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207912137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科技创新素材-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目录:01担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千钧重任02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03“试验田”育出“创新苗”04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巅峰05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正文:01担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千钧重任作者:本报评论员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4日02版)群贤毕至,众智咸集。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颁发奖章、证书,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

2、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证书。我们谨向所有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一位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一位是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两位获得最高荣誉的院士早已年至耄耋,但科研报国的初心依旧澎湃。“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当两鬓斑白的他们站上这代表国家最高科技荣誉的领奖台,一种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精神在无声地传递,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继续沿着前人开拓的足迹,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人才是强国之本,科技是兴国之要。近年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精英人才辈出,生动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也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

3、化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十三五”期间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嫦娥四号”首登月背、5G技术领跑世界、“悟空”和“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光彩夺目、亮点纷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和创新活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

4、,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科技事业腾飞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建设科技强国,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破四唯”、涉险滩、闯难关,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纠正科技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科技人员从无谓的迎来送往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切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向那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泰斗致敬,也为每一位奋战在科研

5、报国一线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加油。建设科技强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卡脖子”技术瓶颈,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继续向着世界科技最高峰不懈攀登!(作者:本报评论员)02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发热烈反响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张蕾 詹媛 袁于飞 崔兴毅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4日02版)“紧抓创新机遇,不断突破技术难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传承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中共中

6、央、国务院于11月3日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引发热烈反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纷纷表示,将以获奖者为榜样,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领域作出更大的成绩。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们:91岁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和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两位老科学家以深厚的为国为民情怀,矢志铸造国之重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王树声说,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褒扬的是科技领域标志性的重大成果,营造的是国家崇

7、尚学术、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氛围,将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实现报国理想。他表示,作为城乡规划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新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服务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从两位院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攻坚克难,将学科领域从零带到了世界领先,支撑起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杨波表示,“在前辈们为我们铺就的科学之路上,我们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会义不容辞地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继承下来,传承好我们的使命。”基础研究是

8、创新的源头活水。本次大会上,4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1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5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对从事基础科研的科技人员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说,他所在团队的获奖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电推进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航天步入了电推进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新起点,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中国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雷震这样形容自己的参会感受。他表示,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重要的驱动力。

9、“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需要数量更庞大、质量更高的顶尖科学家。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要谦虚,要甘于坐冷板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培养国家后备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科技乃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我们的成果既有高校的原始创新,又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和百姓的需求紧密结合,为的就是努力让科技创新走进寻常百姓家。”作为光伏产业的研究者,江苏大学智能柔性机械电子研究院副院长程广贵说,作为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工作者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第一追求,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深入经济

10、社会发展主战场“揭榜挂帅”,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会上,由百度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也登上了领奖台。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阶段,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起着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次获奖的技术发明得益于我们十余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创新积累,目前正在助力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紧抓创新机遇,不断突破技术难题,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在获奖成果中,“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等发现,作为民生

11、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满足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才会有前进脚步的不停息。”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培松表示,水稻育种研究需要持之以恒。未来,他的团队会继续将研究重心放在“吃得好”“吃得安全”上,选育个性化、功能性、绿色优质的好品种,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口粮绝对安全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初心。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开拓创新,国人的饭碗会端得更牢,端得更好!年深耕,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探索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03“试验田”育出“创新苗”(深度观察)本报记者 谷业凯 蒋建科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1日 第19 版)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

12、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立于2009年,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唯一定位于工科基础的试验班。12年来,这块“面向创新型工科的试验田”围绕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细雨深润,禾苗茁壮。回顾12年的探索历程,“好苗子”如何在“试验田”上拔节育穗?钱学森班的探索,能给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近日走近钱学森班,尝试寻找答案。试水想方设法呵护学生的激情。这种

13、激情应该是对一件事情着迷,晚上睡不着觉,吃饭走路都在想这件事情的感觉,这对创新至关重要“我做的研究是让两个固体表面没有摩擦,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领域。因为摩擦一定会磨损,我们有1/3的能源就消耗在这上面。”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班首席教授郑泉水在结构超滑领域耕耘20余年,曾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过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然而,作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另一个关于减少“磨损”的问题也一直萦绕在郑泉水的心头。“我1993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当初给我的感觉就是,清华的学生很聪明,但内生动力不够。”郑泉水口中的“内生动力”,指的不是多上几门课,或者考个好成绩。“我认为,学生被磨损的会是激情。

14、这种激情应该是要对一件事情着了迷,晚上睡不着觉,吃饭走路都在想一件事的那种感觉,这对创新至关重要。”郑泉水开始系统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是在2001年。那年,一个非常优秀的清华本科生跟着郑泉水读硕士。有多优秀呢?用郑泉水的话说:“博士后一年都没解决的问题,还在读大四的他两个星期就解决了。”当时,就是这个学生的一句话让郑泉水十分震惊:“我们班里只有我一个人有兴趣做学术。”“清华大学有这么好的资源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好的天赋,大多数人却不想做研究,就是来读个学位,这怎么能行?”郑泉水猜测,主要原因可能是知识“不好玩”,课程体系太老化。于是他和同事们一起花了大量时间,来讨论怎样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5、但是,郑泉水发现光改这些还远远不够。到了2007年,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航天航空学院一届90多个本科生,14个没有毕业。当时我是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主管教学体系。这种情况让我们下定决心必须改课程,之后又花了3个月讨论怎么改。”郑泉水回忆。经过反复研讨,大家形成了共识:本科课程学得多、学得全,一部分课程的挑战度、训练量不够,成了学生们口中的“水课”。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一定要把课程里的“水分”挤掉。但是究竟哪些课要砍掉,哪些课要加强?不少老师都认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课程很重要,这导致都加强的话,学分起码要到200分以上,学生根本受不了,所以很难调和。密集的教学研讨没有马上奏效,却让郑泉水等对创新型

16、人才培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2007年夏,他向清华大学校领导汇报工作时提出,结合清华的力学和工科优势,创办一个“人才培养试验田”的设想。在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后,这个“人才培养试验田”加紧筹备。当时,“两弹一星”元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亲自首肯了在清华设立的这个力学班以“钱学森”来命名。200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在清华等19所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钱学森班被纳入其中。2009年9月5日,30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进清华大学,成为钱学森班的第一届学生,一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就此展开。破题你想长成什么样子,就去扎什么样的根;想盖多高的房子,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