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818238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国 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医药英语真诚为您服务油抽柴米酱醋茶,这是人们常说的七件事,其中调味品占的席位最多,说明了调味 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己有数百年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调味品也在不断涌现。那么,中国调味品市 场今后向何方发展呢?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调味品正向着 品种功能多样化,包装高档化、卫生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调味品是粮食自然发酵生产的。在发酵过程中,又吸收了自然界中 的多菌种共同发酵,口味丰富,香味浓郁。6 0年代为了节约粮食,中国曾用豆 饼、联皮等粮食副产品作调味品的原料。但是,传统调味品在品种功能方面显得有

2、 些单调。而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调味品开始向多样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各 种以天然原料做的调味品或复合调味品、快餐食品调料、速冻食品调料、火锅调料 应有尽有。一些生产企业还根据中国南北方差异较大的特点,开发出不同地区消费 需求的产品,迅速成为热卖点。如加钙营养盐、加锌营养盐、黑米醋、饺子醋、慧 米醋等等新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生活。在花色品种增加的同时,多功能调味品逐渐走俏。如多功能复合调料,各 种酱、汁、粉形态的多用调料,用于拌菜、拌而、吃火锅的调料十分抢手。中国传统调味品在包装方面也开始下功夫。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有限公 司的研究人员认为,调味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更要有中、高档次的包装。

3、富有 特色的包装能迅速吸引消费者,厂家应力求形式多样、大小规格不同,既可家用, 也可旅游携带的多种产品。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人们在注重产品品质、包装形式 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卫生、健康。目前,中国调味品主要是加添加物和配兑以 及酸水解液三种工艺方式。添加物一般有增香类、增酸类、增甜类、增色类、增鲜 类,多在发酵后的原调味成分中进行添加,添加物比例较小,基本符合人体健康标 准要求。但在以配兑为主的调味品中,一些调味品中的植物蛋白水解液所含气氯丙 醇含高和焦糖色素所含的铉盐量过高,这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为大 豆水解液成本低,口前许多生产企业都在产品中添加大豆水解液,而

4、旦不作标示,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此外,中国酿造调味品一直存在食盐量过高的状况,加强低 盐,浅色及无盐调味品的开发生产十分必要。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调味品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十分重视消费者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从而不断适应市场的 变化,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调味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城乡居民菜篮子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调味品是一个历史悠久而方兴未艾的行业。早在五千多年 前,我国就有了人工制盐的生产,从此用盐加工调味品。大约在三千六百年前就有 五味之说。即甘、咸、苦、辛、酸。可见,我国调味品的生产源远流长,一直延续 相传。但是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致

5、使这一行业长期停留在古 老的自然发酵阶段。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除上海、天津、北京、济南、青 岛和东北儿家属于私人资本经营的调味品工厂外,绝大部分作坊仍以传统方式从事 手工作业。新中国建立初期,调味品的生产和经营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这些 作坊既生产,又销售,对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基本需要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 求大于供,国营商业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了产品的质量普遍下降和花色品种不 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调味品生产提出”加强领 导,统一治理,提高质量,保证供给”的方针,要求把旧企业、旧作坊引向健康发 展的道路。1956年,在调味品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同时,商业部

6、中国蔬菜食品杂 货公司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召开了全国调味品经营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产,保 证供给,稳定价格“的方针和”以地产地销为主,外地调剂为辅“的发展方向,要求 各地建立健全治理机构,加强对归门行业的领导。至此,按照我国调味品生产和供 给的传统习惯,多数产品归商办调味品工厂生产,形成了我国较为独立的商办调味品工业产销体系。1975年,商业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提出“就地生产,就 地供给,提高质量,讲究卫生,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产销工作方针。要求各 地注重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用机械化、半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逐步实现酿造加 工机械化。这次会议是调味品生产走向机械化的开端,也是我

7、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调 味品加工业的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为了实现调味品质量治理的标准化,促进调味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1978年商业部、轻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卫生部联合发布酱油、食醋、 酱类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这是我国调味品行业有史以来首次制定的质量标准, 为鉴定调味品质量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我国调味品的质量、发展传统名特 产品和开发新产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发展调味品生产摆上了重要地位,确定 调味品工业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1979 年,商业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制定了 1979年至1985年全国 调味品

8、、副食产品科技发展规划,在提出对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和开展调味 品科技研究的同时,建议在大、中城市商业局领导下设立调味品专业公司,如酿造 公司等,对加强调味品生产的行业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根据调味品行业 发展的实际情况,商业部、卫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豆制品、酱腌菜 质量、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从而使酱腌菜质量有标可依,调味品行业标准得以 完善和提高。1982年,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国食品 工业协会、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调味品生产的报告,对商办工业的发展重点, 实行扶持政策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决定对”专门生产酱油、醋、豆制品、腌腊制 品、酱、酱腌菜”等加

9、工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这一优惠政策对调味品工业休养生 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各级政府把发展调味品生产摆上了重要议程。在各级政府重视调味品生产发展的同时,商业部于1975全国调味品工作会 议后,在全国范围内牵头建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六个调味品 技术协作区,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协作和各种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 技术进步,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治理人才。组建了全国、地区、省市、 企业四级科技情报网,成立了全国调味品科技情报中心站,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传 播信息、交流治理经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中心。该中心主办的中国调味品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为行业和企业发展

10、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调 味品行业具有权威性的科技刊物。1985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商业部副食品 局牵头成立了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该学会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研究酿造工艺 与技术的重要理论机构,为发掘我国传统的名特调味品和开展酿造技术研究做出了 贡献。1986年,为适应调味品行业发展的要求,部分省市的调味品公司在自愿、 平等、互利、互助的基础上,自发组建了“全国副食调味品展销联合会“,在促进 交流、沟通信息、联产联销活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根据调味品工业的发展情况,商业部与1987年以来会R轻工部、卫生部和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分类制定了酱油、食醋、酱类和酱腌菜的分类行

11、业标准, 包括基础标准、质量标准和检验规则等,卫生部于1991年修订了调味品卫生治 理办法,为加强调味品行业产销的治理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94,原国内贸易 部工业司与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举办了 ”全国酸水解夜生产技术研讨会“本着“百花 齐放、白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我国酱油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对”酸水解夜”加强生 产治理的若干意见,以规范市场行为。在党中心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全 国调味品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团结奋斗、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在产品产量、质量、 品种、工艺、技术改造、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发 展和餐饮业及方便食品的兴盛,促进了调味品工艺改进,品种增加,质量提

12、高,并 使其逐步向营养、卫生、方便、适口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标志有:一、产品产量呈持续增长局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味品的生产和经营出现了空前的繁 荣和兴旺,成为副食品市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酱油年产量达450万 吨以上,食醋产量200万吨,酱类60余万吨,酱腌菜250万吨,上述产品的年 增长率都达到10;新型复合调味料比上年增长20,总量达10 0 余万吨,是调味品中增长最快的一类;另外,味精55万吨,酶制剂24万吨,柠 檬酸20万吨,甜味剂14万吨,其他食品添加剂近15万吨。由此可见我国调味 品的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二、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条件不断完善。从酱油

13、工艺讲,生物工程酱油己在我国山东投入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高档酱油的生产己在大城市及部分省会市逐步占领市场;从酱油设备讲,圆盘制曲机、 高短法连续蒸料机、高效连续加热塔在生产中逐步被采用,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 率,降低了能耗。食醋生产的固态工艺和液态深层发酵工艺逐步完善和提高,产品 风味不断得到改进,在市场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水解植物蛋白和水解动物蛋白工 艺的发展和其产品在调味料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调味品生产和市场的繁 荣。广州推出的用酶法生产动物水解蛋白的工艺技术使产品营养丰富,水溶性好, 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能耗低,成本低,为调味品的成品加工提供了新的原料。 其他各种利用莘取、蒸偏、浓缩

14、和超临界莘取从动植物中提取天然调味料技术的应 用,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上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不断改进 生产条件,有些传统产品已实现了管道化连续生产。三、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品种规格增加较快。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调味品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生产企业进行 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包装改革,丰富了调味品的品种规格。目前,市场上酱油、 醋、酱、腐乳、味精等传统调味品增长有限。调味新品层出不穷,产品结构调整明 显。产品主要向以下十个方面发展:高档传统调味品的生产;方便面调料和汤料的 生产;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快餐食品调料的生产;加工肉类、鱼类、海鲜食品调料 的生产;加工各种小食品调

15、料的生产;速冻食品调料的生产;西餐方便调料的生 产;新型味精的生产;各种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工业用原料的生产。四、”九五“头两年技术改造势头良好。七五、八五期间,调味品行业受到国务院和原商业部、内贸部的高度重 视,”九五“头两年,又通过国家经贸委安排的调味品行业技术改造项目15项,专 项贷款1.2亿元。有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改造向规模化发展。如江苏恒顺集团改 造后,年产食醋将达到6万吨;广东佛山海天酱油”双加”项目完全实施后,综合 产量将达到18万吨。从近两年情况看,各级政府对调味品行业的技术改造都比较 支持,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了投资力度,同时项目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五、通过推进名牌战略,巳经形成

16、一批企业集团。目前调味品行业己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国有企业仍占居主渠道,己 形成品牌优势和集团优势。主要代表有北京“金狮”、”六必居“,上海”海鸥“,天 津“利民、“天立“,广东“海天”,江苏”恒顺”、”万通”,石家庄”珍极“,福州“ 民天,长沙“双凤”,哈尔滨”正阳河“,安庆胡玉美“等;二是中外合资企业以资金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一定市场,且在向高档化发展。有”和田宽”、“李锦记“、 “万家香“、”老蔡“等;三是一部分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正在崛起,大有后来着居 上的意思。由此可见,我国的调味品市场正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新局面。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调味品行业正逐步走向成熟。1998年, 是调味品生产的一个丰收年,1999年调味品行业的重点将是调整结构,开发新 品:预计酱油将达到500万吨,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一些高档酱油,即可 用于日常消费,又可作为食品工业的原辅材料;食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