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九年级语文下册 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语文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7396107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九年级语文下册 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九年级语文下册 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九年级语文下册 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九年级语文下册 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九年级语文下册 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语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了解作者及“书”的文体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被封为荆国公。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他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表明

2、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2、司马光: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3、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4、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的意思,“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谏议”是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标题应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

3、光的信”。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把握字的读音怨谤(bng) 难壬人(rn) 胥怨(x) 盘庚(gng)会晤(w)2、积累文言词汇(1)通假字辨:现在写作“辩”, 辩解。卤:现在写作“鲁”,草率。(2)一词多义故:故今具道所以 连词,因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原因,缘故举:举先王之政 动词,推行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动词,推举道:故今具道所以 动词,说明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名词,道理,方法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名词,道路得道多助 名词,道义为:未能助上大有为 名词,作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连词,因为以为侵官 动词,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动词,当做为天下理财 介词,替所

4、以:故今道所以 名词,这样做的理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介词,用来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计划,主张度义而后动 动词,考虑以:以授之于有司 介词,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连词,来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做事。第二个“事”,名词,事情(3)词类活用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做事膏泽:以膏泽斯民 名词用作动词,给以好处(4)古今异义游: 古: 交往 今: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上报:古:回信 今:向上级报告 反复:古:书信往来 今:多次重复 所以:古:这样做的理由 今:表因果关系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特: 古:只是 今:特殊,超出一般 由:

5、古:机缘,机会 今:缘由,经过 区区:古:情意诚挚 今:少,不重要 (5)特殊句式不为征利 判断句 (“为”表判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判断句 (“非”,否定副词,表否定判断)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句 (应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状语后置句 (应为“于朝如修之”)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

6、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使全文结构严谨。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2.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

7、,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五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司马光是如何指责作者的?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从全文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提示: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

8、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5、“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提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吗?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7、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池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态度?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8、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法触犯

9、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二.拓展: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变法?请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谈谈。三.巩固练习1、解释加点字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而天下之理得矣() 辟邪说() 故略上报( ) 故今具道所以( ) 举先王之政( ) 不恤国事( )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 1、持 优厚 明白 排除,驳斥 简略 详细 推行 考虑 2、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10、译文参考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

11、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