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7339133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全面素质教育的提法,己经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所 接受。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由于政府、理论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动,正在影响我 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对于它的深层次的内涵 以及如何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理论上仍需进一步探讨,在实践上仍需进行实验研究。一、何谓素质教育按心理学的解释,素质的原义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 解剖特点”,而且“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 点”。这种生理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条件,属于人的 先天身心品质。这种先天的生理特点,还要通过后天社会 实践来发展、成熟和补偿。没有后天的社会实践,再好的 先天素质

2、也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影响人们 素质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环境、教育以及 个体的认识与社会实践等,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 性作用。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后天 的教育和实践表现为很强的阶段性。有的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智能发展呈负加速度趋势,婴幼儿时期发展速度较快, 大约在1 4岁左右发展速度减缓,青年时期发展趋于成熟。 这虽然不是精确的生理学理论,而且因人而异,但这个结 论提醒我们,应当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刻,根据他们的 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品质和智能 发展。学校的任务,主要是让他们具有以后参与社会生活 和职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促

3、进他们身心品质的全面 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学上的素质概念,是心理学素 质概念的引申,它强调的是后天素质的养成,是先天素质 和后天素质的整合。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 学习、训练而逐步内化的养成素质。因此,我们所说的素 质教育,应当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 影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智 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 人类文化向个体身心品质内化,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 实的基础。这种基础是递进的,当个体的发展达到一个新 的水平时,就同原有的基础整合而构成新的发展基础,这 就形成了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说,素质教育是以提 高学生

4、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其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促 进学生内在的身心品质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和 “内化”是人的素质形成和提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 学的基石,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只有从总体上 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才能科学准确地实施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素质的内在性,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良好的 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上。这种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 和发展,是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艰苦的思考实践实现的。 现代教育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意在使学生在学习和对信 息的摄取、加工、运用过程中,达到知识内化和情感意志 品质的养成

5、,形成内在的潜能。由于素质的内在性,使其 难以从外在表象上进行直接检测,不能量化,只能根据个 体长时间、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实施间接判断。(二)素质教育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按照教育学的解释,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 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与社 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是 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养成素质的融合,人的知识的积累、 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和精神情感的养成,是构成人的素 质的基本方面。这种素质的基础性,为人的继续学习和发 展,为从事社会生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素质的整体性,所以素质教育特别强调人的发的整体水

6、平,其着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 如何发展。所谓高素质的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 多方面能力的人,能够思维快捷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人。这种素质,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反复磨炼会 逐步提高。我们这里所以强调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在于提醒人 们把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 成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防止对素质教育概念 的泛化,只是把各种外在的能够量化的行为能力,作为衡 量个体素质高低的标准,反而忽视那些基本方面。教育学 上的素质概念是指先天与后天的整合素质,这种比较稳定 的身心基本品质,是人发展的基础。个体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逐步形

7、成各种外在的行为能力, 成长为各种不同能级的专门人才。并且随着知识和能力的 多方面的增长,还会促进个体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职 业教育的主要危险,不在“应试教育”,而在于忽视基本品 质教育,把正规学校教育蜕变为训练工匠的培训班。二、现代教育观与全面素质教育现代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到工业经 济社会,再到知识经济社会,表现为生产资源重心的转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 表现为教育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 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观的核 心。必须说明的是,任何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后者否 定前者,而是前者发展的结果,是对前

8、者的继承和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单项的,它们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知识是形成素质和能力的基础, 知识通过思维内化成为养成素质,形成能力。素质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外化为能力。能力和素质 比较而言,能力是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的。所以,突出 能力,容易导致忽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实际上,素质比 能力更内在、更根本。行为能力则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 行为能力又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 能力的基础,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特定实践活动中的整 合与发展。职业能力属于特殊能力,它不是职业知识和职 业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职业实践

9、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和类化,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以特殊发展和整合,从而形 成较为稳定的职业能力。所以,一个合格专门人才的成长, 需要经过四个过程:一是学习过程,即在普通教育基础上 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专业实践过程,通过对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形成多种专业能力;三是职业 能力训练过程,在实际的职业岗位实践中,通过专业知识 和专业能力的迁移和类化,形成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从 而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然后,再经过反复社会职业 实践,使这种职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独立地分析 和解决职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专门人才。前三个过程是在学校里完成的,最后一个过程是在 社

10、会职业实践中完成的。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都是形成 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能力是知识、能力、素质在职业活 动领域的特殊发展与整合。在学校,只能完成人才基本素 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毕业后立即 顶岗”,成为合格人才是难以实现的。否则只能降低人才 的规格标准,为了追求操作技能的熟练,牺牲知识、能力、 素质的有序协调发展。全面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 的产物。人们普遍认为,2 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知 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前景,也以其 迅猛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面对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 挑战,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1、要求把 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 础上,当代劳动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职业学校 面临的首要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现代劳动者的素质, 不应单指劳动技能,不能过分突出那壁能量化的技艺指标 它还应当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现 代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差别,与其说在手工技艺方面,毋宁 说在技术方面,在知识和智力方面。一般认为其熟练程度 取决于普通教育程度、专业知识素养和由实际工龄表现的生产经验。职业能力,就其内涵来说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代 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社会需求变化和个性发展。在知识经 济时代,生产第一线岗位操作人员己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 其职业分布是专

12、业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50年代劳动者队伍中蓝领占65%, 1956年白领超 过蓝领,现在的蓝领工人已下降到1 3%。从这个意义上 说,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方式 和价值观念根本性变革的结果。生产方式由体力劳动为主 转变为以智力劳动为主,知识成为提高就业机会和竞争能 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受教育程度和终身发展的能 力,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 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全 方位的,不仅要求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也要求人的社 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人人都要以满足社会 对劳动需求为目标,积累知识,培养创造力,

13、提高对社会 变革的适应能力。由于一技之长的使用时间大大缩短,难 以维系终生,必须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学习新的技能,这就 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终生学习和即时学习。但是,要取得好 的学习效果,必须有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即人们所说 的必须接受全面素质教育。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加快,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o E C D国 家统计,教育程度低的人平均失业率是1 05 %,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只有38%。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正在造就和发展一个新兴的阶层知识型劳动者阶层,即掌握一定科技和专业知识,又能实际动手操作的劳动者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员,大多受 过较

14、高层次的教育,有的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受过高等职 业教育,有的则是受过完全的中等教育后,又接受了专门 的职业能力训练。这一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促 进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于知识创新 和衰退速度加快,掌握新知识成了每个人的生存基础,学 会学习就成为所有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学 会学习,不单表现为不断扩大知识和寻找处理大量信息的 能力,还表现为运用知识,实现卓越目标的能力。以上可以看出,面对2 1世纪的挑战,社会要求的是 全面发展,具有广泛、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的人才,全面 素质教育也就更加突显出来。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 程改革遇到的两难选择是:既要使学生获得更加

15、良好的综 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专门职业技能。 两者在时间安排上是有矛盾的,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看 待全面素质的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素质是学生智力开 发和个性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的重心应是为学生提供接 受终生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 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那种以突出职业技能为重点,削弱 综合素质教育的做法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不符合现代职业 教育要求的。三、职业学校如何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人生成才的关键时刻,全面素质教育是人生成才的基础,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共同要求。中等职 业学校教育,还必须同时为学生发展职业能力打好足够的 知识基础,实施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

16、,并为他们进入高一 级学校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当以“三个面向” 为指导思想,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应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邓小平同志1 9 7 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 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的内容、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他同时指出,“更重要 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 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 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我们必须据此确定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调整职业教育 的结构和课程体系,使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教 学内容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的规模、结构要做到供需基本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