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语言艺术浅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KB
约4页
文档ID:207270188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语言艺术浅析_第1页
1/4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 语言艺术浅析杨彬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张培棊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其译作备受广大翻译学习者推崇该文以张 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从选词风格、句式特点、文化内涵 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该书的语言艺术,希望能给翻译爱好者带来些许启发和帮助关键词:张培基;选词风格;句式安排;文化内涵;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节选了众多脍炙人U的现代散文名 篇,题材广泛,其中既有慷慨激ffl、直抒胸臆的家国情怀,又有娓娓道来、情真 意切的日常生活,也有山河多娇、引人折腰的壮阔美景因此,不同的题材势必 耍求在翻译过程中以内容为依据,以风格为统领,在选词、句式、文化意象传达 等层面既原汁原味地传达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内容,也要准确无误、雅俗共赏地呈 现给译入语读者1选词风格在中英互译的过程中,词语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词语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整篇文章的风格特色汉语具备形象性特点,词义往往比较单一,固定;而英语 词汇具有功能性特征,词义灵活、广泛11李大钊《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饱含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斗志,因此,张培棊先生在翻译时,首 先对本篇文章的题目进行了重新理解,将“国运”翻译为national crisis,将 “雄健的国民”译为heroic nation。

值得一提的是,李大钊先生的这篇文章成文于1923年,时值中W处于半殖半封 的深渊,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但此时的中国大地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 中国共产党成立两件大事的洗礼,已经出现了民族觉醒的喜人迹象如果将“艰 难的国运”直译为difficult national fate,则不能体现当时面临的亡国 灭种的深重灾难因此crisis这个词比difficult fate更直接有力传达出亡国 灭种的紧迫感另外雄健的国民译为heroic nation,将国民形容为“英雄般的、 英勇的”,nation既表示国家、民族,又能表达国民的含义,可谓一语双关,顿 时将整个国家民族和全体国民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气神传达了出来此外, 原文“我们的扬子江、黄河……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 一泻万里的魄势”中的“浩浩荡荡、滚滚、一泻万里、魄势”所表达的是中华民 族面对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气概张培基翻译为“the two mighty rivers negotiate deserts and gorges until their turbid torrents surge forward with irresistible force”。

其中 “mighty, surge forward, irresistible force”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原文的磅礴气势,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男举一例朱德《母亲的回忆》讲述了朱德对母爱的缅怀和颂扬,语言平实简约 却又感情真挚张培基先生将此标题译为“loving memories of mother”如 果没有“loving” 一词,簡单地直译为“memories of mother”则显得苍白无味; 而加了 “loving”则将朱德对母亲的爱完全呈现了出来读过张培棊先生这本译著的应该熟悉,该本译著中有数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比如《我的父母之乡》、《想北平》、《故都的秋》等经典佳作它们的共同点 都是将作者真挚的感情通过景色的描写传达出来那么在翻译过程中,无言的景 色如何表达的棚棚如生、活灵活现、赋予之人气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在译者的选词 上例,《我的父母之乡》中冰心先生这样写道:“从严冷枯黄的北方归来,看 到展现在我眼前的青山碧水,红花绿叶,使我惊讶而欢喜”张培棊先生译 力:Returned from the bitter cold North with its drab and dried up vegetation, I was amazed and delighted when greeted by the charming scenery of sapphire mountains and emerald rivers as well as red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原文中,作者将北方的寒冷肃杀、万物萧条与南方故乡的温 暖宜人、生机盎然做了对比,背后传递的更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所以,忠实译出 原文的景色描写还远远不够,张培基先生选取“amazed, delighted, greeted, charming”这四个词语,将景色生动化、拟人化,仿佛景色在问候远道而来的游 子,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作者愉悦的归乡之情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感情色彩比较浓重的散文时,首要考 虑的是整篇文章的感情棊调,在原文的棊础上进行恰当的选词或补充以达到全 文感情基调一致的目的,以细微之处引领文章感情基调,再以全文凸显细节画 龙点睛之效,二者相得益彰,值得借鉴2句式安排汉语和英语的句式在行文特点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汉语句式基于感情表达的需要 会较多地使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主要靠“意合法”达到语义上的贯通m而英语思维决定了英语句式追求话语意义表达的直接化和简 单化,很少釆用汉语中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描物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翻译过程中句式安排要服从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本身茅盾《白杨礼赞》中对白杨的赞颂有这样几句排比反问句式:“当你在积雪初融 的高原上走过……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 你……家乡的哨兵?难道你……那种精神和意志原文中茅盾先生用四个排比 反问句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这四句话时也连续使用了 四个“how could you”来处理原文中的四个“难道”四个排比句描述的是一 种事物,惯常的英语翻译方法是提炼出一个主语做引导,最后以陈述句结尾但 张培基先生男辟蹊径,忠实于原文的感情和句式,也以同样的句式翻译出来,呈献给读者的是力透纸背的对白杨的赞美和对人民革命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热 情歌颂[3] 归根到底,翻译过程中的句式安排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原文的表情达意,脱离原 文的感情色彩去生硬地处理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差异则会导致译入语的读者得 到冷冰冰的译作而体会不到文章背后饱含的真挚感情和温度很明显,张培基先 生在翻译时很好地考虑到了这一因素,所以中外读者都能从张先生的翻译中体 会到原文背后的感情3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中外读者在文化内涵理解层面会遇到诸多的障碍翻译涉及文 化背景的理解,难就难在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翻译U1,因此,张培基先生在 翻译近现代散文名篇时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内涵的可译性和中外读者的接受度, 尽可能地对影响理解的中丙文化意象进行了巧妙地处理例,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以其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讽刺了国 民性格的弊病原文标题“差不多”二字是普通民众的一句口头禅,背后反 映的是中国人力人处世不走极端、圆滑世故的中庸持点。

如果直译为“Cha Biiduo”,外国读者不谙中国文化的话很可能会不知所云,张培基先生将其译为 "About the same”,意为:大致一样这样就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文化差异带来 了理解障碍另,庐隐《恋爱不是游戏》说“和尚最大的努力,是否认现世而追求未来的涅槃, 但他若不曾了解现世,他又怎能勘破现世,而跳出三界外呢?”这句话中“和 尚、现世、涅槃、勘破、三界”均为佛教词汇中国人深受儒释道文化的洗礼,对 这些词汇并不陌生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译者需 要找到适当的替代词汇来填补这以巨大的文化鸿沟张培基先生将上述几个译为 “Buddhist monks, this life, future nirvana, see through, mortal world” 尽管上述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文中的佛教文化意味,但至少外国读者在理解起 来会更加容易显然,对于民族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章,译者要不断进行源语与目的语两种 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 m有鉴于此,张培基先 生都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恰当的转换,方便了外国读者的理解4结论张培基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将众多优美的近现代散文译为 佳作传播到英语世界,架起了中西人民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国内外英语学习 者提供了帮助和启发,必将进一步促进中丙文化的交流,具有极大的学术和现 实价值。

[1] 胡德香.张培基先生中译英艺术探[J].孝感学院学报,2002 (4) :60.[2] 贾雪睿、李晓石.汉英语篇逻辑模式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J]. 2001 (4) : 94-99.[3] 曹广存.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 (6) :127.[4]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