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6821320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些同共特征 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 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涉及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能用简单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2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科学知识:1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 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3. 解病毒

2、也是生物中的一类。4.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和影视作品。2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对细菌、霉菌、病毒这些常见微 生物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有初浅的了解,而且这些认识多为感性的,不作深入系 统的研究。对细胞的认识也停留在知道生物由细胞构成的层面,粗略了解细胞有 大小、形态不同。三.课时安排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做酸奶1课时馒头发霉了1-2课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

3、物;2.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3. 能够用图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儿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1.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2.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3.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2.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难点: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三教学准备1. 提前一周采集水样,或制作“小水塘”。2. 载玻片、滴管、显微镜。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观察采集到得水样1. 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带价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

4、仔细观 察一下你带的水样是什么样的?3:学生用五土镜等矗-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4. 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一显微镜)5. 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 呢?(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 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 的基本构造。教师简介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2. 教师示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强调轻拿轻放。3. 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到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片不要碰着盖玻片;(3)不能用

5、手触摸目镜和物镜。(三)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 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 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2. 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 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 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 进行描述)4. 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非 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把它们叫做微 生物。(板书:微生物)(四)阅读列文

6、虎克的故事1. 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做相应补充介绍。(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 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发言。2 .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1)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 生物,认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2)谈话: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目前,还有许 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希望大家也能想列文虎克那样不断探究,不 断发现。(五)拓展延伸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为什

7、么说它们是有生命 的?2.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提出自己证明的办法。3. 活动:用消毒牙签在牙缝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在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 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六.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微生物:鼓藻水蚤钓钟虫草履虫轮虫教学后记:第二课做酸奶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2. 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识与技能:1.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 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3. 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4. 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5. 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6. 认识病毒及

8、其对人类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3.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 病毒的有关知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做酸奶的活动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三.教学准备:鲜奶、白糖、保温杯。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第一阶段,在上节课利用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1. 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 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 料

9、表,或许会有所发现)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C、4(TC;二是 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用塑料器皿。3. 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 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注意要点:一定要选用新鲜原味全脂或低脂鲜奶,你要选择营养强化或 调味牛奶,同时要和白糖一起烧开杀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 谈话:前儿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 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 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

10、好喝的酸奶。2. 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 全班汇报并交流。4. 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 .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 题讨论并猜测。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 料。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1 细1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1 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1 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4. 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1 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物

11、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1 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八代以后的数量。%1 预测第21代细菌的个数(上百万个)。汇报实验后的结论、感受。5. 讨论并交流:酸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 教师小结: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四)了解细菌的功与过1 .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得资料,谈一谈细菌的有功之处。2. 教师小结细菌的有功之处,并伺机出示优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3. 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得资料,谈一谈细菌的“过二4. 教师小结细菌的“过与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5. 谈话: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6. 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

12、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 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 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 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 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五)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L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 学生自由回答。3. 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 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每一位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 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 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传播?我们应该怎么

13、预防?5. 教师教师小结并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六.板书设计:做峻奶乳酸菌细菌病毒病菌教学后记:第三课馒头发霉了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1. 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知识与技能:1. 知道没是-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2. 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3.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2. 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一 教学重占与难占.一 重点:探异在什2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三.

14、教学准备:发霉的物品(新鲜的馒头或其他发霉的物品),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 放大镜、显微镜、霉的载玻片标本。: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2.用多媒体展现霉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交流:你在哪里见过霉?是什么物体发霉了?当时的环境、气候等情况 怎么样?3.(二)1.讨论: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观察霉的形态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 什么形状的。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显 微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

15、里,并洗 净载玻片和双手。2.3.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 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 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三)提问疑问,引导设计实验1. 激疑:你认为霉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2. 在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霉能够生长,就可以说 明它是有生命的。倡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霉的条件。3. 引导假设。(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 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4 .设计实验方案。(1) 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 个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2) 学生对比实验,并把设计意图写下来。(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