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十四课(鸿门宴 )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7399680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十四课(鸿门宴 )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十四课(鸿门宴 )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十四课(鸿门宴 )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十四课(鸿门宴 )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十四课(鸿门宴 )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鸿门宴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历史的影响。3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2探究学习,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学会初步评价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

2、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

3、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板书文题)二、作者简介 选初中所学史记中的

4、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

5、汉相争”的教学图片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生字:飨() 卮() 俎() 玦()

6、瞋() 杓() 戮() 鲰() 跽() 彘() 啖() 眦()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阳间行()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置之坐上(“坐”通“座”)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熟悉课文内容1.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2.然后请大家指出讲述是否有误,把错误之处纠正过来,把遗漏的重要情节补充出来3.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明确: (开端) 无伤告

7、密 范增献计(板书)(发展)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高潮) 刘邦请罪 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结局) 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无伤被诛七、疏通字词句段1.学生自读原文,凭借故事情节(语境)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习靠文脉找语脉,培养语感,利用语感来推断陌生词语的含义的方法。2.分小组讨论,把自读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讨论切磋。然后将仍然不懂的记录下来。3.每组选一个代表指出不懂的字词句,请别组的同学来解释。在此过程中如有学生解释错误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解释。八、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2.归纳本文使用率较高的几个重点词

8、语的用法,如请、去、幸、谢、因、为。3.找出本文出现的实词活用和特殊句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设计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成败的影响。教学过程一、选四位同学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朗读课文,抽查他们断句及正音情况。二、设计三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讨论问题中,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1.提问:“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选一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

9、句,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选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座次图。师生共同纠正:古汉语中“东向”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不是方位名词“东向”,而是“面朝东”之意。教师投影显示鸿门宴插图,学生指认人物。明确: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

10、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板书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点拨:课文中,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

11、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3.提问: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学生自由发言。)点拨: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席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许诺”“善遇沛公”,不

12、辨亲疏;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如此,刘邦得以从百万军中脱身,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放弃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诛,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项羽走向败势并最后乌江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了。毛泽东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对敌人“不可沽名学霸王”。三、探究性思维训练。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你坚持哪种观点呢?以此为辩

13、论内容,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辩题:项羽有“妇人之仁”(正方)项羽有“君子之度”(反方)正方:女生代表队 反方:男生代表队学生就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其身份、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来谈论,有理有据,辩论会上可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四、学生发挥想象,合作研讨。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将如何演绎?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浅析文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掌握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问: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项羽、刘邦在

14、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先请35名学生指出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及用法,师生一起边说边订正,然后

15、归纳词类活用的规律。教师归纳总结: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是:“名+动”,名词若不作动词主语,即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名+名(代)”,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形+名”,形容词若非定语,即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规律是:“动(介)+形容词”,或“形+动词”。使动用法的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动作)”,有时应意译。2.分析文中出现的几种重点句式,并总结其规律提问多名同学,互相补充,提醒他们翻译时应注意句式特征。明确:(1)省略句式 沛公军(于)霸上。为(吾)击破沛公军。具告(之)以事。竖子不足与(之)谋!规律: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宾语常常省略,补语中的介词也常省略。有时主语也省略。(2)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