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语文版 试题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6818737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语文版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语文版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语文版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语文版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语文版 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回顾本周要讲的内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吴汉何尝杀妻。学习这两篇课文,要学会驳论文“破中有立”的写法以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鲁迅邓拓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文章结构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第三部分(68):作者正面论证,古往今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结构图示:2、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的有力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

2、人的民族自信心。3、艺术特色(1)运用了驳论点和驳论证两种方法。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驳论点和驳论证两种反驳法。第二个层次是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对方论据的分析,指出中国人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第三个层次,针锋相对地提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论点。因为“有中国人不失掉自信力”真,那么,与之相矛盾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命题必然假。显然,文章有着很强的逻辑力量。(2)语言犀利、生动、洗练而又周密。文章的语言犀利、生动、洗练而又周密。语言的生动、洗练首先表现在

3、“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上。从修辞上说,这是仿词。你说“自信力”,我来个“他信力”,既十分巧妙地指出了对方论证的不严密,又揭示了某些人愚昧麻木的实质,再加上一个“自欺力”来批判,可谓入木三分。第1自然段的“总”“只”“一味”这三个副词的使用,也是很见功力的。“总”,表明时间之长,频率之高;“只”,表明根本不作别的考虑;“一味”,表明专注于此,表明陷于泥淖之深。三个“是事实”连用,看似笨拙,实则别具匠心的妙笔。首先,从文理上说,不用这几个字,就成了自己在叙述事实,而用上这几个字,就成了对对方论据的肯定,为下文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作铺垫。其次,从表达方式上说,不用这几个

4、字就是叙述,用上这几个字就是判断,是议论,更符合文体要求。第三,从句子结构上说,用叙述句作判断句的主语,就增加了结构层次,使得行文凝重而不漂浮。第四,每个分句的谓语都是“是事实”,就构成了一组排比,使句式齐整,语气饱满。行文的洗练则表现在,读者反复阅读也找不出哪个词句可有可无甚至是意义不大,而且越读越能读出味来。言简意赅,应当是对本文语言洗练的很好解释。这里我们可分析一例:“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一句包含着好几个层次的意思。最基本的意思是他们的光辉照耀着历史;第二层的意思是,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第三层意思是,这正史是所谓的正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

5、第四层意思是,所谓的正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从文章论述的中心看,第一层基本意思就够了,然而却可能失于简单和平直。作者在表达这基本意思的同时,从字里行间举出了更丰富的内容,对于中心思想的表达也更深刻,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这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光耀,连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史书都掩盖不住,可见其光耀之巨大,光耀之辉煌。同时,这样的语言也凝练隽永,耐人寻味。吴汉何尝杀妻1、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第二部分(28):以四段史料和后汉书上没有记载为据,证明“吴汉不曾杀妻”,进而批驳错误观点。第三部分

6、(9):告诫人们,把历史故事搬上舞台时不要胡编乱造,歪曲事实。结构图示:2、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一出旧戏斩经堂中“吴汉杀妻”这一情节的考证,指出吴汉杀妻这一情节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进一步告诉人们不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否则就会上当。3、艺术特色(1)史料丰富。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文章批评的是一出名为斩经堂的旧戏,这出戏说吴汉杀了王莽的女儿,即自己的妻子,扶助刘秀恢复汉室江山。作者在简洁地复述这一剧情之后,首先明确指出,吴汉杀妻的情节,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然后以后汉书和东观记中的四段史料展开论述。第四段史料第一段是关于吴汉生平的,以此说明吴汉根本没娶王莽的女儿;第二段和第三段

7、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要说明的是吴汉妻子的名位正常,没有杀妻的可能;第四段是关于吴汉为人的,要说明的是吴汉“质厚”,也不能杀妻。(2)观点鲜明。本文的文化内涵价值主要并不在于具体史实的澄清,而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的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并告诫人们,“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这一观点对于指导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第三,编出吴汉杀妻的故事究竟是抬高了吴汉的身价还是诬害了吴汉。作者指出,剧作者认为吴汉杀妻的故事能抬高吴汉的身价,而在今天

8、看来,却是诬害了吴汉。这里实际上是在批评剧作者的愚忠和诛连的封建观念。按照我们今天的观念,每个人都是人格独立的,因此,即使吴汉真的娶了王莽的女儿,后来要扶助刘秀,也不该杀妻。(3)逻辑性强。本文在形式上的价值,就在于培养议论文特别是驳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因为说有这么回事,一个材料就能证明,当然为防孤证之陋,人们也尽可能地多找材料。但是说没有这回事,即使有很多的材料,也未必能证明。例如搞汉语史的,要说左传中没有这个句式,就必须把左传从头到尾查一遍。同理,说吴汉杀妻,只要有一个史料,就是有根据的,而要说吴汉未尝杀妻,即使有许多

9、史料,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缺乏说服力。因为人们要说,这些地方没有记载,你能保证别的地方没有记载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所举的四则史料,尽管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不足为据的。因此,本文的最重要的论据并不是这四则史料,而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这句话。与这一论据相关的论据是“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绝不至于一字不提”。因此,尽管本文用了许多笔墨写四则史料,本文主要的论证方式却并不是归纳论证,而是演绎论证,所用的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上述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的推理:如果吴汉确曾

10、杀妻,那么后汉书必有记载,后汉书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所以,吴汉未尝杀妻。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四则史料呢?因为,史实的澄清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对于史料的量的把握,而且需要对于史料的质的分析。这四则史料的价值就在于,其内容都支持或倾向于吴汉未尝杀妻的看法,而不支持、不倾向于吴汉杀妻的说法。三、难点知识剖析1、鲁迅是怎样逐层深入进行批驳的?首先,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然后直接反驳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相脱节,出现论证的错误,接着正面立论,用不可否认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中国人有自信心,指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论证错误,最后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不要被表面文章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1、2、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为什么要删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撤走在东北的军队,致使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东北三省,不久又占领了东北一些地区。国民党政府一方面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一方面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国泰民安为名,号召一些民众“求神拜佛”以此消极等待,诓骗民众,蒙骗百姓,继续迎合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所以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它可以使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是国民党政府正在发展老百姓的“自欺力”,把一部分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的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当局。所以,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文中两段加黑点的文字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给删去了。3、吴汉何尝杀妻的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都举了哪些论据?其中哪条论据是最主要的?本文列举了后汉书吴汉传中的材料来说明他的生平与杀妻无关联,他的家庭关系很正常,他的为人朴实厚道。最主要的论据是汉代刘珍东观记中所叙述的一段文字,因为刘珍是专门编辑名臣列传的史官,所以他的话是真实的,他的记载证明了吴汉杀妻的不可能性。4、后来的剧作家为什么非要把杀妻的罪名安在吴汉的身上呢?剧作家们可能是为了抬高吴汉的身价,增强戏剧本身的曲折性、观赏性,也可能他根本不了解历史,因此说历史和戏剧是不等同的,对于戏剧不能胡编乱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