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州疗在密陇研究生课程论文浅析水在建筑中的应用——以苏州建筑为例姓 名 张颖学 号 1111011054专业名称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指导老师 洪 杰提交日期 2012年4月浅析水在建筑中的应用——以苏州建筑为例摘 要:苏州水与建筑空间的处理具有优秀的传统不但整个城市总体规划,而 且众多的各类建筑,无论是苏州传统民居还是现代建筑,甚至于园林建筑,无不 着意于利用水面,创造一个富有意境的水空间关键词:水 苏州传统民居 苏州现代建筑 园林建筑引 言:苏州建筑地方风格的形成得力于古城得天独厚的河道水系以水为中心 的城市规划结构,河道与街巷平行相邻,又纵横交织成双棋盘式水城格局,是水 在古城中应会贯穿建筑临水而造、枕水而筑、引水而入等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与 水相融合,且构成优美的水景,成为苏州建筑地方风格的特征苏州是一座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水就是她生命线,毗邻太湖,东 依长江,京杭运河还穿城而过,2500年前的护城河依然静静的流淌 水,俨 然成为了苏州流动着的血液1苏州建筑中的水文化水是江南的灵魂,柔水三千织出了水乡江南的旖旎风光人们与水为伴,与 水争斗,与水共存水的温柔、水的清新、水的奔流、水的力量都融进了苏州 建筑中。
因此,无论是城池的规划、村镇的建设,还是民居的营造都具有水域的 特点,做到了拒水之害,用水之利,弥补天地之缺憾,这一•切足以说明苏州建筑 中必然渗透着水的文化2水与苏州建筑苏州水与建筑空间的处理具有优秀的传统不但整个城市总体规划,而且众 多的各类建筑,无论是苏州传统民居还是现代建筑,甚至于园林建筑,无不着意 于利用水面,创造一个富有意境的水空间如苏州八座水陆城门的位置,不拘泥 于城市格局上的对称,而是根据所处地势和河流走向来决定盘门是全国绝无仅 有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规模雄伟,气势磅礴,水陆两门相依布置成“水陆相伴, 迂回屈曲”,且考虑水的流向、防洪、通航等因素,故朝东南呈曲尺形布局,风 格独特、水陆巧妙结合的古城门,且四周环境特别优良,城门、城墙为水围抱, 城内瑞光古塔掩映在绿荫中,出门迎面有苏州第一高桥——吴门桥凌波飞跃桥 前面还有二小桥,彼此呼应,环顾四周是水环水、桥接桥,处身其间则有“舟在 波上漂,人在画中行”之感,构成十分诱人的水城意境空间宋平江府城管驿区的规划,堪称古代设计之典范位置在水道要冲而且闹中 取静其中姑苏馆不仅建筑宏丽,布局精巧,而且与水系结合得十分巧妙馆内 四组临水客房,可临水俯视过往船只和水乡街景。
客房区之南而又布置了一个百 花洲的园林,引入水源小桥流水,绿丛湖面,亭台廊榭登城墙上有姑苏台可近望胥江及城河,远眺西南群峰的秀丽景色平江府的 寺庙也多傍水而建,如报恩寺、能仁寺、北禅寺等均是寒山寺更有水陆二路入 寺,水系贯通寺内外其它如学府、仓库等也是内外水系息息相通,与水系结合 得非常好2.1水与苏州传统民居2.1.1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苏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其民居代表着中国传统居住文化、 中国江南居住文化、水乡文化,在建筑形态上显示了人们在封建社会的江南的居 住方式与生活趣味苏州城镇民居大多沿河而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前街后河的民居形式,当路 河之间较宽时,就有了进深较大的严谨的古典大宅建设,而当路河之间的距离较 小时就会出现前街后河的普通民居,河边即路,路河平行半路河相交时,就有 了桥由于桥的存在,车辆用的较少,近距离步行,远距离运输一般都是走水路, 正因为这一交通因素,决定了村镇的布局一般村镇沿水而建,乡村沿河长发展 在河网交叉的地区,乡镇往往成团发展水乡居民的各种建筑也尽可能地接近、 利用水体,形成亲水空间效果如临水开门窗、设水埠、纳水内凹,以及船转弯 等,居住建筑本身,则多用披、出挑、吊脚、枕流等方式,扩大建筑空间。
2.1.2水对苏州传统民居的影响太湖边的苏州,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加上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来的充 沛雨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苏州特有的水环境,决定了苏州的建筑类型江南 水网地区水网密布,决定了江南民居依水而建,河流的自然形态决定了它所联系 的建筑环境的布置,进而决定了苏州民居沿水而建因此,苏州民居选址都离不开水,一般有背山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等 建筑形态,所以有“人家尽枕河”的说法一般的临水建筑,有自己的码头,水 上交通极为方便不少的临水建筑都注重景观,在临水一侧设有较大的景观窗口, 有的还设有美人靠,以供居民休闲,从而造就了 “河丛门外过,推窗望流水”的 境界2.1.3水在苏州传统民居中的应用苏州古民居建筑缘水而建,与水相依相融,粉墙黛瓦,造型轻巧、体态玲珑、 立面简洁、风格柔和、色彩淡雅,粉墙照影,无不显示出素、净、雅的艺术特色, 以及依水而建的建筑方式和枕水而居的生活特点历代建造的各种类型的大小民居依着街坊布局,大中型者多呈纵向三合院、 前街后河递进式平面布局,较小者则多临河、贴水灵活布置,无论大小民居均呈 连列示顺接或沿河布局的城市总体、水陆交融居住街坊的群体、再到居民建筑的 单体,三者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层层相套,相互联系,密切结合,构成苏州古 城独特的城市肌理。
水巷民居水巷是一种两组民居中间夹一河的布置形式,河道两侧的民居都压驳岸而 建因此,家家户户都靠着河,形成一条供船只来往的水上小巷,每家临河处 都开着门,门外筑有水埠幽深的水巷中,其两边的民居平房与二层楼房错落 相间,两旁民居的各式明窗护栏以及院墙花术配上河埠码头,有的悬挑、有的凹 进、有的实砌、有的为了遮阳避雨搭顶盖瓦,把民居和河道有机地连接起来处 处是景,处处是画此外,水巷中还有不少临河的小建筑,如水桥头 水廊桥、 水墙门水亭水弄堂、水栈……这些水边建筑为水乡城镇墙添了几许风采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 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 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 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从水路上看,枕河人家: 山塘街河逶迤平行,绵延七 里山塘河东段水面幽深宁 静,民居临水构筑,水流侵蚀 的木桩上支撑着水榭水阁,这 才是真正的枕河人家,各种河 埠石级依次掠出水面西段水 而疏朗宽阔,夹岸花木扶疏, 绿树浓荫古桥或高或低、或 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形态 各异从陆路上看,传统老街:沿街两侧大多数是晚清至民国年间的建筑,单门面 就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雀宿檐门等多种式样。
至今仍居住着大 量原住民,洗衣用井水,夏天摇蒲扇,冬天哂太阳,过着“低碳”生活,延续着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逢七月卅日地藏王生日,家家门前烧“狗屎香”,七 里长街星星点点,为他处所无2.2水与苏州现代建筑2.2.1苏州现代建筑特点苏州建筑空间一直都有与园林、庭院和绿化紧密结合的传统长期以来,各 类建筑在设计中结合叠山理水的园林、庭园空间,利用街巷河道的边沿、建筑的 天井、墙角等小空间加以绿化,引入自然,使人、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一•些苏州 新建筑也继承了这个做法,利用庭园空间组合建筑群体,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苏州 地方风格,体现了苏州地域特色,与苏州传统风格一脉相承2.2.2水在苏州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苏州南林宾馆南林饭店山水楼,利用基 地中原由林木繁茂的小山,建 筑绕山曲折有致布局,在楼和 山之间,扩?]〈、建导、造小桥 将门厅大厅悬挑在水面上,使 建筑与山、水、林等大自然融 为一体,未入大楼己在门前领 略到水都然风情宾客在布 局自由大方、尺度宜人的大厅 里,透过大片落地窗,南眺有小桥流水,山水景色秀美;北望一泓碧水,庭院雅 致尽收眼底2.3水与苏州园林建筑2.3.1苏州园林建筑特色苏州所在的地域文化圈,属于吴文化,深深的影响了这方水土人们的价值观 念以及生活方式。
在苏州园林的建筑空间中体现出了对文明与和平环境的推崇, 建筑空间环境也以各种形式渗透文化气息,充实空间环境的内涵其中,榭舫多属临水建筑,其体形为了与水面调和,从整个形体轮廓到门栏 槛,多以水平线条为主榭常为水阁,置于池畔,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 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梁柱结构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屋顶多为歇山回 顶式舫多建与水边,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舫的平面分前、中、后三段,前舱 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则多为二楼屋顶式样通常是前后两部分采用歇山顶, 中部为两披式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它的水,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因此有“无水不 园,园因水活”一-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亭台楼 阁依水而建,灵石桥梁亦依水而造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仿佛水是园林血 液;有了水,山石草木都有了影子,太阳有了反光,仿佛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更有着“雾里观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意境2.3.2水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沧浪亭在苏州众多名园中,沧浪亭 是水宅园中经典建筑沧浪亭位 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 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问, 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 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 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 外。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 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沧浪亭三面皆水,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古城“千 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可见,沧浪亭的水就像它的灵魂一样,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小结苏州建筑筑是对水的咏唱,苏州建筑中的水文化实际上是苏州人民善待自 然,因势利导,创造了 “天人协和”的极佳的生活环境,是人们长期治水理水所 取得的丰硕成果,善用水则为利,不善用之则为害夸天我们所见的小桥流水其 实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科学非常先进的交通设施和给排水系统古代没有汽车、火 车,人抬马拉花费大、效率低,水运是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先人经过数千年的辛 勤劳动和艰苦实践,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常言道,安居乐业不能安居,难以乐业,古今皆同我们能否做好“水” 字的大文章,优化整体环境,与建筑结合恰当,这将关系到苏州人民的前途和命 运参考文献:[1] 吕学军.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中外建筑,200^3):97 -98[2] 刘敦桢编.苏州古典园林[M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 余绳方.苏州古城保护机器历史文化价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8[5] 徐懿睿 钟兆荣.苏州园林中的水文化内涵.2009.01[6] 州市山塘街:水城古街 粉墙黛瓦.2010.04[7] 高娄辉 洪 杰.浅析苏州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的影响.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