谓父为郎罢”岭南风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呼其父母”如“韦庶女名睡娘,即呼韦庶作父睡,妻作婶睡”④ 任何时代总有一些秽言和詈语例如宋时“谓贱丈夫曰汉子”,秦桧学生时代,人称“长脚汉”,秦桧惧内,即使升任高官,其妻称他“老汉”施全行刺秦桧不成,有人讥他为“不了事汉”,但“丈夫汉”当时仍是褒词⑤ ①《耆旧续闻》卷7,《老学庵笔记》卷6,《说郛》卷5《选谈》②《老学庵笔记》卷6,《癸辛杂识》续集下《黄王不辨》,《耆旧续闻》卷7③《萍洲可谈》卷1,《江湖长翁文集》卷11《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三首》④《宋朝事实类苑》卷60《岭南人相呼》,《闽人称呼》⑤《老学庵笔记》卷2,卷3,《朝野遗记》,《鄂国金佗稡续编》卷25《杨么事迹》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自然是源和流的关系,但两者又各有其继承性宋代的书面语言,仍大致沿用秦汉以降的古文和后来的骈体文自春秋、战国时出现汉语史上第一次白话运动以后,经历了千馀年的演变,秦汉古文与口头语言的差别愈来愈大。
《说郛》卷7《轩渠录》记载,北宋开封“有营妇,其夫出戍”,其子名窟赖儿,她“托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底物事”那个秀才无法捉笔,只能退回她数十钱书面语言表达口语固然困难,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往往不易听懂书面语言,更不论自己作文了因此,就出现了书面语言的白话文倾向 宋代不少民间语言逐渐渗透到书面语言之中例如宋代的“勾当”、“管勾”等词,就是常用口语,意为管理之类当时的官名有管勾卖盐官、勾当御药院、①管勾文字、勾当公事、管勾帐司②等又如“诡名”一词,也属民间口语,指假冒姓名之类此词在宋代官方文献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如诡名挟户、诡名挟佃、③诡名子户、诡名隐寄、④诡名走寄、诡名冒请⑤等,都是指假冒姓名立户,分户,伪称佃户,隐瞒田产,请佃官田之类 今存宋人文献中,保留了不少使用民间口语谈话记录北宋时,登州妇人阿云“用刀斫伤”丈夫韦阿大,“县尉令弓手勾到阿云,问: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⑥宋金通使时,宋人记录金人译语,也间或用白话文如金将完颜粘罕对马扩说:“见皇帝说:射得煞好,南使射中,我心上快活。
金人萧褐禄问宋使魏良臣等人说:“秦中丞(桧)安乐么?此人元在自家军中,煞是好人⑦在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震惊千古的冤狱中,最初是由其部将王俊的一纸诬告状为藉口王俊诬告岳飞的爱将张宪企图谋反,其状词全用白话文这反映了王俊本人的文化水平,他显然没有能力写标准古文式的书面语言,故文士们称其“甚为鄙俚之言”如“自家懑都出岳相公门下”,“他懑有事,都不能管得”,“大段烦恼”之类,都是宋时常用的口语懑”相当于现今的“们”大段”意为大大地,战场上立功,可称“大段立功”⑧在这次冤狱中,秦桧蛮横无理地回答韩世忠“莫须有”三字是很有名的,这也是宋时的口语,意为“岂不须有”⑨ 民间口语虽有鄙俚不雅之词,但也不乏生动的语言如“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南宋初的谚语说:“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又说:“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著行在卖酒醋又说:“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⑩这些谚语辛辣地讽刺了时政 ①《宋会要》职官44之40,《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39《言王中正札子》②《长编》卷367元元年二月戊子③《历代名臣奏议》卷45余应求奏,《长编》卷249熙宁七年正月丙寅④《宋会要》食货5之24,38之21。
⑤《历代名臣奏议》卷258虞俦奏,《朱文公文集》卷99《晓谕逃移人户》⑥《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0《议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而自首状》⑦《会编》卷4《茅斋自叙》,《会编》卷162《绍兴甲寅通和录》⑧《挥麈录馀话》卷2,《长编》卷341元丰六年十二月癸酉⑨宋时“莫”或可作“岂不”解如《永乐大典》卷19735《曾公遗录》载宋哲宗说:“府界莫可先行?”《宋史》卷192《兵志》作“府界岂不可先行”⑩《鸡肋编》卷中,卷下,《会编》卷140 一些民间口语也文士们被吸收到诗词之中如苏轼诗说:“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就是吸取了“谚语”巧媳妇做不得没面”,“远井不救近渴”,“瓦罐终须井上破”等谚语,也被陈师道改为七言诗,“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留渴须远井”,“瓶悬间终一碎① 词是宋时的歌曲,吸收口语的成分更多例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理宗时,福建兴化人陈彦章"往参大学,时方新娶",其妻作《沁园春》词,"记得爷爷,说与奴奴,陈郎俊哉"!"那孤灯只砚,郎君珍重,离愁别恨,奴自推排","早归则个,免待相催"南宋太学生"有采俗语作耍"说:"湖女艳,莫娇他,平日为人吃拿,乌龟犹自可,虔婆似那吒。
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冬要绫罗夏要纱君不见,湖州张八仔,卖了良田千万顷,而今却去钓虾蟆,两片骨臀不奈遮"②这些全属当时的口语 ①《鸡肋编》卷中,卷下,《后山集》卷3《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1《俗谑试题》,后集卷2《送夫入学》 洪迈《夷坚志》是一部神鬼怪异小说,用文言书写,但其中也有口语如《夷坚丁志》卷10《建康头陀》记载一个"头陀道人"见到建康一批学生,便说:"异事!异事!八坐贵人都著一屋关了,两府直如许多,便没兴不唧溜底,也是从官"学生范同轻薄绰号为"秦长脚"的秦桧,说:"这长脚汉也会做两府?"即是一例如前所述,"长脚汉"也是蔑称 《朱子语类》是著名大思想家朱熹的谈话记录,经后人编次成书,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使用白话的原貌因此,此书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重要著作,也保存了十分丰富的宋代白话资料这里不妨摘录两段此书卷3说:"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个无形影,是难理会底,未消去理会,且就日用紧切处做工夫"此书卷10说:"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
" 从上引的一些实例看,宋时的口语与现代口语有很大的差别,故今人读《朱子语类》等白话文,反而比读宋时的标准古文更加困难降及元代,汉文中的白话成分更大明清时又出现逆转,唯有小说之类使用白话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方实现了汉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二、其他民族的文字 在辽宋金代,现今中国疆域内既然存在着多种民族,也必然存在着多种语言和文字除汉人使用汉语外,存在着另外多种语言和文字 一、契丹文:契丹族作为辽朝的统治民族,其语言接近于蒙古族语和满洲通古斯族语辽的一支被统治民族奚族,"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据宋使彭汝砺诗描写说:"秃鬓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①似乎像白种人 契丹语的语法结构显然与汉语不同宋人记载说,"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例如汉语中"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② 宋人记载保存了一些契丹语的音译"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说:"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移离毕是官名,相当于宋朝仅次于宰相的执政"贺跋支,如执衣防"。
匹裂是"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如黄漆"貔狸"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宋人余靖懂契丹语,他使辽时曾写一诗说:"夜宴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感勤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其注说,设逻,"厚盛也";拜洗,即"受赐";厥荷,即"通好";感勤,即"厚重";雅鲁,即"拜舞";若统,即"福佑";铁摆,即"嵩高";可忒,即"无极"③由于契丹语的传世资料十分稀缺,上述的片断音译记录就弥足珍贵 契丹人仿效汉字,创制契丹文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始制契丹大字"④稍后又有皇族耶律迭剌"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⑤契丹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是类似于汉字的方块字,大体上是增减汉字笔划而成小字大体上是表音文字,但其拼音结构类似于朝鲜文,仍形似方块字拼音小字按先左后右,两两下移的原则,拼凑成方块字形据统计,契丹小字的原字计378个,每个单词由一至七个不等的原字排列组合而成 契丹文和汉文同作为辽朝的官方文字辽朝灭亡后,契丹文继续行用,直到金朝中期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但是,因辽亡时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另建西辽,故契丹文仍行用于西辽社会上层后来契丹人遗裔耶律楚材随蒙古军西征,"遇西辽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便"学辽字于李公"。
⑥ 契丹文如今已成死文字由于传世资料颇少,近代对契丹文的研究工作虽有所进展,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⑦ 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鄱阳集》卷2《奚奴》②《夷坚丙志》卷18《契丹诵诗》③《梦溪笔谈》卷25,《中山诗话》④《辽史》卷2《太祖纪》,卷75《突吕不传》,卷76《耶律鲁不古传》⑤《辽史》卷64《皇子表》⑥《金史》卷9《章宗纪》,《湛然居士文集》卷8《醉义歌》序⑦关于契丹文,参见《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4期契丹小字研究专号,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贾敬颜《契丹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刘凤翥、于宝林《契丹字研究概况》,《大陆杂志》84卷5期刘凤翥《略论契丹语的语系归属与特点》,《大陆杂志》87卷1期刘凤翥《契丹文字与汉字和女真字的关系》 二、西夏文:人们一般认为,党项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西夏文由夏景宗元昊建国后创制,史称"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①西夏文成为当时西夏境内的流行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最迟行用到明朝中期,但如今也成为一种死文字西夏文的传世文献远比契丹文献丰富,特别是今存有一批西夏文的辞典和韵书,如《番汉合时掌中珠》、《音同》、《文海》等,使人们对西夏文的语音、语汇、语法等有了较多的知识。
西夏文的借词数量很大,主要是借自汉语西夏字是仿造汉字的方块字,两种文字的形体近似,但西夏字形比汉字更为繁复,其书法也有楷书、行书、草书、书等区分 尽管夏景宗元昊一度强调尊崇本民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