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6944366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2分)A、泠泠淙淙( cng ) 拾级( sh ) B、分道扬儦( bio )黑黝黝( yu )C、无精打采( ci ) 恣雎( su ) D、忧馋畏讥(chn) 拮据 ( j )2、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A、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 B、向吾不

2、为斯役 ( 从前 )C、则久已病矣 ( 生病 ) D、而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窘迫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青”,“日月”同在为“明”。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_。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A、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B、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C、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D、

3、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句话的主干是“天空中挂着圆月”。B、“风雪载途、花枝招展、温声细语、举世无双”这四个短语,结构不全一致。C、在这泉水的交响曲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变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D、英国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用大量事实控诉了日本侵略中国,滥杀无辜。这句话表述完整,没有语病。5、对下面语段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在生活中,现代人智商的提高还是大量依赖于面对生

4、活的挑战并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计算机和I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不仅让所有人受到挑战,而且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生活节奏更快、脑力劳动更强、认知速度更高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除了工作上应用计算机外,就连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A、现代人智商的提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B、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可提高智商C、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D、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的6、下列关于名著格列佛游记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B、大人国国王居然用“绳技比赛”选拔官员;“简化言辞,以物示意”发生在

5、飞岛国。C、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和寓言的笔法,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做了痛快淋漓的鞭挞。D、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经历。二、阅读与赏析(共52分)(一)(4分)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香。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注】社肉:祭土地神的肉。7、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赏析。答: 8、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二)(12分)孙膑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

7、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孙膑列传【注】孙膑,孙武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一书。重射,下很大的赌注。临质,靠近比赛。刑馀,受刑。9、下列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田忌欲引兵之赵 B、窃载与之齐C、田忌信然之 D、田忌从之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孙膑在梁国受过刑,齐国使者听说他的遭遇后就帮他运到齐国。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C、孙膑分析梁赵两国交战,魏国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肯定疲惫不堪。D、孙膑用计谋围魏救赵的方略

8、打败了强大的魏国。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A、窃载与之齐 ( ) B、齐威王欲将孙膑 ( )C、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 D、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12、把下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答: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答: (三)(5分)茱萸之谜 余光中 (1)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慆(to)兮,榝(sh)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

9、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2)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3)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

10、“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4)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

11、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5)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6)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

12、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7)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13、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三个方面即可)(3分)答: 14、请写出文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2分)答: _ (四)(5分)警句 徐懋庸(1)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

13、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2)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3)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