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675582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图版拔高训练4第1题【单选题】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对北方的控制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解决藩王问题【答案】:B【解析】:分析】明成祖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1421年迁都北京.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4第2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 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 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

2、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目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闭关目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 居,成夜郎自大的心态,题目中的所述现象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种IW使中国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看不到外国的先进,会造以天朝上国自【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分析理解能力,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一种政策,它导致了中国的 落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3、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夕屎东西,选择了将目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目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 发展趋势,吸收外面先进居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否则就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4第3题【单选题】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A、农民贫困B、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答案】:【解析】:【分析】 好地为本的契,愈商业的有的魏。【点评】考章清初地主、商人,以本守之”成的 直接后果【单选题】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是()焚书坑儒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设立锦衣卫 、 、 、 、 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锦衣卫、东厂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焚书坑儒是奏朝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 汉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军机处是清朝雍正设立,是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文字狱是清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采取 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美权.以上这些措施属于清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是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所以此题选D.点评本婆学为指主权力的靴的认识.4第5题【单选题】明朝状元赵秉忠在状元卷中提出天民说,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违背天意。这一观点 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A、无为思

5、想B、法治思想C、非攻思想D、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意思,爰护人民可知是民本思想,答奏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4第6题【单选题】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雄厚的国力是郑和能够七下西 洋的最根本条件;故A项正确。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郑和下西洋主观条件

6、,不是最根本条件.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4第7题【单选题】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xie hang (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A、扩大六部权力B、改革丞相制度C、扩大地方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朱元璋罢丞相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ABC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符,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朱i通加强皇权的措施。4第8题【单选题】抗倭侠侣(见图)是部根据史实及相关民间传说改编,融合了武侠小说元素的

7、影视剧,它展现了 一段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的抗倭传奇。该剧内容取材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解析】:【分析】根据小说的名字抗倭侠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时期抗击日本倭冠;的代表人物是戚继光,故选D.【点评】本题考章了戚继光抗倭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4第9题【单选题】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A、山东B、浙江C、福建D、广东【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章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 容中:“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陵,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继光率戚家军

8、开赴台州,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愚”据此可知,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台州,台州就在今 浙江临海,雌B.【点评】本题谁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原因、情况、意 义.第10题【单选题】台湾通志“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 听而归。材料中的贵国是指()A、中国B、荷兰C、葡萄牙D、西班牙【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收复台湾的相炳ift京.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顾辑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夏了台湾。题 文材料是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所说的话,ACD不符合题意

9、f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点.第11题【填空题】【答案】:【第1空】对 【第2空】对 【第3空】措 【第4空错 【第5空】对 【第建】对【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车机处的相关知识内容。清朝雍正帝设置车机处r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此史实与推论正确。(2 )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内容。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曰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履团军发动的以破坏华北曰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 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曰军民的声威r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

10、抗战胜利的信心.此史实与推论正确。宣动。新文化运动为学术界(3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T*革新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 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此史实与推论错误。(4 )本题考查的是瓦子的相关知识内咨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皆,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字恭肖差异军突起.说明城市娱乐业的兴旺,标志若晋通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城市生活、城市 经济的活跃。此史实与推论错误。(5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唐高宗时

11、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孰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 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晋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此史实与 帽仑正确O(6)本题考查的是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内容。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J归E传到欧洲L造纸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 明的巨大贡献。此史实与推论正确.【点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君主

12、集权的强化.4第12题【填空题】将下列事件和人物进行正确连接。朱元璋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戚继光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 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康熙帝 建立明朝【答案】: 【第1空】建立明朝 【第2空】抗击东南沿海fl 【第3空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第4空】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可可知,组织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是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沙俄入侵黑龙江,康熙帝两次亲征,迫使沙俄与清政府谈判.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清朝初年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的.明朝倭寇之患,戚继光通过九战九 捷,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点评】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4第13题【填空题】清初实施严厉的海禁,以隔离 的抗清武装,并将 的沿海居民内迁。【答案】: 【第1空东南沿海【第2空】山东以南【解析】: 【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通过对题干的阅读,不能得出正确答案清初实施严厉的海禁,以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并将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内迁。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豆在 第14题【材料分析题】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i材料一:沿着这条道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 皮毛、汗血马、瓜

14、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的桥梁。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 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绷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一一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四: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继续高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15、使“一带一路”成为开放包容的互信之路、互利合作的共赢之路,和谐共 处的和平之路、文明互鉴的友谊支路,对接梦想的圆梦之路。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作用。材料一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期中佛教传入 我国是在什么时候?改进造纸术的关键人物是谁?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改进造纸术的是蔡伦.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丝绸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变化: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留易的,也蓬勃发展.原因: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立了专 门的机构市舶司,指南针的发明.根据材料三,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公平交往,和平平等.积极影响: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大大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