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广灵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 《论语》新2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7395436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广灵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 《论语》新2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西省广灵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 《论语》新2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西省广灵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 《论语》新2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广灵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 《论语》新2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广灵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 《论语》新2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时课 题 论语学习目标(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学法指导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语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课前预习1、注音、释义:说信愠三省2、翻译句子: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 堂 导 学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

2、,“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学而”章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

3、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课 堂 导 学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

4、现,才“可以为师”。(3)“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

5、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课 堂 导 学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5)“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五、布置作业:完成写作练习板书设计论语十则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导学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