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小说家谈小说名师导航内容感知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茅盾在同年《人民文学》第六期做了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谈的主要就是茹志鹃的《百合花》茅盾的赞扬,才使《百合花》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这也给小说的作者茹志鹃以巨大的鼓舞,让她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本文就是茅盾先生《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节录文章针对茹志鹃的《百合花》作了深入详实的评价,并对分析小说作品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咬文嚼字1.字音跌宕(dnɡ) 撂(lio) 讷(n) 忸怩(niǔ n) 憨(hān)执拗(ni) 尴尬(ɡān ɡ) 讪讪(shn) 裸露(luǒ) 鹿砦(zhi)2.多音字3.形似字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剖析: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
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唯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明变得顺理成章2.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剖析:作者的这段话为这篇小说奠定了基调一连用了两个“最”字,高度评价了《百合花》的艺术成就;用“抒情诗的风味”概括了小说的艺术特色3.“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剖析: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并不是冲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愧疚,是因为当初通讯员去向她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担架队员却牺牲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想到这些,她的内心十分痛苦,所以当卫生员为难地不好将“老百姓”的被子放进棺材时,她终于控制不住情绪了这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表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热爱二、重点语段“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至“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剖析:这一段,作者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说明了小说是如何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的作者以小说中对通讯员的两处细节描写为例:一处是小说中“我”刚认识通讯员时——“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另一处是“我”同通讯员分别时——“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两处看起来是闲笔,其实闲笔不“闲”,异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年轻活泼、热爱生活的品性审美鉴赏人物平凡 表现独到《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作暗场处理,不作正面描写。
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